陶冬:中国货币政策大步迈向宽松

2022年01月20日21:29    作者:陶冬  

  文/陶冬(瑞信董事总经理、亚太区私人银行高级顾问)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1月1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稳”本身就是最大的’进’,政策的要求就是发力”。他更提出,“要充足发力,…避免信贷塌方;要精准发力,…金融部门要主动出击;要靠前发力,…一年之计在于春。”

  中国人民银行以罕见的积极、迫切、坚定的姿态,表达了放宽货币政策的立场。刘国强此次发言,显然是有备而来,绝非一时兴起的发言,相信反映着政策决策者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代表着最高层决策者改变经济颓势的决心。“更加主动有为”之上又加了“更加积极进取”,言辞中感受得到扭转经济局面的迫切需要。

  在2020年,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了疫情衰退,其宏观政策也很快退出了疫情应对状况。与美欧的货币政策相比,中国央行在本轮的全球性货币宽松中表现得非常克制,甚至推进了经济去杠杆进程,导致信用收缩,部分企业债务违约,内需增长弱过预期。不仅消费疲弱,投资也增长乏力。不仅银行不愿意借钱,多数实业也不愿意投资。

  去年十二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经济形势作出了“需求收缩、供给冲击以及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诊断,应该说把脉是准确的。然而,会议开出来的处方却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会议公报中提到“稳”字达25次之多。

  中国经济在2022年既面临内需动力不足,还面临海外订单放缓,更面临部分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可能触发的金融风险。形势颇为紧急,宏观政策念“稳”字诀恐怕对实体经济支持不够,对消费者的就业预期、收入预期也帮助不大。

  “稳”就是最大的“进”这一提法,重新诠释了“稳字当头”的宏观政策方略,表明了央行会以更积极主动的政策态度,来刺激经济增长,规避信用风险。而且,央行这次几乎是明手出牌,意在表明决心,意在培养预期。上次政府以此手法处理宏观政策,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之后,是在“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时候。笔者不预期新的“四万亿”刺激措施,不预期大水漫灌,但是相信政策决心已经跃然纸上了。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已经见到了本周期的政策底部。刺激措施能够给经济带来多大的拉升力量,尚且未知。姑且不谈结构性问题,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两大周期性问题,一个叫信用,一个叫预期。中国的货币环境其实谈不上特别紧张,但是信用环境十分紧张。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弱化了,所以央行释放到银行手中的流动性无法传导到有需要的实体经济中去,这是近年无数次降准降息却对实体经济帮助不大的原因,何况整体经济仍然需要去杠杆,房地产行业仍然需要坚持“三条红线”。如何有效地舒缓信用压力,对于央行是一个考验。

  中国经济的另一个周期性问题,是预期的改变。消费者对收入的预期改变了,其背后是就业问题、降薪问题、房贷负担问题、子女教育成本问题、人口老化问题、年轻人躺平问题,这些未必是货币政策可以直接解决的。制造业对行业竞争、未来盈利看不清楚,平台公司面临强监管冲击和资本市场寒流,投资决策自然审慎。

  除此之外,中国人民银行还受到外围环境的制约。以美国联储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央行估计今年将进入政策回摆期。虽说中国的政策会以我为主,但是政策差异性或多或少会对利率、汇率政策构成掣肘。

  政策放宽的效果如何,仍有待时间检验,不过中国人民银行在政策意向上迈出第一步,对于市场仍不失为2022年开局的一个好兆头。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家,瑞信私人银行大中华区副主席)

责任编辑:张玫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