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罗志恒
基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产生了政府债务高企以及投资效率偏低等问题。当前,传统基建投资增速仍相对低迷,新基建增速相对较高。从全球视野看,中国基建的规模和质量到底处于什么水平?中国的基建还有哪些不足?
我们对中国31个省市区的基建进行全面比较,以发现短板、弥补不足。基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产生了系列问题,不必妖魔化,也不必神圣化:基础教育和人才是最大的基建。
从国内各省市的情况看,基建区域分布不均衡。
交通运输方面,2019年,公路总里程排名靠前的是四川(33.7万公里)、湖北(28.9)、山东(28.0)、河南(27.0)、云南(26.2),西北、东北和青藏地区的公路总里程普遍较少。
考虑土地面积因素,从公路密度来看,全国整体分布呈C型,南北和西部的公路密度均较小,中东部地区全国领先。密度靠前的是重庆、上海(2.1)、山东(1.8)、河南(1.6)、湖北安徽江苏(1.5),这些省市的共同点是经济发达、面积不大或地处交通要道。
铁路方面,华北、东北地区总里程位居全国前列,青藏里程最少,东南沿海各省铁路总里程相对落后,仅高于青藏地区,这与江浙闽等地省域面积较小有关。总里程排名靠前的省份依次是内蒙古(1.30万公里)、河北(7791公里)、新疆(6935公里)、黑龙江(6780公里)、山东(6333公里)、辽宁(6512公里)。
从密度来看,华北地区铁路密度全国最高,直辖市铁路密度位居全国前列,内蒙古、黑龙江等铁路里程领先的省份由于面积广阔,密度较低。铁路密度排名靠前的省市依次是天津(104公里/平方公里)、北京(81)、上海(74)、辽宁(45)、山东(43)。
轨道交通方面,一线城市和其他省会城市差距较大。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都位于公路总里程的前五;二线城市中,成都、南京、武汉、重庆位居前列。许多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轨道交通人均长度还相对落后,但很多轨道交通正在建设中,未来在这些人口稠密的城市也将会有更多轨道交通投资。比如西安5号线、6号线一期和9号线在2020年12月建成通车;佛山2号线一期将在2021年9月前通车,3号线预计2021年底开通运行,广佛环线城轨西段将于2021年底开建,北段已通车,东段南段将陆续通车。
由于疫情冲击,医疗卫生的短板充分暴露,未来必须加大该领域的投资。整体来看,医疗资源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或人口稠密地区。从医院数量来看,山东(2634所)、四川(2425所)、河南(2291所)、河北(2223所)、江苏(2005所)排名前五,这五个省份的总人口均在全国前七。从三甲医院数量来看,除人口因素外,还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三甲医院数量排名前列的是广东(120所)、山东(112所)、四川(88所)、江苏(74所)、黑龙江和湖北(73所)。
人均医疗资源来看,每万人床位数领先的是东北地区,广东、山东等医院较为集中地区由于人口稠密,每万人床位数较低。每万人床位数排名前列的省份依次是:辽宁(61张)、新疆(57张)、黑龙江(56)、北京(54)、青海(54)。医护人员方面,东南沿海地区较为集中,排名居前的为:北京(12.6人/千人)、陕西(9.1)、浙江(8.9)、上海(8.4)、宁夏(8.0)。
除省际差距外,医疗资源的省内分布和大中城市分布也不均衡。省内方面,以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湖北地区为例,湖北省5900万常住人口,共有70家三甲医院,其中武汉常住人口约为1100万,占比18.64%,三甲医院24家,占比34.29%,剩余16个市州则以81%的人口合占65%的医疗资源,省内分布差异极大。疫情之后,加强各省省内医疗落后地区的相关投入十分必要。
城际差距方面,医疗资源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一线城市,以及西安、武汉、杭州、重庆、南京等二线城市,更偏重城市的政治地位而非经济地位。以百强医院分布来看,广州有9所,同样位于广东省的一线城市深圳,无医院上榜全国百强医院;苏州经济强于南京,相比于南京的5所百强,苏州只有1所。一二线城市之间的差距尚且如此,三四线城市相差更大,未来在医疗资源的城际间配置也需更加协调均衡。
从科研教育来看,高等学校的分布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特点。排名靠前的省份为江苏(167)、广东(154)、山东(146)、河南(141)、湖北(128),其中广东、江苏、山东也是GDP排名前三的省份。西北、青藏、东北、西南等地区高等教育资源较为落后。
考虑人口因素后,每十万人口中平均高校在校生的数量呈现出显著的东多西少特点。排名前列的省市依次是天津(4.9)、北京(4.3)、上海(3.6)、陕西(2.8)、吉林(2.7)。
985与211高校代表着我国顶尖的高等教育实力,这类高校的分布与上述趋势大致相同,集中在华北、华东和中部地区。由于985高校都是211,211(985)排名靠前的省市为北京26(8)、江苏11(2)、上海10(4)、陕西8(3)、湖北7(2)。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的顶尖高校数量与其经济实力不相匹配。
从未来趋势来看,由于不同省市人口结构差异,基建投入也会有所不同。
首先来自于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流入区有更多的新增基建需求,财政收入税基也更大;而人口流出区老龄化趋势往往更严重,基建需求和财政支撑都相对较弱。从七普趋势来看,全国有16个省市的人口比例相比六普有所下降,而人口占比增加的省市,除西北的新疆、西藏外,其余省市围绕着湖北、安徽、江西、湖南四省形成了“环鄂皖赣湘带”。东三省人口比例下降幅度排名前三,中部鄂湘皖赣四省的下降幅度仅次于东三省,广东、浙江和新疆的人口比例上升幅度排名前三。
其次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老龄化加剧后,适配新增人口的基建投资势必减少;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会加剧财政压力,养老金缺口和医疗健康的财政支出会加大。我国各地之间人口老龄化的差距极大,从65岁以上人口占比来看,西藏最低为5.67%,广东省也较低为8.58%,低于全国4.92个百分点,而上海、江苏和浙江分别为16.28%、16.2%和13.27%,东北情况更为严重,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17.42%、15.61%和15.61%,此外重庆、四川老龄化率排全国第二和第三,分别为17.08%和16.93%,仅次于辽宁。
本文选自《【粤开宏观】大国基建:国际比较与区域分化》
附:
(本文作者介绍: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注册会计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学博士。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宏观经济第三名(团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财政理论与政策。)
责任编辑:戴菁菁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