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南:企业融资贵 感觉还是幻觉?

2020年07月15日13:21    作者:李庚南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庚南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是,这种调查显然应该是基于相对全面、客观、真实的信息,而非片面、主观、臆想的推论。否则,调查就可能会形成误导。

  最近,某部门开展了一次对十余家企业的专题调研,得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的结论。其中言之凿凿的一个论据是,某企业近期新增1亿元贷款中,仅1000万元是央行专项再贷款,这1000万元专项贷款利息在3.8%左右(从调研时点及利率判断,或并非央行专项再贷款),另外9000万元贷款利率在4.7%左右。调查者由此得出“融资贵问题凸显”。

  毋庸讳言,当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调查报告将4.7%的利率与3.8%左右的央行专项贷款利率比较,这样的神比较,不禁让观者哑然。幸好没有将贷款利率与疫情之下银行对部分企业提供的免息贷款比较,否则银行家们真要哭晕了!

  4.7%的利率高还是低?

  贷款利率高还是低,显然取决于利率的参照系。且不说依据如此小的调查样本就得出如此宏观判断之草率,仅以一般商业性贷款与央行专项贷款利率相差的0.9个百分点,就得出融资贵问题凸显,显然不够客观严谨。

  其实,但凡有一点市场理念的人都不会把商业性贷款利率与政策性或特殊时期的政策性利率安排去比较,都不应混淆政策情分与市场本分的边界。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不应因为享受了政策优惠的情分,就忘记自己市场的本分,忘记信用社会最基本的规则。

  在LPR利率报价体系下,4.7%的利率相当于1年期LPR+65BPS(3月份LPR报价为4.05),或LPR报价基准上浮16%;而WIND数据显示的同期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8%,平均上浮幅度为25.4%,相当于1年期LPR+103BPS。从LPR机制下银行机构贷款利率实际幅度情况看,实施LPR加点的贷款占比达77.62%(见下表),其中加点50BPS—150BPS的占比最高,为24.7%。

数据来源:Wind数据来源:Wind

  可见,4.7%的利率水平,其加点上浮幅度处于常规区间,实际则低于银行市场平均水平,更不用说与民间融资利率比较了。以温州地区民间融资综合利率为参照,7月9日民间借贷服务中心利率16.34%,小额贷款公司放款利率16.73%,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利率15%,其他市场主体利率达22.73%(见下表)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来源:Wind

  如果与银行负债成本比较,4.7%的利率应该算是“良心”利率了。虽然相较于1.5%的银行储蓄存款利率,4.7%的贷款利率仍可获得较大利差;但在存款资源日渐稀缺情况下,主动负债能够提供给银行的利差空间则抓襟见肘。WIND数据显示的7月9日利率,1年期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收益率达3.86%,已超过LPR3.85%的报价基准(见下表)。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来源:Wind

  可见,从银行负债成本状况看,利率4.7%的贷款显然属于微利贷款。尽管近年来监管部门在持之以恒推动降低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但是,把小微企业贷款利率降到基准利率之下,显然有违商业可持续原则,也非监管部门所鼓励的。按照“保本微利”、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来定价,才是银保监会倡导的方向。

  融资贵的账该怎么算?

  贷款利率高还是不高,无疑是相对直观的,通过市场横纵向比较可以一目了然。但一定的利率水平比(如4.7%)究竟属于贵还是不贵,则需另当别论,其中包含利率定价合理性问题。

  如同任何商品一样,贵与不贵不能简单以价格而论。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贷款利率决定的核心是资金供求状况。因此,贷款利率合理与否,实际上需要兼顾资金供需双方的利益,既要权衡银行负债成本、营销成本等自身因素及由融资主体风险状况等决定的经济资本占用,也要考虑与企业的承受能力。

  从个体角度出发,在融资贵问题上往往掺杂着诸多感性层面的认识,不同主体、不同盈利水平、不同成本管理能力的企业对资金价格的敏感性显然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从市场的角度研判,融资贵与不贵终究有其相对客观的认知,而不能全凭感觉甚至幻觉,尤其需要摒弃各种偏见。因此,在讨论融资贵问题时,至少需把握三点:

  一是不应忽略银行负债端成本及盈亏平衡。脱离银行负债成本,片面讨论融资贵问题显然有失偏颇。尽管央行一直试图引导银行负债成本下降,但终究存在一个隐性底部,这就是存款人的利益。考虑CPI、PPI因素,存款利率客观上应该存在一个支撑位;而这势必通过负债成本传递到资产端,并从盈亏平衡角度决定贷款利率的下限。从定价原理上,一定的负债利率水平决定了一定的贷款利率水平。如果银行的贷款定价真正体现了成本与风险,真正按照利率覆盖风险的商业可持续原则,则利率高一点并无可厚非。按照银保监会此前的一项测算,小微企业贷款如果风险控制得好,不良率控制在3%以下,利率盈亏平衡点应该是5%-5.7%。如果把定价定在5%-5.7%之间,这样的贷款才能实现“保本微利”和商业可持续。

  二是不应忽视融资方的风险。利率与风险匹配是判断融资贵最基本的原则。一方面,利率覆盖风险是商业可持续的核心要求。对于缺乏有效抵押担保、风险较大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银行要么通过适当提高贷款利率,以期从整体上实现收益对风险的覆盖;要么走向信贷配给之路,将信贷资源向大型、优质企业倾斜,加剧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另一方面,即使银行贷款定价基本合理,但相对于产业层次低、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高的小微企业微薄的利润空间而言,再低的贷款利率也可能是不堪承受之重。此外,企业高负债率导致其绝对融资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较高,也是“融资贵”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甚至是更内在的因素。近几年来,我国企业负债水平上升较快,由于企业盲目扩张、杠杆率过高、融资过度,产生持续的融资需求,特别是过剩产能行业和地方融资平台等形成的旺盛信贷需求,成为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的直接推手。

  三是不应将民间融资的“锅”让银行背。现实中,为什么企业对银行“融资贵”的诟病不断?除了客观存在的一些银行乱收费现象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简单地将企业融资成本高等同于银行贷款利率高,忽视了企业融资成本构成的复杂性。随着融资渠道多元化,企业除了通过银行融资外,往往还通过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及民间融资等渠道融资,而后者的“价格”实际上远高出银行的贷款利率,银行贷款利息成本仅是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中的一部分。不幸的是,银行往往成了企业融资成本高的“背锅侠”。

  融资贵问题该怎么看?

  其实,面对低如4.7%的利率仍大呼融资贵的企业或许并不多,但是抱有这种简单地、凭感觉、以我为主思维的则大有人在。某种程度上,所谓融资贵源于不同企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利息承受能力甚至于幻觉。正因为如此,无论什么时候,融资贵的呼声从未断绝,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声音仍将延续。期间杂音频乃,尤需当局者仔细分辨,客观对待。所谓“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笔者在此并非完全否认现实中利率偏高情况的存在,而是认为应合理看待利率高低的问题,不应人云亦云、无病呻吟。

  客观地看,某种程度上融资难与融资贵处于跷跷板的两端,二者不可相提并论。商业银行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利率覆盖风险来缓释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既是缓解融资难的手段之一,同时又可能导致一定时期小微贷款利率的上升,加剧“融资贵”问题。因此,不能割裂地理解“融资难”与“融资贵”,忽视了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否则可能影响我们在推进小微金融服务方面的政策效果。在当前情况下,应将“融资难”作为主要矛盾,“融资贵”作为次要矛盾。若片面强调二者的同一性,将二者相提并论,既要求银行努力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缓解“融资难”问题,又要求银行定价低,显然背离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可能令商业银行在信贷支持小微与风险风控间无所适从,而且还可能损害正在推进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诚然,在现行体制下,股权结构不合理及其所决定的银行内部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科学,以及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不充分,都将对银行机构定价行为产生一定的扭曲,表现为一定时期、一定区域融资贵问题的存在。不排除个别机构“以我为主”,基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及潜在风险的评估,定价水平过高;也包括一些附加的、不合理的收费以及附加条件导致企业实际综合融资成本的上升。因此,从银行体系看,缓解“融资贵”问题,主要是减少各种隐性成本(或让隐性成本显性化),引导银行机构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理念,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科学合理定价,关键是督促商业银行改进顶层设计,纠偏银行股东层一味追求高回报的利益取向。

  从企业层面看,则应该强化市场理念,更客观地看待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方面,应努力增强自身资本积累能力,强化流动性管理,合理安排融资结构,降低债务杠杆及利息负担;另一方面,应加快自身转型升级,提高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提升自身盈利能力,提升对融资成本的吸纳、消化能力,这是走出“融资贵”困惑之王道。目前,从中央对地方,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高度重视,“三服务”(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百行进万企”等围绕完善金融服务的举措纷纷出台,无疑为金融更好地对接实体经济、对接企业金融需求创造了更直接的路径。但是,作为被走访、调查的企业而言,应该用好每一次机会,真实、客观地反应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恰如其分地表达自身的诉求,切不可任性而为。

  或许,很多人都信奉“会哭的孩子有糖吃”,但是这未必适合所有的场合。需知,任何主观臆断、人云亦云的呼声,不仅不利于银企增进互信、改善信用环境,而且容易扰乱视听,引起调研者的误判,误导上层决策。更现实的是,各种不负责任的问题反映,通过“三服务”机制传导将牵扯诸多部门的力量与精力,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本文作者介绍:先后供职于工商银行、人民银行,现为银行监管部门人士,长期负责小企业金融服务推进工作,潜心研究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责任编辑:张译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