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风险带来的挑战及应对——基于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的视角

2021年08月25日16:42    作者:中银研究  

  意见领袖丨中银研究

  近年来,尤其是2021年以来,极端天气频发带来一系列灾难性后果,气候问题迅速上升为全球性热议话题,引发各界高度关注。据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统计,2020年全年大型自然灾害发生数为389起,造成经济损失1713亿美元,超过2000-2019年的平均水平,其中,约90%的损失由气候原因造成。2021年以来,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交织、愈演愈烈,重大山火、罕见高温、洪涝灾害、飓风等发生次数多、破坏力大。无论是渐进性的气候变化,还是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对经济增长、金融稳定造成严重损害。

  鉴于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国际上关于气候变化的应对逐步达成共识,《巴黎气候协定》的签署,提出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限制在2摄氏度以内、力争在1.5摄氏度以内的长期目标,设定了本世纪下半叶达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短期目标。2021年7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呼吁,二十国集团国家应发挥领导作用,以保障《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能够实现。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响应,做出碳中和承诺,出台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向低碳经济转型。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28个国家公布碳中和目标,有近100个国家已经将碳中和提上议事日程。

  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宏观调控、监管、市场变化等诸多方面,各方力量积极探索,共同推进。例如,由法国、中国、荷兰等8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联合发起成立 “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合作网络”(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 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NGFS),共同探索央行和监管机构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共识,以帮助分析金融体系面临的潜在损失,已有91家央行和监管机构加入。鉴于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金融稳定等带来深远影响,部分央行率先采取措施,将气候因素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积极应对影响日益广泛的气候风险。欧央行、英格兰银行等都已积极探索可行的货币政策方案。

  一、气候变化风险对经济金融影响不容忽视

  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负外部性因素,也会通过一系列传导渠道,影响经济和金融体系,极易带来金融体系系统性、结构性问题。

  (一)气候变化引发实体经济损失,影响经济增长目标

  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天气直接给实体经济带来重大损失,造成企业经营成本骤然上升,甚至使其面临破产压力。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气候服务状况报告》显示,在过去五十年中,全球发生超过1.1万起气候相关自然灾害,致使200万人丧生,造成经济损失高达3.6万亿美元;虽然记录表明,灾难造成的死亡人数逐年下降,但经济损失却逐年上升。

  例如,2021年2月美国德克萨斯州寒潮致使德州最大的电力公司布拉索斯电力合作公司破产,经济损失高达1950亿美元。3月澳大利亚悉尼遭受洪水灾害,据澳大利亚保险理事会不完全统计,经济损失超过6亿澳元。5月印度西北部沿海登陆极强气旋风暴“陶克塔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气候变化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目标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

  (二)气候变化引发资产负债表恶化,影响金融稳定

  气候变化可能引发全球各地发生债务违约,影响保险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状况。

  1.频发的自然灾害使保险公司索赔压力陡增。

  频发的自然灾害使保险公司面临的索赔频率和金额远超预期,甚至出现巨额保险赔付情况。据统计,2020年因气候灾害造成的全球保险公司损失近760亿美元。2021年初至年中,美国的极端严寒、全球各地的野火和暴雨引发的洪灾,让保险公司的理赔金额飙升。2021年上半年,极端天气让全球保险公司损失400亿美元,是2011年上半年(发生了日本和新西兰地震)以来最严重的同期保险损失,也是有记录以来的同期第二大损失。瑞士再保险公司警告,虽然该公司没有预测2021年下半年的索赔金额,但目前已经出现达到创纪录亏损的苗头。未来20年,保险业虽有能力支撑自然灾害成本的上升,但是随着损失的增大,可能导致保费进一步增加。气候变化不仅使保险公司承保风险大大增加,还会导致保险产品越来越难以定价,保险公司的经营压力增大。

  2.气候变化风险导致银行贷款质量下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受灾地区抵押物受损或贬值。例如,被洪水淹没的社区房价大幅下降,部分资产折旧加速;相关企业经营中断,将造成银行贷款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上升。研究表明,飓风“桑迪”过后,银行收紧了受飓风影响较大企业的信贷标准,体现为收取更高利率并要求更多抵押品。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还可能强化负面影响,加剧信贷收紧。另外,BIS(2021)指出,资产负债表受到冲击的金融机构可能面临流动性紧缺,难以在短期内再融资的困境。

  3.气候风险使部分国家可能出现债务违约。

  剑桥大学等研究认为,到2030年有63个国家可能因为气候变化而被调降信用评级;预计由于借贷成本的相应增加,将使各国到2100年的年度偿债支出总额增加1,370-2,050亿美元。对于受到疫情影响的新兴经济体来说,气候危机将带来更多压力。联合国环境署估计,在发展中国家,年度适应成本到2030年将高达3,000亿美元,到2050年将上升到5,000亿美元。富时罗素指出,在最糟糕的“热室地球”的情况下,到2050年,包括马来西亚、南非、墨西哥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意大利等发达经济体都可能出现债务违约。

  (三)低碳转型引发高碳行业承压,市场波动不容忽视

  瑞士再保险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指出,如果2050年未实现《巴黎协定》中的气候变化目标,全球经济将萎缩10%,低碳转型迫在眉睫。但低碳转型的相应政策不可避免地影响相关行业经营发展,同时伴随市场波动。

  1.碳密集型企业利润下降,偿债能力下降。

  对化石能源的限制导致相关碳密集型企业价值下降,经营困难,信用风险增加。更高的碳排放标准和环保要求还会增加相关企业经营成本,如更换设备、改用清洁能源、对碳排放征税等,这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偿债能力下降、违约风险增加。

  2.引导市场预期,相关资产重新定价。

  高碳行业发展受到冲击带来市场风险增加,转型压力不仅影响企业经营,还会影响市场预期,可能引发市场对资产重新定价。消费者和投资者转向低碳产品和投资,同时伴随碳密集型资产抛售,股票价格将进一步波动,高碳行业投资者可能蒙受损失。研究表明,如果在2100年能够实现温度上升保持在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一个3万家公司组成的投资组合的价值将由于低碳经济转型损失13.16%。

  (四)气候变化挤压货币政策调整空间,影响货币政策传导 

  气候变化不仅会影响金融稳定,还会从供给端和需求端影响宏观经济变量,从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挤压货币政策调整空间,弱化宏观调控能力。

  1.气候变化影响宏观经济变量。

  气候变化造成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影响宏观经济变量。需求方面影响消费、投资、对外贸易。例如,改变消费模式、增加融资成本、抑制投资需求等;供给方面影响劳动力、技术和产出。例如,研究表明气温升高会引起生产力降低。宏观经济变量是央行出台政策、开展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气候对这些重要变量的影响给央行进行宏观调控带来新挑战。

  2.气候变化增大货币政策决策难度。

  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使货币政策决策更加困难。气候变化带来的相关风险及次生灾害的持续时间、规模和对通胀预期等方面的影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预判失误会极大限制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甚至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3.气候变化阻碍货币政策目标实现。

  首先,气候变化和政策转型可能会造成通胀和产出的短期波动,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会造成通货膨胀率与核心通胀率之间出现持久差异,影响通胀预期,央行将长期面临产出下降而通胀上升的“滞胀”困境。其次,气候变化造成劳动力供给减少、储蓄行为增加、产出降低等影响,导致市场利率下行,当央行想要通过调节政策利率刺激经济时,较低的市场利率水平使得央行货币政策利率工具难以发挥预期的引导作用。再者,气候风险会增加金融机构的预防性资金需求,如银行和保险公司提取超额准备金,弱化了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效力,干扰货币政策传导。

  (五)气候变化风险可能引发跨境传导,风险传染效应引关注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气候变化风险将通过贸易、产业链和金融等渠道进行传导,与遭受影响而经济困难的经济体联系紧密的国家或机构将受到波及,通过连锁反应与发酵,甚至可能造成系统性、全球性的金融动荡。

  值得关注的是,天气相关灾害给部分国家带来一系列损失,受灾地区的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遭到破坏,灾后修缮和重建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大大增加了财政负担。IMF(2021)指出,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财政赤字严重的国家,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甚至会影响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标普、惠誉等大型评级机构也在逐步将气候因素纳入主权评级模型。

  二、部分发达经济体央行的具体实践

  由于气候变化风险链条复杂,涉及方方面面,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监管部门、市场主体等采取行动予以应对。其中,部分发达经济体央行积极探索,针对气候风险采取前瞻性的措施,帮助金融体系抵御风险,并向可持续经济转型做好准备。

  (一) 欧洲央行

  一直以来,欧洲央行走在全球前列,以积极态度、务实举措应对气候风险。

  1.将绿色资产纳入量化宽松购买标的。

  欧央行通过将绿色资产纳入量化宽松购买标的,支持绿色企业债券发行,增加支持低碳转型资金投入。主要行动包括减持含碳资产,增持绿色债券,购买绿色资产,将绿色资产纳入量化宽松政策购买标的,在公共部门债券购买计划(the Public Sector Purchase Program, PSPP)和企业债券购买计划(the Corporate Sector Purchase Program, CSPP)中购买绿色债券,支持可持续产品的创新和市场发展。2020年,欧央行将自有基金投资组合中的绿色债券份额提高至3.5%,总市值达208亿欧元,并且计划未来将进一步增持。

  2021年初,欧央行将与可持续性业绩目标相挂钩的债券作为欧元体系信贷合格抵押品,纳入货币政策直接购买的合格标的。在2021年布鲁塞尔经济论坛上,欧央行指出,将目标设定为到2030年每年投入约3300亿欧元,用于实现欧洲气候和能源目标。

  2.采取措施评估气候风险。

  欧央行通过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ESRB),检测气候变化风险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并建议监管机构在压力测试模型中加入气候变化因素。欧元区金融系统气候风险暴露分析结果显示,欧元区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为电力供应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而投资基金和养老基金对这些行业的风险敞口较大。2021年3月,欧央行对400万家企业和欧元区的银行机构进行气候压力测试,评估气候变化对这些企业和银行在长达30年内的影响,旨在帮助相关机构和监管机构认知气候的量化风险,尽早采取措施应对。

  3.欧央行将气候变化纳入监管框架。

  2020年末,欧央行联合欧盟成员国相关部门起草《气候环境风险指南》,并公开征求意见,这是全球金融体系应对气候环境风险的首个重要正式文件。该指南明确将欧央行直接监管的重要银行纳入强制实施范围,为银行机构提供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方法管理,应对气候相关风险。指南主要对金融机构气候环境风险管理和披露提出一系列监管期望,要求商业银行审慎管理并披露气候相关风险。

  4.将气候变化纳入货币政策框架。

  2020年1月,欧央行宣布启动货币政策战略评估,主张将环保问题纳入欧央行职责范围,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战略评估的核心问题,引发广泛关注。2021年7月,欧央行表示将在满足价格稳定目标和考虑气候变化对资源有效配置影响的基础上,提升其在现有气候变化的宏观经济建模、统计和货币政策方面的能力,同时在信息披露、风险评估、抵押品框架与资产购买等领域,按照气候因素予以区别对待。

  (二) 英格兰银行

  1.采取措施支持经济向净零排放有序过渡。

  英格兰银行是第一个提出绿色货币政策组合的央行,希望在实现通胀目标的前提下,支持英国经济到2050年向净零排放过渡。英格兰银行承诺减少自身实际排放量,包括通过尽可能确保金融业务和实体业务的碳排放量达到标准,如持有的资产组合、建筑物以及钞票印刷的排放等符合低碳要求,以发挥表率作用。

  另外,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还提出实施绿色公司债券购买计划,希望以此激励债券发行人支持低碳转型。这一计划主要包括四大措施:第一,设置债券购买标的时考虑碳排放,通过直接购买绿色债券等措施为绿色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资金。第二,严格控制参与违背净零排放目标的活动,有选择地排除不符合要求的发行方。第三,探索方法与指标,有意识地倾向于购买环境友好型发行人发行的债券。第四,随着时间的推移收紧标准,逐步卖出不符合要求的债券。

  2.率先评估气候变化风险。

  英格兰银行希望通过气候风险测试、情景分析等,确保金融体系能够正确认识、抵御与气候相关的金融风险。多年前,英格兰银行就率先评估气候变化给保险公司带来的风险,请30家保险公司评估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对其清偿能力和收益的影响。2019年底,英格兰银行行长宣布,英格兰银行将成为全球首家针对金融系统展开气候风险相关压力测试的金融监管机构,计划针对提前采取行动、延迟采取行动以及不采取行动三种情景分别进行测试。此次测试涉及英国最大的银行和保险公司。

  2021年6月,英格兰银行公布的测试结果表明,第一,若提前采取行动使净零排放目标有序实现,对GDP增长的总体影响不大。第二,若延迟采取行动将使GDP急剧下降,伴随金融市场风险溢价上升。第三,若不采取行动将使GDP增长永久降低,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将大大增加。

  此外,英格兰银行还计划自2021年起测试英国大型银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适应能力。要求金融机构通过情景分析方法,分析向低碳转型的不同路径可能带来的影响,包括短期和长期影响,评估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情况。

  3.鼓励有效披露气候相关风险信息。

  英格兰银行将气候披露视为有效管理气候和相关风险最重要的基石,是推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承诺的重要部分(Andrew,2021)。2021年6月,英格兰银行发布的气候相关风险披露报告指出,计划于2021年底前实现设定的气候相关监管计划。在“强制性气候相关信息披露路线图”中,要求2021年银行、保险公司和最大的养老金计划的气候信息披露与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CFD) 的建议保持一致,先于大多数上市公司。计划至2025年,在英国实现与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一致的强制性气候信息披露,深化保险行业和银行领域气候应对措施。

  4.积极创设气候金融风险论坛。

  建立气候金融风险论坛,促进行业和监管机构之间交流分享是英格兰银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经验。2019年3月,英格兰银行和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创建气候金融风险论坛(The Climate Financial Risk Forum,CFRF),论坛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包括银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这有助于增进金融机构对气候变化引发金融风险的理解,为金融机构分析和披露气候变化风险开辟新途径。论坛建立了四个工作组,分别针对风险管理、情景分析、信息披露和技术创新等四个具体领域,制定具体行动指南。该论坛每年召开3次会议,2021年7月召开了第七次会议,讨论了每个工作组的进展。

  (三)美联储

  美国是碳排放大国,碳排放量占全球的比重约为13.8%。2021年5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要求联邦政府部门采取新的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金融风险。美联储已经关注气候变化因素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逐步重视气候相关风险,并在2021年初成为NGFS的正式成员。

  1.尝试成立气候监管委员会。

  2020年末,美联储在在监管报告中讨论了气候相关风险如何产生微观审慎风险,提出监管者应当更好地理解、衡量和减轻这类风险。2021年初,美联储成立气候监管委员会(Supervision Climate Committee, SCC),以更好地了解气候相关风险,增强识别和评估气候变化带来金融风险的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将气候风险纳入监管框架,及时制定适当的应对计划。目前,SCC正在与不同的监管机构和行业组织进行接触,以了解不同类型公司和地区的风险差异,不同规模银行的运作方式,以及其为低碳经济转型所做的准备,这些微观审慎工作确保了金融机构的安全和稳健。未来,SCC将与负责金融稳定、社区发展、国际协调以及研究领域的相关工作人员合作,探索美联储的相关职责及与防范气候相关风险的协调关系。

  2.筹备建立金融稳定气候委员会。

  2020年11月,美联储在《金融稳定报告》中首次纳入关于气候变化可能给金融稳定带来风险的分析。美联储正在筹备建立金融稳定气候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Climate Committee, FSCC),以解决气候变化引起的宏观金融风险。FSCC将气候变化纳入常规金融稳定框架,从宏观审慎角度考虑整个金融体系可能出现的复杂变化,以提高金融体系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抵御能力。通过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管理,不仅有助于单个金融机构衡量和管理其面临的气候相关金融风险,也可以帮助市场识别并对风险合理定价,从而在更大范围内维持金融稳定。

  (四)日本央行

  1.部署气象灾害期间快速响应机制。

  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日本经常会遭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影响,日本遭受天气灾害的概率进一步提升,而且持续时间有所延长。例如,日本气象厅研究所(2020年1月)指出,全球变暖导致引发暴雨灾情的台风移动速度显著慢于往年。

  日本央行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天气灾害方面,以缓解突发自然灾害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日本央行曾出台《日本央行业务连续性计划》,鼓励并协助金融机构采取措施,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面对重大灾害时支付和结算体系仍能有效运作,保障日本金融市场的稳定。

  2.创新融资措施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日本宣布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大力推动绿色经济。为支持绿色产业的投融资发展,日本央行计划引入新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融资措施,并提供减排资金支持。具体而言,2021年6月,进一步明确提出将以绿色增长战略,促进民间投资和创新。7月,日本央行宣布将实施一项绿色金融方案,向金融机构提供零利率贷款,以支持其投资绿色债券或向企业发放绿色贷款,进一步促进日本金融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投融资业务发展。

  3.通过设立综合委员会,解决与气候变化有关议题。

  2021年3月,日本央行行长表示,日本央行正与金融机构讨论如何管理与气候有关的金融风险,并已在该行内部建立了一个综合委员会,以解决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问题。此外,日本央行将进一步深化气候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包括评估气候变化对经济活动、价格、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并收集气候相关的数据,更新模型,完善分析工具,以更好地监测和识别相关风险。

  三、应对气候变化风险面临诸多挑战

  国际组织、监管机构、主要央行、市场主体等越来越意识到应对气候风险的必要性,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但相关对策仍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并面临诸多障碍。

  (一)气候风险评估准确性有待检验

  一方面,虽然很多国家在探索建立有效的气候风险评估模型,但由于未来气候风险难以预知,气候风险敞口是否能被正确评估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的影响本身难以定量测算,还需要更多、更全面的监测数据和更深入、更科学的研究分析,以提高气候风险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仍有待深化

  气候变化将对一国经济、金融体系和货币政策传导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但是目前相关政策尚处于对气候风险的数据收集和评估阶段。

  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对于推动气候风险应对和低碳转型非常必要。例如,法国央行(2021年)指出,被要求强制披露气候报告的金融机构减少了40%对化石燃料的投资。但是目前,气候风险信息相关披露尚不完全,应对措施仍不完善。由于相关要求多为政策建议,并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实施效果有限。

  (三)是否应将气候变化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仍存争议

  由于应对气候变化涉及长期以来的政治和生态问题,一国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予以反应,如何实施低碳转型,采取哪些奖惩措施等都是应当深入考量的话题。如果将气候相关目标纳入货币政策框架,无疑将增加央行负担,可能影响央行独立性。而且,全球气候变暖等部分气候风险将在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影响经济金融发展与稳定,与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时间范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应对气候风险问题上央行需要积极应对的同时,应与其他部门和相关政策协同推进,考虑是否纳入、何时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以及具体操作方式、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四)国际间协调合作困难

  应对气候变化不是某个国家的责任,而是需要全球联合起来,采取一致行动,共同应对。虽然,目前已有部分国家的央行意识到并积极采取行动,予以应对。但是,目前已经采取行动的央行的应对路径、推进进程、采取举措、技术标准、风险评估方式等各不相同。缺乏统一框架和技术标准,将为未来不同国家和地区央行携手应对气候风险埋下隐患。

  四、展望与启示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不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国家央行需要通力合作,积极应对。

  (一)探索适合国情的气候风险应对政策

  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已加入《巴黎协定》,但是不同国家低碳转型政策力度、所处阶段不尽一致。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已达到峰值,而部分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增长阶段,想要真正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克服的阻力也存在较大差别。一国央行需要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具有本国特色的气候风险应对政策,而不能盲目效仿其他国家模式。未来随着碳中和措施的不断深入与落实,与之相协调的央行相关政策也应及时做出调整与完善。

  (二)推进市场的气候风险应对能力建设

  金融市场相关参与主体应积极响应,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应提高对气候相关实体风险与转型风险的认知,充分了解气候风险可能对市场稳定及运营造成的影响。在实际业务中增强气候风险意识,落实所在国家和地区央行关于信息披露、风险防控的相关政策建议,提高自身的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如有必要,可以成立相关的气候风险应对部门。此外,在实体经济领域,逐步从企业层面到产业层面推进,注重相关风险因素,深化市场主体的自我调节和应对能力。

  (三)增强气候风险评估体系的普适性

  一方面,部分央行已在探索气候风险评估方法方面积累了先行、先试的经验,也在尝试建立有效的气候风险评估体系,但当前多数研究与方法的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不足。而且,各国建立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假设条件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对于气候相关风险的信息披露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政策标准,甚至绿色金融的边界也没有统一确定,造成披露的信息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因此,未来主要央行应携手推进,逐步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明确体系内容、相关规则,以增强气候风险评估体系的适用范围。

  (四)加强应对气候风险的国际合作力度

  国际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至关重要。目前,各国携手致力于尝试搭建相关国际秩序,已成立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合作网络(NGFS)等组织。未来还应当继续加强国际间合作,实现信息互通、经验共享,对受气候相关风险影响较大的产业和地区给予更多关注与援助。在推进相关措施时,还应注重并建立财政、监管、宏观调控、预警等多维度的协同与支持。

  作  者:边卫红  中国银行研究院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银行总行一级部门。研究领域涵盖全球经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与政策、金融市场、银行业发展等。)

责任编辑:戴菁菁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经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