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九霖
2021年,就要接近尾声了。而就全球经济和社会等情况而言,如果要给2021年做一个定调的话,我认为,可以用“混乱”一词乃至“相当混乱”一词来形容。
当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刚刚来袭的时候,我国即以举国力量将新冠病毒疫情扼制在萌芽状态,做到了有效防控。但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等国,对于疫情的轻视,以致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爆发。经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就在疫情即将于2020年年底可能得到扼制的时候,2021年,病毒却发生了变异。变异的德尔塔和奥秘克戎毒株,使得全球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疫情的阴霾之中。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26日7时22分,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279434888例,累计死亡病例为5396263例。据法新社25日消息,根据航班追踪网站数据,受奥密克戎毒株传播的影响,在西方国家的这个圣诞节,全球范围内有近6000个航班被取消,上千航班被延误。
伴随疫情的频发,一些国家出现了通货膨胀,甚至出现了民生困难的情况,有的国家居民连吃肉都成了奢望。根据央视报道,在韩国大型超市,五花猪肉售价为每公斤3.4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85元),牛肉价格每公斤2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090元);在美国,以“炸鸡翅”而闻名全美的快餐店Wingstop,因为鸡翅大量缺货,不得已开发新的鸡腿产品作为替代;在英国,面包、牛肉等都出现了严重的短缺,导致超市货架上无货可供。
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却出现了因为食品产量过剩,不得不焚烧倒掉食品。英国就一度每周将超过10万头生猪付诸销毁;一些奶农也被迫将鲜奶倒掉。
而在我国,也曾因为肉价过低,而一度出现了猪肉白菜价,白菜猪肉价的情况。
同样的乱象,在全球范围内,不光出现在食品方面,也出现在能源、制造业等各个领域。
中美两国的情况,似乎完全相反。
一、中美两国通缩、通胀遥相呼应
中国的通缩
2021年,对于我国居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价格比去年便宜。现在,我们依然可以很清晰地记得,2020年,猪肉价格一路暴涨。翻倍增长的猪肉价格,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幸福感;而进入2021年之后,生猪价格便开启了跌跌不休的模式,甚至出现了“菜比肉贵”的反常现象。
2021年,猪肉、鸡肉等肉类的价格,都已明显地大幅低于往年的价格。10月28日,中国养猪网公布的猪价系统监测数据显示:当日,外三元生猪价格为8元一斤,相较于前一日,一斤下跌0.14元。虽然说,自国庆之后,全国各地的猪肉价格都有小幅度的提升,但是,从整个猪肉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猪肉下行的周期,一时半会儿还不会结束。业内人士透露:截至目前,我国猪肉市场的供应依然供大于求。8个月已经降价90%。而且,猪肉价格持续下跌、价格下行周期依旧在继续。
这种情况,对于生猪养殖户们来说,已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最直观的就是猪场“烂尾”,猪仔卖不动。不少仔猪养殖户表示,因为猪肉价格的下行周期没有结束,所以,生猪养殖户不会想着给仔猪补栏,而这,直接导致了仔猪的出货量持续低迷。有仔猪养殖户表示,同样都是一头20斤的小猪,年初时候的价格是1500元起;如今,150元的价格都没有人要。而这样的循环还在继续。
根据A股上市公司2021年前三季度的数据,10家上市猪企的累计亏损金额,达到了147亿元。其中,正邦科技在10家上市猪企中的亏损金额最大,达到了60.2亿元。就连2021年上半年勉强盈利的牧原股份,也难以抵挡猪肉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2021年前三季度,该公司预计亏损50亿元。
不单单是肉类价格持续低迷,其它消费品也都处于低迷状态。经济学对于通货紧缩(deflation)的定义是,当通货紧缩发生时,全社会总体物价水平下降,企业的产品价格自然也跟着下降,企业的利润随之减少。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使得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相应降低。而且,产品价格水平的下降,又使得单个企业的产品难以卖出。为了维持生产,企业不得不增加负债,而负债率的提高,又会进一步地致使企业资产的价值下降。企业资产价值的下降,意味着企业净值的下降和财富的减少。
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供给的相对过剩,必然会导致众多劳动者的失业。此时,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将导致工人的工资降低,个人的财富减少。即使工资不降低,失业人数的增多也会导致社会居民总体收入减少,造成社会个体财富缩水。
我国的CPI(居民消费指数)已经反映出了2021年我国的消费通缩情况。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以及劳务价格,而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也是被用作观察通胀或通缩水平的重要指标。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自从今年5月的CPI数值到达高点1.3%后,一直到现在一连5个月,该数据就一直处于下跌的状态。而往年这个数据的平均值一般都在3%左右。这也再一次地从侧面反映出了目前中国消费价格处于下降的状态。
美国的通胀
2021年,相比中国的消费价格下滑行情,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却出现了消费价格上涨的情况。美国的年通货膨胀率在2021年11月加速到6.8%,是1982年6月以后的最高水平。这与预期一致,也同样重要,标志着通胀率连续九个月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包括食品、住房和能源在内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大多数大宗商品的需求增加,工资上涨和Omicron的蔓延,这些可能会持续下去。虽然目前12月份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但是,可以预期的是,今年的圣诞节会大幅助推通胀的上行。
与此同时,美国多种大宗商品价格也在飙升。钢铁价格已连续15个月上涨,油价近期升至13年来最高点,每加仑无铅汽油的全美均价比一年前高出1.25美元,天然气价格则达到去年的三倍左右。
《今日美国》报载文说,美国人今冬取暖费预计将飙升,有可能迎来几十年间“最昂贵”的一个冬天。
美国很多商品的涨价,缘于平常想象不到的瓶颈,比如:美国东西海岸的葡萄酒庄,为酒瓶短缺发愁,制造葡萄酒瓶的玻璃价格是往常的三倍。因制造罐头盒的铝材紧缺,罐装啤酒和饮料越来越贵。美国港口拥堵,不仅是因为缺少码头工人和卡车司机,还是因为缺少用于移动集装箱的底盘车而造成的。
美国汽车制造商,因为缺少微芯片而减产,二手车价格也随之飙升。美国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也因生产超导电材料多晶硅的金属供应减少和价格走高,而出现了多年来的首次上涨。
除草剂等农药和化肥供应紧张、价格高企,可能影响中西部明年大豆、玉米等作物种植和粮食价格。
根据经济学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通货膨胀(inflation),是造成物价上涨的一国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和一般物价上涨的本质区别:一般物价上涨是指某个或某些商品,因为供求失衡造成物价暂时、局部、可逆的上涨,不会造成货币贬值;而通货膨胀则是能够造成一国货币贬值的该国国内主要商品的物价持续、普遍、不可逆的上涨。
此前,虽然美联储一直在否认通货膨胀的存在,并认为现阶段的通货膨胀只是暂时的,但是,从美国现在的表现来看,不单单是肉类处于上涨、石油、铜、铝、甚至于人工成本都已上涨,就是一个最典型的通货膨胀的表现,以致美联储等有关方面不得不改口,进而承认通胀的危险性,甚至形成加息预期。根据彭博社的报道,美国通货膨胀率,早已高到超出了货币政策制定者的舒适区。不乏业界人士认为,美国的通胀将会比预期来得更激烈、更持久。根据美国劳工部发布的消费物价指数(CPI),自今年5月份CPI冲上4.2%开始,这个数字便一直维持在5%-5.4%之间。而往年这个数据的平均值也就只是2%左右。这也再一次地从侧面反映出了美国目前处于的通胀状态。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在全球化的情况下,为什么中美两国之间,会出现如此诡异的分离现象呢?
二、混乱的预期
Cathie Wood(凯蒂·伍德)的通缩论和Michael Burry(迈克尔·贝利)的通胀论
电影《大空头》中的大空头原型Michael Burry,在步入2021年后,就接连不断地对世界发出了通货膨胀的警告。迈克尔·贝利称,美国正在一步步地变成1970年——也就是一个货币大幅贬值,物价持续高涨的状态。迈克尔·贝利认为,随着疫苗的推广和普遍性的社会经济秩序的恢复,全球人员流动和经济数据都将显著地恢复。而在这个时候,在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刺激下,货币流通速度也将极速上升。当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通胀预期就出现了。如前所述,美国公布的10月CPI数据高于市场预期,同比涨幅达6.2%,这也是自1990年11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即:创下了过去31年以来的新高。
就当市场一片看多通胀的时候,方舟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athie Wood却认为,市场现在应该担心的不是通胀而是通缩。凯蒂·伍德认为,目前的通胀是暂时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工厂的效率会远超以往,会导致了商品数量的增多;而当供给高于需求时,就会间接地导致商品的价格走低。现在,由于疫情带来的不可控因素,企业为了满足复苏的需求而增加订单,最终,将在假日季结束后,出现供应过剩,从而导致价格下跌。
通缩、通胀的原因
不论是Michael Burry的通胀论,还是Cathie Wood的通缩论,其本质上的问题都来源于三点:供应链;货币;需求。以下,以通胀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供应链。由于产业链的全球化,原来一个国家可以在本国生产的一件产品,转变成为了在多个国家生产的分工模式。当疫情“全球化”后,各国都采用了封城的政策,原本通畅的产业链,就出现了障碍。而当产业链出现障碍后,就会将所有的结果反馈到了源头,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居民消费指数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只要全球疫情依然反复,得不到彻底的解决,那么,通胀从供应链的角度上来说,就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二,货币。根据经济学对于通货膨胀所形成的直接原因的解释是,一国流通的货币量,大于本国有效的经济总量。美元作为世界上主要的流通与交易的货币,供给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多时,自然就会间接地影响到以美元为计价的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当疫情发生后,鲍威尔所领导的美联储,野蛮地采取了“大剂量、下猛药”的方式狂印美元。这种重症猛药的做法,虽然在短期内看似“解决了”美国可能爆发的经济危机,但是,实际上,这种做法的后果——“恶性通胀”已经开始逐步显现出来。
第三,需求。在疫情期间,西方发达国家采用了“政府发钱”或称“直升机撒钱”的政策,间接地刺激了居民消费。通过把需求凭空创造出来,暂时性地挽救了经济。而在这种需求“猛增”的背景下,原材料的需求同步大幅增加。这时候,如果供应真能满足,原材料的价格则可能只会缓慢地上行。但是,当下的背景却是需求大幅增加,而供应因为疫情和环保政策的限制却持续跟不上来。
因此,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位于消费端的发达国家,持续遭受消费品价格猛涨的通胀困扰;位于制造端的发展中国家,却吃力不赚钱并形成通缩;反倒是位于资源端的出口国今年却赚得盆满钵满。
三、我国面临历史的分叉口
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一直在担任着一个制造产品输出世界的角色。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从2012年到202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0.9万亿元,增长到31.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长到了26.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由22.5%提高到近30%。
然而,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现实,却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分叉口”,即:当下的格局需要进行调整,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我国必须未雨绸缪,主动作为。只有进行这种调整,我国才能不受全球经济和社会的混乱局面的过度影响。
(一)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含量。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一直处于低端位置,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受疫情影响、中美关系恶化等不利国际环境的拖累,再加上原材料涨价、物流涨价、能源危机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已经越来越艰难,而且,一些公司生产的商品本来就没有高附加值,或者纯粹是通过压榨劳动力来赚取利润,不仅利薄,甚至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活下来。不少制造业企业停产停工,甚至倒闭。
然而,通过调整走出困境的事例也很多。以我国台湾省为例。作为亚洲“四小龙”的台湾,其制造业曾经以加工为主。而在调整后的台湾经济中,科技含量占比很大。举例说,台湾最核心的半导体产业在全球都举足轻重。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协会做过一个极端的猜想,如果台湾的半导体代工停产一年,那么,全球的电子产业年度营收将会减少4900亿美元。台湾最引以为傲的企业是台积电。因高密度的科研投入,其先进制程技术领先全球,生产了全球几乎所有最先进的芯片,更是世界五百强中净利润率最高的企业——净利润率高达38%,远远地超过了苹果的26%。台积电2020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44%,而且,这一家的营收比全球另外九大晶圆代工厂加起来还要多;市值登顶了亚洲第一,也是全球市值前十位的企业中唯一的一家亚洲企业。
这说明,只要意识到科技的力量,加之努力,中国企业有能力在科技方面做出成绩,乃至超越美国。
(二)扩大内循环,促进国内消费
自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便一直处于衰退阶段。疫情又一次让世界各国意识到了产业链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因此,在此后的时间中,各国是否会掀起一股“去中国化”的产业链政策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都在致力于美资企业回归美国,并强化美国制造业和产业链重构。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内循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无比重要。从本质上讲,内循环就是要在宏观上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在经济各主要领域上实现我国的自主自强;在微观上,要扩大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动力,让国产商品能够在国内得到有效的销售和使用。而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内循环的重要性显得更加重要。如果说出口创汇的外循环模式是中国走出去发展的重要方式,那么,内循环就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拐点与新的动力。
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作出了论断,为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
大道至简。作者以上所述的两个调整,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甚至是大部分人都认识到的重要内容。然而,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没有行动,再伟大的理论和革命主义,终究也只是空谈。” 我们只有步步落实,尤其是在政策上给予引导与支持,才能最终见到成果!
最后,事物总是辩证的。总结2021年,世界经济与社会的混乱局面,带来了诸多困惑和难题,但是,也会带来一些机遇。把握好大局,增强内生动力,我国经济就会走出一片新的蓝天与光明的前景!
让我们借助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稳中求进,满怀信心地期待充满希望的2022年吧!
(本文作者介绍: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北京约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担任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副总。)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