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王剑
01
澄清LPR的一些误解
1月20日上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了新一期的LPR,1年期为3.7%,5年期为4.6%,分别比上月下降10BP、5BP。
和所有的财经新闻一样,“这事符合很多分析师的预期”这一情况符合我们的预期(这是一句英语的定语从句)。
这里,插一嘴,所有把这新闻写成“央行下调LPR”的文章,应该是连什么是LPR也没搞明白。甚至,即使不带主语“央行”,换成主谓结构,写“LPR下调”,也不太合适。
因为LPR不是任何人调的,它是18家报价银行把自己本期最好的贷款的利率报上来,外汇交易中心去掉最高最低价,把剩余16家报价做个简单平均,得到的一个利率,就是这个LPR。所以,它的含义是:代表性银行的最好的借款客户的平均利率。因为,它代表着市场上几乎最好的一批借款人的贷款利率水平,或称“最低水位”。
理论上,如果你有笔贷款的利率远低于这个LPR,那就得出来解释解释了。LPR代表着最低水位,你咋比它还低?除非你的一些客户比报价银行的客户还好,那么没把贵行选入报价银行,实在是可惜了。
从LPR的这个生成过程看,这个利率不是政策利率,恰恰相反,它是市场利率,是银行业贷款利率自己下降之后,才报出来的。
当然,对于已有的存量贷款合同,已以LPR定锚的,那么LPR下降后,该合同的执行利率也会随之下降。这个就起到“降息”的效果。但这事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央行降息,即央行直接调整法定基准利率。而是,贷款市场的最低水位下降了,那么其他合同利率也会随之同步下降。
贷款合同中的利率的签订方式是“LPR+点”(点可以是负数)。理论上,这个点是银行和客户自己谈了。如果银行议价地位高,LPR下降了,但银行说我要的贷款利率不变,那么把加点相应提高,也是可以的。所以,对于新签的贷款合同,利率还真不一定是高是低。
另外,还有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事情。就是报价银行向外汇交易中心报价时,用的利率格式是“MLF+点”。比如,假设现在MLF利率是3%,某报价行算出来自己要报的LPR是5%(即它的最优客户的利率是5%),那么它的报价格式是“3%+2%”。
此时,若MLF利率下降了,降到2.9%,但这银行有能力让自己最好客户的利率水平不变,还是5%,那么它依然可以报出LPR为5%,格式为“2.9%+2.1%”,即加的点能回升。所以LPR并不是和MLF利率直接挂钩。
但两者可能会略有挂钩。因为,MLF下调后,银行间市场利率也会随之下降,然后,银行负债成本下降,那么银行给客户的贷款利率就会下降(包括最优客户)。于是,LPR会下降。
这次,开年,银行大量投放信贷,为了抢开门红,银行拼抢贷款比较凶,于是在竞争中导致贷款利率下降。同时,MLF、OMO等政策利率下降导致银行间市场利率下降,进而银行负债成本下降,银行放贷利率也可降。于是这次报出的LPR下降了。
02
贷款利率下降是利好?
直接先上答案:通常是的。
社会科学一直有个问题,就是没法讲得太绝对,所以我们的答案是“通常是的”。
主要是对银行业有两点利好。
一是,降低贷款利率减轻借款人财务负担,改善其经营,从而利好于银行的资产质量。尤其是在企业负债水平较高、利息支出负担较重的时候,很多借款企业本身就已经快被利息支出压死了,突然间减轻了利息支出,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原本快活不下去的企业突然又回血了,因此对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构成利好。
二是,贷款利率下降(过去是降法定基准利率,如今是降LPR),背景的是货币宽松,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虽然效果多大不一定,但终归是会有不同程度的效果的,经济增速回升,能够带动企业经营改善,这也会改善银行资产质量,当然还会增加银行信贷需求等。
可见,主要的利好因素是资产质量。虽然银行息差可能是回落的,但和资产质量改善比起来,那都不算什么。银行息差的变化,每年超过10BP已经是很大的变化了,但是,如果资产质量改善,导致的信用成本减少远远不止10BP(不良集中爆发时,每年的不良生成率便在1%以上)。所以,资产质量与息差,是两个数量级完全不同的指标,甚至差出10倍的数量差。
最容易想起的一个例子,就是2014年底,货币政策双降(降息、降准),银行股拔地而起。在后来的3年左右时间里,银行息差显著回落,16家A股老上市银行的净息差,2014年是2.56%,到了2017年已跌至1.99%,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但你肯定记得银行股这段时间的股价表现。
尤其是2016-2017年,是非常明确的经济向好,这才是推动银行股股价上涨的理由。而这期间,净息差即使再惨不忍睹,在经济基本面面前,那都不是事儿。
当然,我们分析这一切,并不为了为偷懒算净息差找一个理由。毕竟,为了凑报告页数,我们还是会非常认真地计算净息差的。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CFA持牌人,曾供职于浙商证券、光大证券研究所,担任金融行业分析师,2018年加盟国信证券,任金融业首席分析师。)
责任编辑:张玫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