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彬彬:流动性紧张,趋势能否延续?

2021年01月28日09:15    作者:孙彬彬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孙彬彬、宋雪涛、刘晨明、吴先兴、陈天诚

  政策的风向是否在动?都是流动性惹的祸?如何看待节前市场?

  一、削弱春节效应对供给端的影响——短期提升生产强度

  就地过年虽然不影响春节长假,但是春节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不仅限于7天法定假日。官方定义的春运,一般是从春节前的15天到春节后的25天,共计40天,这期间都是人口往返流动的高峰期。因此,春节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大致是以法定假日为中心向前、向后各延伸2周,总计5周,主要原因是一部分劳动力提前放假、滞后返工。

  参考近几年的发电耗煤量,工业生产活动一般从春节前的第4周开始边际转弱,第2周开始明显转弱,春节当周为最低点,到春节后的第3周基本回归正常,与春运的时间基本一致。因此,如果今年春节有20%的劳动力人口就地过年,这部分劳动力可能会比往年更晚放假、更早返工,从而使春节前后的生产活动尤其是工业生产比正常情况有所增强。假设春节前1周和后1周的生产强度提升10%,则对1季度工增的提升约为0.7%。

  二、削弱春节效应对需求端的影响—消费、投资、出口各不相同

  就地过年对需求端的影响要分类看待,以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为例,影响各不相同。短期而言,就地过年可能会加强生产、削弱消费、小幅加强投资尤其是制造业投资,对出口的影响有限。

  1、消费整体受损,区域间和结构间会有腾挪

  以社零衡量,消费总量上也有春节效应,但与生产端相反,春节会增强消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烟酒茶、各类礼盒、金银珠宝、餐饮等,主要与亲朋好友间的礼节馈赠和聚会娱乐有关;二是部分小额可选消费例如服装鞋帽;三是部分大额可选消费例如汽车等,部分在外务工人员有购车返乡的需求。

  就地过年主要会削弱第一种需求,因为不返乡会降低走亲访友频率;对第二种需求的影响不大,因为与返乡与否基本无关;对第三种需求的影响不确定,因为虽然返乡人数减少,但是对于返乡人群来说,自驾出行可能是疫情期间的更好选择。目前来看,1月前两周乘用车销售转弱至负增长,持续性有待观察。另外,对于部分不在社零统计范围内的服务类消费如交运、旅游等,选择就地过年的人群出行出游意愿可能也有限,预计整体影响偏负面。

  从区域上看,由于春节返乡整体是人口从更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迁移,因此越是经济欠发达、人口净流出的地区,消费需求越会被削弱;相反,一二线城市的商品和服务类消费可能会短期受益。

  2、投资整体小幅受益,结构上偏向制造业

  以固投衡量,春节效应会削弱投资,这与工业生产的逻辑是类似的,因此就地过年可能会对投资有一定加强。但相比于工业生产,投资端的加强幅度可能相对更弱,因为春节前后投资偏弱的原因除了劳动力返乡之外,也与北方时值冬季、部分项目开工施工难度较大有关,尤其是房地产和基建等户外项目。所以,考虑到春节效应主要是在冬季,制造业投资的受益程度可能相对更高。

  3、出口整体影响不大

  以出口金额衡量,近年来1-2月的出口金额均值与3月基本相等,所以出口的春节效应比消费和投资更弱。这与海外主要出口国不存在春节效应有关,生产需求不受影响,所以出口企业需要保证商品的正常供应。

  三、就地过年对1季度经济的短期影响有限,后续影响取决于需求侧的恢复情况

  总的来看,就地过年加强生产、削弱需求,对1季度经济增速的整体影响方向难以确定,但影响幅度不会太大。考虑疫情导致局部地区经济活动受限的影响,1季度实际GDP增速可能落在此前我们预期区间的偏低位置(19%左右)。

  结构上,第二产业增速可能小幅提升,需求削弱的影响会反映为产成品存货的上升;第三产业增速可能小幅回落,交运、旅游、餐饮等服务类消费需求低于季节性。具体来看,上游的工业原材料、中游的机械设备、一二线城市的商品和服务类消费可能会短期受益。

  拉长一点时间看,就地过年的后续影响取决于需求侧的情况。如果节后防疫压力减轻、需求恢复较快,短期增加的生产会转化为中长期的增长贡献;如果节后防疫压力持续、需求复苏低于预期,则增加的生产会转化为库存的被动回补,反而对后续的生产和价格形成抑制。这种情况下就地过年的影响主要是前置了生产和一部分投资需求、消灭了一部分消费需求,对经济的直接影响略偏负面,但这个影响是二次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不能归结于就地过年的政策。

  策略:138人管3.3万亿,二八格局如何开辟超额收益的新战场?

  1、公募基金二八分化,持仓集中于大市值、集中化、大消费+景气成长,长期将类似于美国

  公募基金加快二八分化,头部话语权增强:“百亿俱乐部基金经理”达到138人,管理规模占资金总规模的比重从2019年的28.83%大幅上升至2020年的63.03%。

  百亿基金持仓特点:大市值、集中化、大消费+景气成长

  长期将类似于美国——主动管理型基金处于低增速、集中度提升的时代;头部产品市占率、持股集中度双提升:(1)2020年主动管理基金公司的CR3达到28.4%,CR10达到46.3%。(2)2020年前10大主动管理型基金产品市占率提升至20.4%。同时,这些基金产品持股集中度也在不断上升:一方面是前10持仓占比提升至70.2%,另一方面是重仓股的高度重合。

  2、头部的流动性溢价和尾部的流动性折价是否就意味着选股紧盯头部公司?

  资金面和基本面共同造成过往三年头部和尾部的估值分化,并且大概率会延续,这就导致一方面头部公司享有流动性和确定性溢价;另一方面,广大1-200亿市值以下的公司又会遭受流动性折价和不确定性折价。

  因此,500亿以上公司还是主战场,头部公司仍然享受流动性和确定性溢价。但是随着机构持仓向头部公司不断集中,收益率与基准指数相近是必然的,从中获得超额收益的难度也在增加。机构想要获得超额收益,有必要开辟超额收益的新战场,作为储备。未来寻找破局的方式之一在于新兴行业。

  3、如何开辟超额收益的新战场——为什么新兴行业的中小公司是有望获得超额收益的关键?

  新兴行业不同于传统行业的强者恒强,行业仍然是蓝海,市值刚到200亿左右新兴行业的公司会进入大资金的可买入范围,资金进入后,资金面和基本面形成正向循环,这就导致小市值公司将享有流动性折价到流动性溢价的过程。

  4、如何寻找能够走出来的小公司?一个思路:抄作业策略——头部基金新进的中小公司

  主要逻辑在于:公司在200亿左右时市值仍然偏小,流动性较差,如果持有逻辑坏了,机构换仓困难。因此,要具备比较强的行业确定性,头部基金才会重仓买入。也就意味着头部基金敢于买入的中小公司,胜率可能会比较高。一是可以关注基金重仓股持仓变动是否有不同于以往量级的买入。二是关注基金重仓股中的新增标的。

  5、公募发行影响因素与投资者赎旧买新行为

  存量基金的赎回并非是导致新发基金份额急剧增长的主因。短期来看,1-2月月均发行规模可达3,200-3,500亿元(1月前三周3000亿,2月最后一周到2月,大约还有3500亿左右),远高于2015年5月和2020年7月2800亿和2700亿的高峰。

  长期来看,在楼市收益曲线扁平化、银行理财预期收益率维持低位的情况下,居民部门财富向股市迁移的趋势或得以延续,从而进一步强化公募基金(尤其是头部基金经理)对核心资产的话语权。

  固收:如何看待春节前后资金面?

  近期市场流动性骤然紧张,是什么原因?春节效应还是政策进一步转向的结果?

  我们认为既非春节效应,也不是政策进一步转向的结果,而是央行从前期流动性投放中退出引致的结果。

  对于下一阶段的流动性,一方面固然要考虑春节影响,另一方面还是要合理看待政策的逻辑和边界。

  展望2月,考虑春节效应,我们预估银行体系资金缺口4000亿左右。全月资金压力不大,关键是春节前后的波动情况,取决于央行操作和应对。结合往年,央行春节节前净投放规模一般会达到1.6-1.8万亿,节后则顺势回笼,今年具体会如何操作,还是取决于货币政策重心。

  由于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重心仍在平衡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形势良好,前期信用事件、银行结构性存款压降等任务也基本告一段落,央行确实到了适时退出流动性支持,将工作重心再度转向宏观稳杠杆的时候。而且,近期美元、美债的走向也为央行边际退出流动性提供了时间窗口。

  至于,国内近期防疫措施升级带来的不确定性,目前研判还未到需要央行操作关注的程度。

  所以预计春节前央行投放可能维持紧平衡的状态,参考历史,春节前央行净投放规模一般在1.6-1.8万亿,今年2月的资金缺口略小,估计1.6万亿左右,以MLF续作为例,1月31日前后逻辑上需要进行操作,操作规模可能6000亿上下,剩下资金缺口主要由公开市场投放完成。

  考虑稳增长与防风险平衡,预计资金利率可能还是维持一个区间状态,可以用去年8月15日央行超额续作MLF以来,到今年1月15日央行首次缩量续作MLF这个阶段的短端区间作为下一阶段区间的前提参考,不用过于担心近期资金情况的持续恶化。

  至于长端利率,上有顶下有底的格局继续维持,所以操作上,我们还是强调安全边际,十年国债3.2%、十年国开3.7%的安全边际会更好一些。未来在波段中还是把握票息舒服与否,用票息来度量节奏,而不是简单用宏观来度量节奏。

  总体上,考虑宏观与政策逻辑,操作上不以松喜,不以紧悲。

  金工:趋势仍在延续,估值进入风险区域

  在上上周回调之后,我们上周周报指出:市场重回上行趋势,一旦进入上行趋势格局,我们体系中最为重要且是唯一关注的变量是赚钱效应的变化,赚钱效应指标当前值为3.44%,仓位上建议偏高仓位。市场和我们预期较为一致,wind全A全周上涨2.56%;市值维度上,代表小市值股票的国证2000指数上周上涨2.18%,沪深300上涨2.05%,创业板指大涨8.68%;行业上,电力设备新能源与医药领涨,分别上涨9.27%和8.13%;非银上周跌幅最大,下跌3.43%。我们推荐的国防军工和有色,计算机和电子四大方向,上周分别上涨2.9%,5.75%,4.03%,2.2%,全部位于前二分之一。成交活跃度上,电子和电力设备行业成为资金博弈的主战场,电子行业成交额继续位列榜首。

  从择时体系来看,我们定义的用来区别市场整体环境的wind全A长期均线(120日)和短期均线(20日)的距离继续上升,20日线收于5517点,120日线收于5274,短期均线继续位于长线均线之上,两线距离由上期的3.43%扩大到4.61%,均线距离越过3%的阈值,市场继续处于上行趋势。

  在我们的择时体系下,当市场进入上行趋势格局,我们体系中最为重要且是唯一关注的变量是赚钱效应的变化,跟随加上风控是我们模型在上行趋势中的交易守则。赚钱效应指标当前值为4.78%,仓位上建议偏高仓位。

  风格与行业选择上,根据天风量化two-beta风格选择模型,当前利率处于我们定义的下行阶段,经济进入我们定义的上行阶段,中期角度继续专项推荐周期上游和中游板块;短期从行业动量的角度,目前活跃度最强的行业为电力设备和电子,展望2021年行业景气度的情况,利润增速相对行业自身过去10年的排序来看,靠前的行业为计算机以及医药,均为过去十年中次优的年份;综合来看,继续重点配置电子和计算机,电力设备和医药板块以及石油化工。

  从估值指标来看,我们跟踪的PE和PB指标,沪深300,上证50以及创业板指等大市值宽基成分股PE、PB中位数目前均进入70分位点,属于我们定义的高估区域,市值中等的中证500目前估值水平尚可,结合趋势判断,根据我们的仓位管理模型,以wind全A为股票配置主体的绝对收益产品建议70%。

  择时体系信号显示,均线距离由3.43%扩大到4.61%,均线距离越过3%的阈值,市场继续处于上行趋势,一旦进入上行趋势格局,我们体系中最为重要且是唯一关注的变量是赚钱效应的变化,赚钱效应指标当前值为4.78%,但主要宽基指数估值已经进入高估区域,仓位建议调整至70%。配置方向上,综合当前的宏观背景以及短期资金的活跃度和2021年的行业景气度情况,建议配置电子和计算机,电力设备和医药板块以及石油化工。

  银行:重庆银行立志“客户专家型银行”,净息差较高

  充分发挥经营区域经济优势,营收净利稳定增长

  充分发挥经营区域经济优势。重庆经济发达,19年GDP为2.36万亿元,同比增长9.34%,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列第五,与广州市基本持平。此外,重庆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费市场稳定增长。重庆银行积极把握国家战略赋予重庆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机遇,依托区位优势,未来,重庆银行将继续围绕地区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经营区域经济优势。

  立足打造“客户专家型银行”的战略定位。自成立以来,重庆银行立足打造“客户专家型银行”的战略定位,积极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已成为一家专注地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化城市商业银行。截至2020年6月30日,重庆银行资产规模在我国西部地区位于前列,同时,重庆银行已成为西部金融机构中首家获得目前城商行最高投资级评级的银行。

  营收净利稳定增长。截至3Q20,重庆银行3Q20营收97.97亿元,yoy + 13.13%;归母净利润38.91亿元,yoy +4.60%,增速较1H20提高7.74pct。截至3Q20,重庆银行总资产规模为5469.14亿元,排名上市城商行中下游;yoy+16.54%,增速较1H20提升1.3pct,处于上市城商行中游。

  净息差较好

  净息差回升后平稳。重庆银行净息差在1H18降至1.58%后回升,1H20恢复至2.24%,高于其他城商行。分解来看,重庆银行贷款利率未受市场利率下行影响,在18至20年市场利率震荡下行的大环境下保持在6%左右;负债端成本持续上升,1H20存款收益率达3.01%,处于城商行中最高水平。

  资产质量平稳,结构稳定

  不良率有所下降截止1H20,不良贷款率为1.24%,较18年峰值下降12BP。在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重庆银行关注类贷款率在所选取的城商行中处于上游,近五年来持续下降,自15年的4.25%下降至1H20的3.09%。逾期贷款率由17年的4.56%下降1.81个百分点至19年的2.75%,在1H20回升至3.02%。不良贷款净生成率在所选城商行中处于中下水平,关注贷款迁徙率在行业中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且近几年下降较快。

  拨备计提力度良好。重庆银行19年末拨备覆盖率为279.83%,1Q20上升至291.31%后于1H20上升至302.17%。拨贷比自15年起持续增加,从2.37%上升至1H20的3.72%。重庆银行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均由行业下游逐渐上升至行业中游水平,风险抵补能力强。

  投资建议:立志“客户专家型银行”,净息差较高

  重庆银行充分发挥经营区域经济优势,打造“客户专家型银行”;净息差在较高水平保持平稳;存贷款规模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关注资产质量提升,结构稳定。

  非银:众安在线:时势造新锐,创新造未来!

  行业空间方面,医疗险与互联网渠道均为保险行业中正在高速发展的风口,众安在线的未来保费的核心增长点正是两者的结合——“互联网医疗险”。

  1)2019年,新增保单由80/90后购买的比例已占48.9%,80后即将超越70后成为保险消费主力军。80、90后的保险意识更强,更习惯于通过信息搜索、自主判断来选购保险产品,更倾向于在线上平台购买保险,尤其是价格优惠的简单产品。

  2)医疗险以其“普惠”(低购买门槛,高“展示保额/保费”)的特质正在快速提升覆盖面,医疗险在健康险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2020年百万医疗险的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500亿元,用户规模预计为9000万人。我们判断2025年,用户规模可增至3亿人,保费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另外,医疗险正在呈现出包含的健康服务增多导致件均保费不断提升的态势,这将为医疗险市场带来更多增量。2020年,众安在百万医疗险市场的保费占比预计约为15%。

  3)百万医疗险目前的承保利润率较高,且我们判断未来5年可持续。众安在线的尊享系列产品的用户年龄平均约35岁,主要分布在一线至三线城市,优质的客群导致2019年和2020H的健康生态的“赔付率 + 渠道费用率”分别仅为73.8%、73.5%,显著优于其他生态。我们判断众安有望凭借以下举措,保持这种盈利水平:

  a)持续发力,获取更多的自有平台保费;

  b)深化健康服务(“健康险+健康服务”),提升客户黏性;

  c)快速响应,持续创新,保持与支付宝等头部流量平台的良好合作关系。另外,众安可通过其经代公司获取更多的人身险长险的销售佣金;未来若能获取“互联网寿险牌照”,增长空间能够进一步打开。

  公司竞争优势方面,我们判断众安在线将凭借其体制机制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与企业文化优势、股东支持(蚂蚁),构建一定的“护城河”。

  1)众安在线是保险行业中几乎唯一的纯正的科技企业,公司治理、企业文化、互联网思维与能力均显著优于竞争对手(国企为主),类似于东方财富优于传统券商。这使得支付宝等头部的互联网平台跟众安合作的效果更好,另外蚂蚁是众安的第一大股东。这也将使得众安更有希望打造好自身流量,以及发展好健康服务、保险科技等新兴业务。

  2)大型保险公司仍不会将医疗险以及互联网渠道的发展单独放在核心的战略地位,其普遍思路仍是通过医疗险促进重疾险的销售,将线上能力赋能给代理人队伍。因此,这种竞争实质是错位的。

  公司业绩方面,众安在线通过“有质量地增长”,收缩了消费金融生态、医疗团险等风险较大、盈利性差的业务,大力发展健康生态、汽车生态等盈利性好且增长空间大的业务,聚焦承保利润指标。2020年将扭亏为盈,未来在投资收益稳定的前提下,2021年及以后的利润有望持续改善。

  未来新前景方面,众安科技、互联网医院、暖哇科技的保险科技输出、健康险服务生态闭环等新兴业务亦有光明前景。

  目前公司科技输出签约客户64家,其中保险客户29家且复购率较高。科技输出亦同步向海外扩张,目前核心系统Graphene已输出到日本三大财险公司之一SOMPO、 新加坡最大的综合保险机构NTUC Income。此外,众安正在积极布局大健康生态,逐渐打造融合了互联网保险、医疗服务、以及健康科技的完整生态闭环。

  投资建议:看好公司在互联网保险赛道以及医疗险赛道的高成长性,短期 视角下的公司盈利能力显著改善,长期视角下的科技输出及健康险服务生态闭环可带来增量。预计公司2020、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81亿元、234亿元、320亿元,同比分别+20%、+30%、+37%;净利润分别为7.6 亿元、10.6亿元、16.3亿元。参考海外可比公司给予4倍PS,对应2021年股价为76.3元港币,对应目标涨幅为73%,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地产:2020商品房销售破17万亿,LPR连续9个月持平

  本周跟踪36大城市一手房合计成交4.39万套,环比下降1.87%,同比上升38.45%,累计同比上升13.26%,较前一周增加2.45个百分点。本周跟踪的11个城市二手房成交合计1.44万套,环比上升9.48%,同比上升21.16%,累计同比下降3.4%,较上周增加22.83个百分点。截止本次统计日,全国14大城市住宅可售套数合计61.13万套,去化周期28.9周,环比下降12.32%,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环比增速分别-26.44%、-0.58%、0%。

  去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7%,商品房销售额破17万亿。1月1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1—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1—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7.0%,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104446亿元,增长7.6%,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销售额方面,2020年,商品房销售额173613亿元,增长8.7%,增速比1—11月份提高1.5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0.8%,办公楼销售额下降5.3%,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下降11.2%。

  LPR连续9个月保持不变。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1年1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 ,两个期限品种报价均与上个月持平。在宏观调控不放松的基调下,“精准导向”的政策防范房企杠杆及投机风险,我们认为偿债能力突出、现金充足、杠杆水平相对较低且土储区位良好的优质房企或受益。

  楼市因城施策。上海收紧楼市调控:离异3年内购房,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21日晚,上海发布《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严格执行住房限购政策,夫妻离异的,任何一方自夫妻离异之日起3年内购买商品住房的,其拥有住房套数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调整增值税征免年限,将个人对外销售住房增值税征免年限从2年提高至5年。我们认为,供应端将持续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为主,需求端持续控制炒房并维持刚需购房优惠力度,“因城施策“会保持常态化。

  “因城施策”常态化,政策稳定性提高,行业风险溢价率将下降,行业融资端的再收紧或进一步催化企业间的分化。从房企角度看,三道红线将在未来三年深刻改变房企经营行为,不少企业不得不加速推出降档举措,行业风险溢价率下行,降档房企债性价值提升、股性价值减弱,过去以高预期毛利率为主的强投资公司将弱于以低毛利率投资预期的强运营公司,我们持续推荐:1)优质龙头:万科、保利、 金地、融创、龙湖、招商;2)优质成长:金科、中南、阳光、新城、华润、 旭辉、龙光;3)优质物管:招商积余、保利物业、碧桂园服务、融创服务、新城悦、永升生活、绿城服务等;4)低估价值:城投控股南山控股大悦城光大嘉宝等。

  风险提示

  经济环境恶化、货币政策传导不畅

  (本文作者介绍: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