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马光远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的数据,GDP增速同比下降6.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低的季度增长,也是唯一的负增长。和外界的预测基本吻合。
对这个数据究竟怎么看,我简单的做点点评:
第一,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数据。在数据出台之前,我们虽然预测一季度经济增速为负,但有没有勇气拿出真实的数据这是需要大智慧的。我们欣慰地看到,统计局拿出了和中国经济的实际吻合的数据。真实数据不会打击士气,敢于面对真实的经济状况才能在政策上对症下药。
第二、从3月份的各个指标看,随着复工复产,一些主要的指标相对于前两个月都有大幅度的回升。比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但3月份同比下降1.1%,降幅较 1-2月份收窄12.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下降19.0%。其中,3月份下降15.8%,降幅比1-2月份收窄4.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降幅比1-2月份收窄8.4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9.7%,制造业投资下降25.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7%,降幅分别比1-2月份收窄10.6、6.3和8.6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额65742亿元,同比下降6.4%。其中,3月份进出口总额24459亿元,同比下降0.8%,降幅比1-2月份收窄8.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随着复工复产,一季度的数据可能成为今年最低的数据。
第三、对一季度经济增长要有平常心,也不要刻意去解读数据。刻意解读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种情况前所未有,经济停摆前所未有。这是一个无法和过去任何一次危机比较的危机,这次真的不一样。
投资大师霍华德·马克斯在他的最新的备忘录中特别警示:如果你正在经历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你就不要胡说你知道结果会怎么样。这也意味着,我们只能根据形势的变化来调整预判和对策。大家都如此,欧美预计经济萎缩会达到30%以上,说实话,我们确实是比较幸运的,最早控制住了疫情,这很重要。
第四、“全球化”被病毒体现的淋漓尽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病毒攻陷了全球。这也许是全球化最好的体现。全球确诊的人数已经超过了200万,而且还没有看到转折点。在生产、消费、投资、资金流动、人力资源都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控制住疫情不代表我们可以独善其身。有些行业,我们无法开工,因为零部件是来自欧美,有些行业,开工也没有意义,因为市场在欧美。所以,我们根本不敢讲,中国经济已经触底。中国经济究竟会如何,还得看病毒的脸色。
第五、现在可以反思政策了。当美联储一反常态不淡定,破天荒不断突破游戏规则的限制无节制放水的时候,多少人批评美联储反应过度,当美国拿出2万亿美元的救助计划的时候,多少人认为反应过度。现在看来,不是他们反应过度,而是形势的确比我们想象的要严峻很多。我们的政策力度显然不够。现在还没有拿出一揽子的应对计划。信心仍然没有稳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我们推出了“4万亿”,出手快,出拳重。而今天,迄今为止,只是零碎的应对,并没有强有力的一揽子举措。我不明白为什么?
第六、不要看经济数据,要看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要调研多少企业可以活到全球疫情结束的时候,要看多少人会失去饭碗。美国失去饭碗的人数超过1000多万了,这个数字肯定还会翻番。中国需要有真正的救中小企业,救就业的实质性的举措。就中小企业的命运和就业而言,中国经济还真没有到最困难的时候。
第七、要看到,这次疫情再次暴露出中国经济创新不足的短板。疫情的应对,欧美尽管有很多需要诟病的地方。但在科技领域,在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快速突破,再次凸显了他们的硬实力。我们是有差距的。美国可以做到5分钟出阳性结果,我们却仍然处在刀耕火种的检测年代。我们到现在为止没有看到在这方面的重大技术进步和创新。我们要反思。
第八、记住,世界在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最近发文《冠状病毒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在文章中,基辛格指出:在这场冠状病毒危机之后,世界将永久性改变。“虽然对人类健康的攻击是暂时的(希望如此),但它引发的政治和经济动荡可能会持续几代人的时间。”高层也不断提醒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中国要把那些可能逆转中国发展趋势的事情想得多一点,并在战略层面做好应对。
这其实才是对中国最大的挑战。
(本文作者介绍:独立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产业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