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迅雷
前几天出差,早上在酒店用自助餐的时候,拿了一堆蒸熟的土豆、玉米和花生,突然想到,这些我非常喜欢吃的东西,原产地竟然都在美洲。假设我们只能吃到本土原产的粮食、蔬菜和水果,那么,今天餐桌上的食物将变得多么单调。所以,开放、交流和贸易对大家都有利,重温历史,对未来走正确的路有帮助。
原产美洲的作物让中国人口增加三个亿?
历史学家们对于明末清初中国人口的估算存在差异,有的认为有7000-8000万,以何柄棣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则估计清初人口(1650—1700 )当在1亿—1.5亿之间,若取中间数,则在1.1亿左右,而到晚清太平天国战争爆发之前(1850年)这2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增加到了4.3亿,即净增加了3个多亿人口。
4亿人口这一数量级,在清朝之前的中国人口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北宋时期中国人口的峰值也就1.2亿,明朝万历年间,中国的人口则进一步达到了2亿,这大概是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下以稻、麦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社会所能支撑的最大的人口数量。
2500多年前的《论语·微子》中就有“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其中的“五谷”是指:稻(大米)、黍(黄米)、稷(又称粟,小米)、麦(大麦、小麦)、菽(大豆),说明2500年之前的古代主食主要就是这五样粮食。
2000多年前,第一次是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核桃、蚕豆、芝麻、葡萄、石榴、香菜、胡萝卜、黄瓜、大蒜这九种食物,让中国的食物丰富起来了,西汉的人口峰值达到了6000万,成为中国人口史上第一个峰值。
北宋人口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1.2亿,但国土面积却只有唐朝时的四分之一,这说明北宋的农业技术水平一定是有了很大提升,如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宋真宗(赵恒)下旨从现在的越南引种推广耐旱高产的稻谷——占城稻。
不过,中国人口从一亿多提升到四亿多,我认为,主要是靠开拓荒地,因为清朝版图大幅增加。但仅靠拓荒是不够的,还是靠粮食新品种的引进,如这一时期引进了早稻而产生的双季作物,大大提高了粮食单产。而不容忽视的是,明末从美洲传到东南亚的高产作物蕃薯、玉米、马铃薯等,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粮食作物种类。
中国历朝历代总人口数量变化
数据来源:WIND,中泰证券研究所
不过,这些外来农作物并没有在明朝得到大力推广,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在我国西南各省和东南沿海各省被大规模的推广,使得我国大量山地和丘陵被开垦出来,以其可利用闲置之山坡旱地种植,即“不与五谷争地”的特点,有力地支持了人口的继续增长。
因此,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于美洲粮食作物在全球尤其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美洲大陆离其他大陆板块的距离较远,缺乏传播路径(如鸟类传播),如果没有人类的传播,就只能生长在美洲大陆。1492年哥伦布航海到达美洲,并在那个发现了玉米和番薯。第二年他在回家的时候带了玉米种子,并把番薯献给了女王。
据说玉米在明朝嘉靖年间开始传入我国,番薯和马铃薯(土豆)则稍微晚一些,大概在万历年间传入我国,其中番薯是由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明末福建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引进,陈氏引进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谈迁《枣林杂俎》等均有论及。
除了玉米、番薯、马铃薯之外,从美洲传入的作物还有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菠萝、陆地棉、西洋参、烟草等30余种。这些耐旱农作物的引进,大大降低了种植土壤条件,对于扩大中国粮食的种植面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番薯、玉米、土豆和花生原产美洲,芋头原产印度
大众菜:五谷丰登
如我在少儿时期(70年代),因为家里计划大米不够吃,也经常要吃计划供给的玉米粉和番薯,那个年代,总是感到饥饿,因为番薯水分很多,特别不耐饿,但如果没有这些副粮,我想我可能会饿病。
试想一下,从1850年到1970年这短短的120年时间里,中国人口又增长了一倍多,达到9亿,除了耕地面积扩大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因素外,如果没有番薯、玉米等原产美洲的农作物作为副粮的边际作用,何以支撑如此之快的人口扩张?
因此,无论是哥伦布还是谁发现新大陆,无论是谁助推新物种的引进,都是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全球贸易的繁荣和科技进步,极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大大超越了人们的预期。例如,我国在7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基于对未来我国能够养活多少人缺乏信心,这与70年代西方一些经济学家成立罗马俱乐部的主流观点一脉相承:人类将面临增长的极限。
如今,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粮食单产全球第一,这归功于袁隆平等科学家们的贡献。同时,中国还是大米的全球最大进口国,这又是全球贸易便利化带来的好处。
美国成为全球霸主:北美有多少故事让人深思
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到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在这不到300年的历史中,就把一个原住民为印第安人的封闭大陆,转变成为可以与18世纪霸主英国抗衡的区域,确实是一大奇迹。
那么,美国是如何崛起的呢?首先,美国最先寻求独立的13个州,都是原英国殖民地,英国在美的移民占大多数。由于当时英国已经成为全球海上霸主,又主导了全球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先进技术向美殖民地传播相对便利和快捷。
其次,英国入侵美洲较晚,其殖民地相比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与原住民的同化程度很低,而且,印第安人又被殖民者大肆屠杀,如今美国人口中印第安人的数量占比不足总人口的1%,远少于华人数量。
这几乎是白白获得了一大片广袤肥沃的土地,可以在一张白纸上重绘蓝图,使得美国经济受原住民文化影响比较小,不如墨西哥(60%为印欧混血、30%为印第安人)、智利(75%印欧混血,5%为印第安人)等影响那么大,为何北美经济要比中美和南美发达很多?这至少也是一大原因。
第三,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各方利益诉求都充分表露,社会经济制度得以不断改革和完善,相比其他市场经济国家,更能体现效率,吸引全球人才进入美国,为美国经济的强大提供了人力资源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
当然,美国人口大变换的过程是非常残暴和血腥的。欧洲殖民者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从非洲大量贩运黑奴,同时肆意地屠杀和奴役印第安人,如现在美国境内居住的印地安人总人口在3000万以上。由于被大量屠杀,几乎到了灭绝的境地,到在20 世纪70年代,美国的印地安人集聚区总人口还剩下还不到80万人。
从非洲贩运黑奴早在15世纪发现美洲大陆不久就开始了,当初是因为种植园、矿山缺劳工,之后美国南北战争中又有了废奴运动,这极大改变了美国的人口结构,如今,美国的黑人比重已经占12%以上。
那么,为何当初殖民者不直接把当地的原住民变成奴隶呢?可能是难以“驯化”的原因吧——这就可以理解为何印第安人总是惨遭灭绝性屠杀了。如今,当种族、难民、贫富差距、非法入境等问题令西方国家头痛时,追根寻源,皆有因果。
正是由于美国所具有了上述优势,促使它与德国一起,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性产业即汽车、电力、化学等,德国人西门子改进了发电机,本茨和戴姆勒在奥托发明内燃机的基础上设计了汽车;而美国的电气时代由爱迪生和福特开创。
如果说18-19世纪还是英国是全球的引领者的话,那么,20世纪至今都是美国称雄世界的时代。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是一场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工业革命又是美国引领。
相比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即便从古埃及农耕文明开始算起也不过5500多年,但美国建国历史不足250年,却能迅速成为全球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堪称奇迹。不过,在这近250年里,美国社会始终是高度开放、高度流动,人口流、货物流、货币流、信息流的流量都是巨大且名列前茅。
人类历史上GDP总量的突飞猛进:最近250年
来源:Angus Madison,中泰证券研究所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间虽然晚于郑和七次下西洋,但却引发了全球地理大发现热,标志着航海技术已经发展成熟,以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前后成为海上霸主为标志,美洲最先成为这些国家的殖民地,美国的诞生也是在此基础上的。
全球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农耕文明或游牧文明,而美国的崛起,恰好与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非常吻合。从这个角度看,一个没有历史包袱,没有太多宗教、文化习俗等理念束缚的美国,崇尚自由资本主义,成为全球霸主也合乎情理。
所以,历史的演绎结果总是会出乎常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最终导致美国成为全球GDP总量第一的国家,让中国成为人口全球第一的国家。而且,这两个国家之间在本世纪的实力较量还可能出现戏剧性的变化。
中国与世界:从滞后到同步
不少历史学家为中国18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原因争执不休,我觉得,衰落是一个相对概念,此消彼长是地区经济历史发展的常态。随着全球广义流动性的不断活跃,衰落的主要原因来自外面世界的突飞猛进。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纺织技术的大幅提高,中国传统的丝绸制造优势就不再突出了。蒸汽机的发明,又带来交通工具的革命,火车在19世纪初就出现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大约是从1860年开始的,1886年,汽车发明了,到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汽车普及率大约与中国现在差不多,即每百户家庭达到30辆左右。因此,从两次工业革命看,中国其实都没有赶上,因此大大落后了。
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应该是70年代初,回到我父亲的老家浙江海门农村(现台州椒江区),那里还没有电灯,点着煤油灯,大家围桌而坐,尽管100年前爱迪生已经发明了电灯。送给我们的布,也是用中国古老的手动脚踏的织布机织出来,据说,踏板织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我国直到上世纪末,仍有不少地方在用。这个距英国蒸汽织布机的应用至少晚了200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可能)发明的踏板织机
因此,中国实际上错过了两次工业革命,而日本只是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日本就逐步成为了工业强国。其实,错过的不仅是工业,还有思想观念。例如,乾隆与华盛顿是不同时代的人吗?相信大家都会这么认为。其实,乾隆和华盛顿都是在1799年去世的,但在思想上,一个是古代,另一个则是现代。
不过,从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中国开始追赶了,先是成功实现了两弹一星的梦想,在原子能应用领域,不仅没有落后,还有局部领先优势。同时,制造业快速发展,让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世界工厂,石油勘探、桥梁建造、高铁等技术都是全球领先的。高铁全球第一,汽车销量全球第一......
上海磁悬浮列车: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浮示范
有人说,现在已经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了,是以石墨烯、基因、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等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我觉得,每一次工业革命的持续时间都在100年上下,如今第三次工业革命才持续了60年左右,应该还会持续下去,其主线应该是信息技术。
真正了让中国与世界同步的,应该归功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我记得,在我刚上初中的时候,对外面的真实世界一无所知,因为除了电台报纸,没有更多途径的信息来源。我是从家里天花板上了解到50-60年代中国所发生的事情,因为为了防灰尘,木条天花板的缝隙上贴着一条条裁剪过的50-60十年代报刊杂志,有人民日报、解放日报,还有苏联画报——这足以让我大吃一惊!
如今,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已经成为国内使用最广的支付手段,用户数量之大令人恐惧,此外,我国的5G技术已经具有领先优势,这对于下一步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极为有利。所以,只要中国能够在信息技术上始终保持同步乃至领先优势,那么,中国就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得益者。
当年清朝皇帝的狂妄无知,误判中英贸易战(鸦片战争),义和团迷信自己可以刀枪不入,自上而下皆因无知(信息不对称)而遭受惨重损失。如今,中国不仅信息流(包括网民上网总流量等)在全球名列前茅,货物流(包括国际国内贸易、网购)规模应该也是全球第一,人口流当然是第一,货币流同样规模巨大。
中国出口(货物流之一)在全球占比不断上升
来源:World Bank,中泰证券研究所
上述四大流,实际上都反映了三次工业革命成果的运用,如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卫星、火箭等工具,以及公路、铁路、电缆、基站等网络在中国的应用已经令全球刮目的地步。当然,中国的制造业总体还是处在中高端水平,与高端仍有不少差距。
而中国快速进步的奇迹,主要发生在过去40年。过去40年中国GDP在全球的份额,从不足5%提高到了近16%,上升了11个百分点,同时,人口在全球的占比,则从25%下降到了19%。
恰恰是这40年,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纵观全球,所有不开放的国家,都无一例外成为落后国家。只有开放,才能与世界同步,只有开放,才能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四大流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例如,物流(国际贸易)发达的如日本、德国,物流与货币流均发达的如香港、新加坡,四大流均发达的如美国和中国。
回顾历史,人类的进步总是靠汇集来自五大洲各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已有的科技成果基础上,不断往前推进。例如,古印度文明最杰出的贡献是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中华文明等其他三大文明都没有“0”的数字)。整数的十进制计数法产生于6世纪以前,用9个数字和表示0的小圆圈,再借助位值便可写出任何数字,由此建立了算术运算。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然后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
古印度数字符号
又如,日本的崛起,就在于这个民族非常喜欢交流,原本这个岛国连两大文明的标志——文字和青铜器都没有,公元630-894年这两百多年间,日本天皇先后派出19次遣唐使到访唐朝;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
再如,玛雅文明是一种封闭的文明,因为没有与亚洲或欧洲有任何交流的机会,因此就相对落后,甚至它都没有进化到青铜器时代,于是当西班牙军队入侵的时候,就不堪一击。
因此,我最后的观点就是,中国必须在最近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这一漫长进程中,始终走扩大开放路线,保持与世界同步;面对近年来全球普遍面临的收入差距过大等诸多结构性难题,如果中国能够在结构性改革方面率先取得成就,最终甚至有望引领世界发展。
(本文作者介绍: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