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王涵
2020年1季度实际GDP同比为-6.8%,季调环比-9.8%。3月工业增加值同比-1.1%,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15.8%。
疫情导致经济活动“急刹车”,1季度“数据差”为预期之内。1季度GDP同比降幅创1992年季度数据公布以来最大,且三产均有不同程度的拖累。除此之外,1季度名义和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同比也大幅下降。但市场对“数据差”并非没有预期,包括中观层面的高频数据以及已公布的1-2月经济数据均指向了这一事实。
3月数据指向经济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内需改善快于外需。
工业生产:计算机通信电子生产恢复较快。采矿、燃气和水的供应等公用事业增加值同比快于整体工业增加值,而制造业却偏慢,与投资数据相一致。制造业中,除了抗疫必须的医药制造业同比下滑较小,3月计算机通信制造改善较为显著,结合进出口与消费零售来看,一方面3月对东盟集成电路方面出口较多,另外境内通讯器材的需求也有上升。不过,需求端的回升可能有前期停工停产导致的积压所带来修复。汽车生产则无太大改善迹象,可能受到供应链的负面影响。
固定资产投资:地产和基建改善快于制造业。投资体现为内需部门改善快于外需,其中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中的公用事业类投资同比均单月转正。而制造业作为可贸易部门,随着外需不确定性的大幅上升,影响制造业企业的投资意愿,单月同比改善不显著。
消费品零售:商品消费同比降幅收窄,但餐饮降幅则进一步扩大。这指向餐饮旅游行业的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从规模以上商品销售来看,大部分商品销售的单月同比降幅均有收窄,3月通讯器材、办公用品同比转正,其余大部分商品需求降幅都明显收窄,但服装鞋帽等消费仍然较为低迷,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
短期对冲政策仍将进一步落地,中长期着眼于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海外的不确定性不会改变短期国内复苏的方向,但可能对进程有所拖累。随着近期复工复产逐渐进入平台期,基建、特别国债等对冲措施可能进一步落地。中期来看,政策在通过刺激扩大内需对冲疫情影响的同时,也强调提升要素流动效率、向内部改革要红利,这意味着利用同样的资源在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各种要素的市场价值有望得到提升。
(本文作者介绍:兴业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张缘成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