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中银研究
5月11日,国新办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七普,下同)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亿人,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0-14岁人口占比有所回升;城镇化率超预期提升;全国超2.18亿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高。主要关注点如下:
第一,老龄化进一步加深,少子化压力较大,中国人口增长拐点即将到来。一是近十年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与2010年六普相比,七普全国人口14.1亿人,增长7206万人(六普增长7389.98万人),增速为5.38%(六普5.84%),年平均增速0.53%(六普0.57%)。二是老龄化加深,劳动年龄人口继续减少,青少年人口比重有所回升。与六普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0-14岁人口占比上升表明近年来的鼓励生育政策积极成果显现。三是少子化问题仍十分突出。自2015年放开二胎后,仅在2016年出生人口创2000年以来最高值,之后继续连年大降,2020年出生人口降至1200万。其中,2020年北京、广州、宁波等地出生人口减少10%-30%。四是少子化叠加老龄化,人口拐点或将到来。在少子化趋势下,我国劳动力人口早在2012年就开始减少,人口红利逐步减弱,叠加老龄化逐年加深,生育率长期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照此下去我国人口拐点或在2030之前加速到来。
老龄化叠加少子化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近几年我国已经出现内需动力不足的问题,由于老年人消费意愿和能力不强,劳动人口赡养老人抚育孩子的压力加重,制约其消费能力,未来我国经济增长或将面临长期需求动力不足的问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重要原因之一是人口下滑。面对人口结构压力,我国要吸取日本的教训和借鉴国外应对老龄化的经验,进一步积极调整生育政策和完善养老配套服务,深入推进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投资和民生发展,扩大托育和养老产业发展。同时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向科技创新和生产率进步。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
第二,城镇化率超预期上升,但亟需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七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城镇化率占比63.89%,超过“十三五”规划60%的城镇化率目标,同时较六普城镇化率提高14.2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超预期上升,一是在于我国持续加快推进“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取得了积极成效;二是由于我国城市群城市圈战略规划步伐加快,促进了流动人口加速向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集聚。但也要注意到,人口居住地和户籍地分离普遍,流动人口市民化水平有待提升。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了将近70%;同时2020年我国户籍城镇化率仅为45.4%,低于城镇化率18.49个百分点,未来亟需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现阶段,流动人口市民化还面临诸多难点,比如,就业不稳定、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险覆盖率低、住房困难和子女上学难等。对此,下一步我国推动流动人口市民化需要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重点城市落户政策;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随迁子女享受公平教育权利;健全农民工就业培训,加强廉租房、公租房等住房保障。同时要平衡好乡村振兴与农民市民化的关系,鼓励有意愿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第三,人口红利继续存在,人力资本红利未来可期。一方面,全国劳动年龄人口8.8亿人,人口平均年龄为38.8岁,总的来看仍然年富力强,与美国38岁的人口平均年龄相差不多。尽管劳动人口在逐步减少,但规模庞大的劳动力仍将为我国带来人口红利,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红利潜力深厚。我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较2010年增长9873万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我国人口质量继续提升,将为科技创新和生产率进步带来巨大的人力资本红利,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点评人:中国银行研究院 王梅婷)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银行总行一级部门。研究领域涵盖全球经济、国际金融、宏观经济与政策、金融市场、银行业发展等。)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