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南:从限跌令到购房“红包”,我们该反思什么?

2021年12月27日13:14    作者:李庚南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庚南

  2021年行将离去。如果用“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来速写2021年楼市的风云变幻,或再恰当不过了。

  这一年,在“房住不炒”政策导向和“一城一策”调控格局下,全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呈现前高后低、前热后冷的运行态势,也间杂着“万人摇”等变奏。我们看到,一、二线热点城市调控政策持续加码,楼市凉风飒飒;而部分三、四线城市则呈现别样的景观,从“限跌令”的纷纷祭出,到购房“红包”雨的飘飘洒洒,透着不一样的心思。其中交织着房企的变局、购房者的悲喜与楼市的阴晴。

  楼市怎样从“限字诀”走到“红包雨”?

  毫无疑问,高房价、高杠杆、高周转注定了房地产市场的“高处不胜寒”,也决定了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主基调:控房价、降杠杆、抑投资。以“三条红线”“集中供地”和“贷款集中度”为轴线,以“限”字诀为基调,我们看到,2021年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频次明显增多,政策持续加码。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2021年以来全国各地累计实施房地产调控高达586次,11月全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继续高位,比2020年同期多出128次,单月高达56次房地产调控。

  持续加码的调控政策,形式上总体表现为针对供需两端的组合拳。一方面,限购、限贷及摇号等措施抑制了住房投资投机行为,但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刚性需求,从整体上抑制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集中供地、土地招拍挂门槛的抬高,及新房限价、二手房指导价等措施,拉长了新房供给周期,降低了二手房供给意愿,从而整体上推升了市场存量。

  与之交相辉映的是另一种景象:限跌令与红包雨接踵而至。2021年以来,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需求萎缩、人口流出等因素,一些经济、产业基础薄弱的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市场供需明显失衡,市场降温,交易萎缩,价格下跌。部分三、四线城市因房价下跌过快,祭出了限跌令。

  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态势,商品房供给明显过剩,库存持续走高,一些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化压力上升。11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50165万平方米,累计同比增长1.8%。

  为化解商品房库存风险及其对上下游经济主体的增长,部分去化压力大的三、四线城市纷纷开启了撒“红包”模式。11月以来,湖北荆门、江苏南通海安、重庆万州、河南开封、河北保定、河南新乡、广西桂林、浙江金华武义、安徽芜湖、湖南衡阳等20个城市相继出台稳楼市政策,拿出“真金白银”鼓励性居民购房

  “限跌令”与“红包雨”意味着什么?

  无论是“限跌令”还是“红包雨”,从地方政府来看,显然都有其合乎理性的内在驱动,都被视为维护当地市场稳定、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的举措。但是否真正达到稳房价目的,是否能真正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是否有“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之嫌?这显然是市场各方都高度关注的问题。

  其一:“限跌令”与购房“红包”并现,暗示了房地产市场化调控理念的深化。相比之前一些地方出台托市政策的“见光死”,当前诸多城市限跌令和购房红包的相继推出并实施,暗示在“一城一策”格局下政策容忍度有所提升,也说明决策层市场化调控理念的深化。实际上,针对三季度以来全国新房、二手房和土地市场快速降温,中央已连续释放维稳信号,提振市场信心。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在重申“房住不炒”定位的同时,明确要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其二:房地产调控的方向并非单向的,稳定才是核心。限价令、限跌令的“同台亮相”,真正体现了“一城一策”的导向,决策的基本依据就是“稳”字。即:房地产调控不是以降房价为单一的、直接目标,而是以稳为核心,维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始终是调控的根本。既要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也要防止房价大跌及其可能带来的居民资产大幅缩水,这才是调控的根本。

  其三:“限跌令”与购房“红包”效果待观察,而负向溢出效应不容忽视。部分三、四线城市祭出的限跌令及购房红包,初衷无疑是为了房地产市场稳定,包括化解购房者与开发商的矛盾,也包括化解商品房库存上升压力,但其效果尚待观察。对于消费者而言,在“买涨不买跌”的铁律驱使下,九牛一毛的补贴对购房的激励其实很有限。更何况,后面还有一只巨大的“灰心牛”——房地产税在虎视眈眈。而可能形成的负向溢出效应却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限跌令或加剧房地产行业供需的失衡,以及房企资金回流的压力,增大资金链风险。另一方面,或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客观上向公众展示了楼市的“政策底”,无形中或强化公众“政策托市”的预期。而这种预期一旦重现,势必消减既有的房地产调控成效。而且,还可能助长购房者在房价下跌面前出现“房闹”等非理性行为。

  我们需要反思什么?

  或许站在一城一地来看,甚或站在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角度看,限跌令、购房红包自有其出现和存在的理由;但是从长远看,从稳定政策预期的角度看,或需反思。

  诚然,从稳房价角度,限跌令或能产生短期性的效应。购房“红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购房者入市积极性,对市场情绪的稳定带来正向引导,是当前稳定市场预期的一项举措。但换一个角度看,一些地方出台的限跌令,特别是发放购房红包的做法,无论是形式上还是效应上,均与“把房地市场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存在很大的疑似性。而这恰是我国以往房地产调控的范式,也是近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革新的方向。

  纵观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的轨迹,大起大落的背后,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并非市场要素本身的波动,而是政策预期。长期以来,社会公众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认知,“楼市调一调,价格涨一涨”。经济趋冷的时候,用房地产来加热;经济趋热的时候,用房地产来降温。久而久之,房地产实际上成了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正因为如此,2019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下,首次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这其实标志着我国房地产调控理念的科学化。两年来的一以贯之,使这一理念正在不断深化、固化,很大程度上扭转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工具论”影响,楼市正常的、合理的政策预期正在逐渐形成,调控成果来之不易。

  实践中,如何把握稳定房地产市场与“不将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的边界,或面临诸多困惑。无论从房地产对投资的驱动力,还是从土地财政的依赖度,地方政府能否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刺激经济的手段”,需要定力,更需要调控理念和手段的创新。

  笔者始终认为,在调控理念上,应中性地看待这一行业,按照房地产市场运行的规律和周期性特点,适时适度进行行业调控,而非把房地产作为经济调控的工具来使用:经济一热就控,一冷就放。需知,房地产本身终究不过是一个行业,不应承载太多不应由它承载的东西,否则可能紊乱老百姓对楼市的预期。在调控方式上,应厘清行政与市场的边界,逐渐淡化行政化的调控手段。房地产本身出现的问题本应交给市场,应该按市场的规则、用市场的手段来调控。

  毫无疑问,促进市场的良性循环是房地产调控理念上的市场回归。应把房地产作为一个行业而非工具来对待,中性地看待房地产行业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而非头疼医头。唯有如此,被扭曲的市场预期才能逐渐正常化,被固化的正常的预期才能真正走向理性。行政化的手段,短期看或有助于市场稳定,但长期看,却会给市场增添新的隐疾与硬伤。短期效果的不确定性与长期效应的可预见性,孰重孰轻,不言自明。

  (本文作者介绍:先后供职于工商银行、人民银行,现为银行监管部门人士,长期负责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工作,潜心研究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