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双循环”果然是下的一盘大棋

2020年08月26日09:18    作者:马光远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马光远 

  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谈到了如何理解“双循环”这个最近炙手可热的话题。我之前就此话题写过《“内循环”下,房价会怎么走》的文章,我在文章中提到:

  在高层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后,大多数人很担心“国内大循环”这个词被误读,我对这种担心一点都不担心:因为肯定会被误读。

  从习总书记讲话的内容看,很显然,高层已经注意到“双循环”被各种误读的情况。习总书记有备而来地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

  当然,在这么一个重要的场合,谈及“双循环”,高层绝不是仅仅为了澄清一些误读,而是通过这样一个关注度极高的途径释放关于“双循环”更多的战略意图。可以说,总书记在讲话中,把“双循环”的战略意义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第一、“双循环战略”绝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为了应对美国等的打压的临时性举措,而是下一个周期中国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轴”,是战略抉择而不是应急措施!

  总书记提出,“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这意味着,用了40多年的“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的旧发展格局将要被“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循环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格局替代。

  在这个问题上,我特别不能理解的是,一些专家私下也把“国内大循环”解读为“闭关锁国”,如果说普通人有这种解读情有可原,但研究经济问题的专家如此解读确实不应该。一个基本常识是,世界上90%的国家,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是内需,是国内市场。经济增长的贡献之中,内需占的比重正常应该在70%以上。

  但在过去的赶超阶段,中国对于国际市场的依赖是必须经历的阶段,这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国际市场的巨大红利,中国因此很快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出口大国。但长期依赖国际市场,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过高,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继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这也是过去10多年,中国高层一直着力解决的问题。但因为战略高度不够,使得撬动国内市场,打通国内循环的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这次恰逢“十四五”规划制定之时,把“双循环”上升到新发展格局主轴的高度,有利于从战略高度破解内需潜力长期得不到释放的难题。

  第二、“双循环”的关键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将“双循环”,特别是“国内大循环”理解为高层要打通中国经济的“任督二脉”,要解决阻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痛点。有些人认为“内循环”就是启动内需则是完全矮化和窄化了“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意义。撬动国内庞大的市场,的确是“内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内循环作为和供给侧改革、新常态一样的战略性举措,其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远远超过内需。

  在笔者看来,作为下一个周期中国经济的最大战略,“国内大循环”旨在打通影响中国经济竞争力的“任督二脉”,是在生产、消费、投资、技术等领域都要弥补中国经济的薄弱环节。比如在技术层面,如何在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在技术环节实现内循环。在技术环节,由于过去我们选择了一条在全球产业链上选择成本优势最明显的领域发展,导致卡脖子的不仅仅在芯片领域。

  根据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显示:32%的关键材料领域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的智能终端处理器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高端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超过95%的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

  在技术创新层面,“内循环”的关键就是彻底告别过去引进技术、模仿发展的模式,而是在高端技术和关键环节必须取得重大突破。在生产环节,中国的工业门类是全球最全的,但低端化、缺品牌以及主要设备依靠国外的情况也必须通过“内循环”来突破,内循环就是疏通中国经济的血脉,在关键设备和关键环节上实现自主创新。

  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和笔者之前对内循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痛点的理解是一致的。

  第三、“双循环”是中国经济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

  “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这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最终目的。

  这不是一个收缩战略,不是一个“守”的战略,这是一个主动和积极有为的战略。这个战略的实施,不是以放弃国际市场来推动国内市场,而是要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打通国内大循环。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认为,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四、“双循环”为“十四五”定调。笔者之前曾特别提醒大家注意7月30日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到了“持久战”这个概念。会议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这段话特别重要,这段话本质上是为“十四五”规划定调。而且从“持久战”的角度对“双循环”予以界定。这意味着“双循环”绝非很多人理解的应对美国打压的权宜之计,而是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发展问题的“持久战”,是战略性的举措。相信“双循环”发展格局会成为“十四五”规划的基调。“十四五”规划将围绕“双循环”制定中国新周期下的最有看点的一个“五年计划”。

  第五、“双循环”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制造业的“创新”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是国内消费市场的启动,二是新型城镇化。

  我在这里特别强调制造业的创新,是我想告诉大家,美国打压中国的实质在于打垮中国的制造业,从全球大国兴衰的历史看,得制造业者得天下。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之后,差不多半个世纪,就会成为全球第一大国。2009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国,美国人发现,在制造业转移到中国之后,美国创新的基础荡然无存,没有制造,创新力枯竭。这是美国为什么一定要打压中国制造业的主要原因。

  美国这个国家,是有重视制造业的基因和传统的。从美国开国元勋汉密尔顿的“关于制造业报告”开始,美国人一直把制造业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制造业是美国霸权的根基,也是美国创新的源泉。

  中国未来的创新,一定要围绕制造业的创新展开,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复杂性。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取决于制造业的复杂性而不仅仅是规模。“两个基本点”,消费和城镇化是未来“内循环”的两个轮子,也是“内循环”的最大动力。

  基于此,我认为,国家不会通过打压房地产来推动“双循环”,而是以房地产更健康的发展作为双循环的基础。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中,房地产行业依然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作者介绍:独立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产业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