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鹤:7月经济数据回落,当下还需把握宏观政策发力的窗口期

2021年08月16日21:37    作者:cf40  

  意见领袖丨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本文作者: CF40研究部朱鹤

  8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7月主要经济数据,生产、消费、投资等多项指标的同比增速放缓,不及市场预期。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青年研究员朱鹤分析认为,宏观经济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最大的逻辑是当前经济复苏基本进入后半程,同时叠加前期超常规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

  朱鹤表示,越来越多的理由支持宏观政策应该开始发力,而当下恰是宏观政策发力的最好时候:

  一方面,疫情的短期冲击效应基本过去,社会经济秩序基本恢复正常。正常的宏观经济本来就存在周期性,因此需要正常的宏观政策来熨平这种周期性。“当正常状态下的宏观经济呈现走弱态势,宏观政策就应逐步发力,这是宏观政策正常化的应有之意。”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当前宏观景气度出现减弱,对此出现形势误判的概率已经较低,而留给宏观政策打提前量的时间在不断减少。

  朱鹤表示,接下来,财政和货币政策要协同发力。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货币政策有更好的灵活性和更多的政策空间,可以唱主角。

  7月宏观数据最大的特点是全面走弱。

  从同比的角度来看,无论是PMI、工业增加值,或者是消费投资等代表国内需求的指标,还是M1、M2、社融等货币指标,较6月份都有明显下滑。

  从连续两年平均增长率的角度来看,这些指标的表现也都比6月份差。价格水平虽然相对稳定,但是就业方面表现出来的情况是,目前就业市场的压力仍然较大,基本跟2019年的时候是持平的。

  宏观经济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最大的逻辑是当前经济复苏基本进入后半程,同时叠加前期超常规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这些政策包括海外发达国家的刺激政策边际效果减弱,同时也包括国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逐步正常化。

  具体来看,生产端的工业增加值和PMI都在持续回落,特别是PMI已经连续4个月回落,形成下降趋势。这与供给因素扰动有关,比如天气状况、限产、芯片供应短缺和局部疫情爆发等,但这些因素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值得商榷。同时,来自需求端的影响也很重要。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目前最大的问题已经不再是消费复苏相对缓慢,而是房地产和基建投资的全面且持续回落,只有制造业的投资依然在缓慢复苏。

  7月,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的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1.4%和-10.1%,比6月大幅下降。当然,这么大的降幅跟偶然因素有关,比如强降雨和局部疫情都会影响项目开工,但这种回落的趋势已经基本确立。

  制造业投资之所以能够呈现比较持续的复苏,跟海外需求带来的出口景气密不可分。目前,我们还没能够观察到海外需求有显著恶化的迹象。

  市场对房地产投资的回落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主要理由包括融资环境收紧和调控政策趋严。

  政策的影响在房地产的各项指标上都逐步有所体现。比如,房地产融资中来自居民部门的部分出现显著减少,表明银行开始收紧对居民部门的购房贷款。这与7月的信贷数据有直接的对应——7月居民部门新增中长期贷款只有3974亿元,是过去5年的同期最低值。投资回落也与房地产新开工和销售面积的回落相互印证。

  相对于房地产投资,市场对基建投资有一定分歧。有一种观点认为,2021下半年的财政后置效应会对基建投资形成一定的支撑。

  所谓的财政后置,实际上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观察之上的:2021上半年财政表现出“超收节支”的特征,即2021上半年财政支出的速度比往年同期要慢,据此推断2021下半年财政支出的速度会提速。

  逻辑上来讲,这种观察没有问题,但要注意一个基本事实,即2021全年财政预算支出的同比增速只有1.8%。在这样的增速约束下,即使下半年财政支出有一定的增速提升,在量级上或也不会对总需求产生实质的影响。

  而聚焦到基建投资问题上,财政支出后置对基建的影响会更小。近三年来基建投资占预算内财政的比重持续下降,总体增速为负,基本上预算内对基建投资的支撑力度不大。

  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整体的信用扩张速度又在明显回落。7月社融数据显著低于市场预期,其中贷款数据表现差强人意,政府发债规模收缩和表外融资减少是主要原因。这背后也反映出宏观政策正常化的影响。

  从历史经验看,信用增速的回落有比较强的惯性,往往会持续4-6个季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阶段性的回升。即便宏观政策开始转向,特别是货币政策开始逐步宽松,这种政策影响最终传导至信用端还存在时滞。

  因此,预计未来的两个季度,信用回落的大方向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只不过8月的增速回落或许不会像7月这么快。

  越来越多的理由支持宏观政策应该开始发力,而当下恰是宏观政策发力的最好时候。

  一方面,疫情的短期冲击效应基本过去,社会经济秩序基本恢复正常。即使有偶发的局部疫情,配合有效的防控措施的情况下,疫情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不大。而正常的宏观经济本来就存在周期性,因此需要正常的宏观政策来熨平这种周期性。当正常状态下的宏观经济开始走弱的时候,宏观政策就应该逐步发力,这是宏观政策正常化的应有之意。

  另一方面,当下出现形势误判的概率已经非常低,而留给宏观政策打提前量的时间在不断减少。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当前宏观景气度在不断减弱,此时出现误判的概率,即经济接下来会全面过热的概率,实际上是相当低的。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大宗商品上涨不等于通胀,在总需求偏弱的情况下,PPI很难向CPI传导,未来大概率是PPI向CPI快速收敛。➡️中国需要担心输入性通胀吗?

  中央提出要把握宏观政策的“时度效”,时是最需要考量的变量。随着经济复苏动力转弱、下行压力加大,宏观政策干预得越早,需要的宏观政策力度也就越小,这个阶段其能取得的边际效果也就越大。

  如果等到经济确认下行趋势之后再调整宏观政策,此时经济的惯性已经形成,需要的政策力度也会更大,最终的效果不确定性也就更高。

  接下来,财政和货币政策要协同发力,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货币政策可以唱主角。

  因为受到预算限制的影响,预算内的财政支出只能“按部就班”。即使考虑到财政支出的后置,如前所述,这部分增量对稳定宏观总需求的作用并不会很大。专项债或许是一个可能的发力方向,但单纯强调提高专项债的使用效率效果未必理想,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放松对专项债的诸多限制。同时,考虑到防范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大背景,地方政府大规模推动建设项目的动力和能力明显受限。

  相比之下,货币政策有更好的灵活性和更多的政策空间。

  一方面,货币政策是可以实现真正的微调,特别是在跟市场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有时候可能不需要做太大的政策操作就可以达到预想的目的。

  同时,货币政策实际上有足够的政策空间。如果把7天逆回购利率作为短期基准利率的指标,目前的2.2%显著高于发达国家的短期政策利率。

  而在当前阶段,用货币政策提前对宏观经济变化做出应对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因为中国经济增速毕竟还是处于全球的领先水平。即使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利差缩小,只要确保人民币汇率有足够的弹性,现阶段汇率就可以比较及时的吸收这种利差缩小带来的影响。

  但是,如果等到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全面复苏、宽松货币政策正式退出的时候,我们再择机使用货币政策,可能会更加被动。因为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阶段,全球资本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会更高,这可能带来更大的资本流动压力,我国使用货币政策的难度也会更大。

  附:

  CF40宏观医生2021年7月报告单

  文 | CF40资深研究员张斌、CF40青年研究员张佳佳

  宏观经济运行

  ◆ 经济景气程度显著回落。7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0.4,较6月回落0.5个百分点。大型企业制造业PMI为51.7,与上月持平;中型和小型企业制造业PMI为50.0和47.8,分别较6月回落0.8和1.3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增速放缓。7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环比增长0.3%;两年平均增长5.6%,较6月回落0.9个百分点。分大类看,制造业同比增长6.2%,两年平均增长6.1%;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6%,两年平均下降1.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3.2%,两年平均增长7.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两年平均增长12.7%。

   进出口回落,贸易顺差扩张。7月美元计价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9.3%,两年平均增长12.9%,较6月回落2.2个百分点。进口金额同比增长28.1%,两年平均增长12.8%,较6月回落6.0个百分点。7月贸易顺差565.9亿美元,较上月扩大50.6亿美元。分国家和地区来看,对欧盟、日本、韩国和东盟出口金额两年平均增速为6.4%、5.1%、13.8%和14.3%,分别较6月回落3.5、1.1、0.7和2.1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金额两年平均增速为13.4%,较6月回升3.7个百分点。

   消费回落。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5%,环比下降0.1%,两年平均增长3.6%,较6月回落1.3个百分点。汽车类销售同比下降1.8%,两年平均增长5.0%。1-7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21.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7.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23.6%。

   固定资产投资总体稳定,制造业投资增速加快。1-7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10.3%,两年平均增长4.3%,较1-6月回落0.1个百分点;7月环比增长0.2%。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13.4%,两年平均增长3.4%。其中,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7.3%,两年平均增长3.1%,较1-6月加快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同比增速4.6%,两年平均增长1.8%,较1-6月回落0.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8.0%,较1-6月回落0.2个百分点。1-7月,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增长21.5%,两年平均增长7.0%;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下降0.9%,两年平均下降2.7%。

   核心CPI回升,PPI仍处高位。7月CPI同比增长1.0%,较6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非食品价格同比增长2.1%,较6月回升0.4个百分点;食品价格同比下降3.7%,较6月多降2.0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增长1.3%,较6月回升0.4个百分点。受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PPI上涨幅度较快。7月PPI同比增速9.0%,较6月回升0.2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 外部经济景气度回落。7月摩根大通全球综合PMI为55.7,较6月回落0.9个百分点;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为55.4,较6月回落0.1个百分点。美国制造业PMI从6月60.6回落至59.5,欧元区制造业PMI从6月63.4回落至62.8,日本制造业PMI从6月52.4回升至53.0。CRB大宗商品现货价格环比增长0.6%。

   社融存量增速回落。7月M1同比增速为4.9%,较6月回落0.6个百分点;M2同比增速为8.3%,较6月回落0.3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为10.7%,较6月回落0.3个百分点。7月,新增社融1.1万亿,较6月减少2.6万亿。其中,政府新增债务(国债+地方债+专项债)0.2万亿,较6月减少0.6万亿;企业新增债务0.5万亿(包括地方融资平台企业新增债务),较6月减少1.6万亿;居民新增债务0.4万亿,较6月减少0.5万亿。

   7天回购利率回落。7天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7月均值为2.25%,较6月回落18个基点。3个月SHIBOR与3个月国债收益率之差来代表的短期流动性利差较6月回升6个基点至0.60%;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1年期国债收益率之差来代表的期限利差较6月回升5个基点至0.69%;10年期AA级债券收益率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差来代表的信用利差与上月持平为1.69%。

  近期展望和风险提示

  ◆ 经济复苏动力减弱。受疫情扩散、洪涝灾害以及原材料价格高位徘回等影响,7月经济数据出现了明显的下行压力。消费仍未能摆脱疫情的负面影响,基建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处于低位,出口表现尚好但难有进一步改善空间。社融、M2的持续下滑意味着未来需求的边际走弱。

   CPI和核心CPI处于偏低水平,消费终端需求仍然偏弱。在基期作用下未来价格同比增速有所回升,全年通胀压力有限。

   未来国内经济的主要风险在于疫情再次冲击;广义信贷增速、基建投资和房地产市场过度下滑;金融部门风险集中暴露。

  诊断建议

  ◆ 积极地使用货币政策工具,降低利率水平,保持总需求合理增长。在总需求管理的政策工具组合方面,合理的配合是近期积极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明后年美联储加息预期强化以后更多倚重财政政策工具。

   尽管制定和完善针对疫情、灾情的纾困政策,中央政府承担相应支出。

  宏观经济运行检验报告单

  宏观经济环境检验报告单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是一家非官方、非营利性的专业智库,定位为“平台+实体”新型智库,专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政策研究。)

责任编辑:戴菁菁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货币政策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