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唐建伟
紧跟科技发展,做全球金融科技的引领者,参与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标准的制定。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长及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也必将迎来新时代,出现一些新特征,也必然会面临一些新风险、新挑战。如何更好的识别、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把握机遇,关系到未来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前景和全局,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 新时代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将呈现出新特征
进入新时期,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地位的变化及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以及新技术发展对金融业的冲击等,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也将呈现出一些与此前不同的新特征,归纳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点布局将从原来的港澳及欧美发达经济体为主向以“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发展中国家为重点转变。
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最早的主阵地是港澳台及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是以全球各个主要的金融中心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香港、新加坡等为基地来拓展海外市场。随后再开始逐步向中国周边亚太地区扩展。
但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纵深推进,中资商业银行都开始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下一步海外机构布局重点目的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金融服务网,不断完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机构布局。截至2016年底,共有9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62家一级机构,其中包括18家子行、35家分行、9家代表处。
同期,共有20个“一带一路”国家的54家银行在华设立了营业性机构和代表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开发性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形成多元、开放式的金融服务体系,在为“走出去”企业和“一带一路”沿线客户提供差异化、特色化服务的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国际化水平也稳步提高。未来,中资银行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也将更加多元,不再局限设立机构,通过代理行、并购等方式拓展业务也将日益兴起。
2、业务范围将从原来的传统业务向新兴业务拓展,业务重心也将从原来的银行业务为主向综合化金融服务输出转变。
未来中资银行的海外业务将由单纯满足中资企业“走出去”需求向服务当地客户不断转化,业务空间也将逐步拓展。一是境外零售业务加强。根据银联官方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银联卡境外发卡量已经达到9000万张,但和逾60亿的总发卡量相比,占比很小。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境外理财业务仍是一片蓝海。在中国居民财富增长及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趋势下,中国居民财富的全球化配置将成为一种趋势,境外理财业务不仅能够成为中资银行新的业务增长点,还能够成为中资银行参与国际银行业竞争的战略型业务。
三是人民币国际化必然伴随着海外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快速发展。未来离岸人民币存贷款、人民币债券及汇率和利率衍生品等相关离岸人民币业务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资银行对跨境人民币业务愈加重视,各家大型商业银行积极争取离岸人民币清算行资格,开展清算业务。
四是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综合服务创新,银行可以将其金融产品由单纯的结算、融资等基础性金融业务转到侧重为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比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境内外分行联动,帮助企业在境外人民币市场以发债形式筹集人民币资金,并为企业设计境外人民币投行业务、跨境人民币融资、跨境汇款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3、国际化发展将向全球化全功能银行阶段迈进。
纵观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国内银行阶段,主要业务仍在国内;第二阶段是国际银行阶段,开始将银行业务向国际延伸;第三阶段为国际全功能银行阶段,所有业务都开始国际化;第四阶段为全球全功能银行阶段,所有业务所有金融服务都实现全球化,到这一阶段,其海外资产及营业收入至少要占到50%以上。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银行还处在第二阶段。
中国银行等少数几家大型银行可能处在第三阶段。截至2016年,中国银行的境外机构资产占比最大,约26%,境外净利润占集团利润的比达到36.3%,机构数量占比也最高,约占5%,反映出中国银行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占比的提升及中资银行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我国可能会出现多家国际化业务资产及利润占比达到50%左右的全球全功能性银行。随着国际市场业务份额的逐步提升,重要性逐渐增强,其对国内业务及集团业务的风险传染也会加大。
4、金融科技在国际化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是金融科技大国已成为全球共识,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也盛赞中国金融科技的领先地位。同时,中国的金融科技也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蚂蚁金服、陆金所、微信等金融科技的业界领袖已经开发海外业务。与这些金融科技巨头合作密切的中资商业银行也可借助或帮助这些巨头的出海而获得拓展海外市场的机会。
一是金融科技中的大数据,云计算等将便利中资银行全球化管理信息及业务系统的建设,使其更高效的运转。二是区块链、物联网等金融科技将在跨境资金结算、跨境业务开展、跨境业务合作等方面更多的使用,降低中资商业银行国际化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成本,提升境内外业务联动的效率。
三是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的向外输出。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大国,第三方支付、线上线下互动的移动互联金融生态、各类新兴的现金贷等产品都是中国领先于全球其他国家的先进金融科技产品,未来将随着中资银行的国际化而走出国门,实现金融科技的输出,为当地居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提升当地的金融服务效率。国内银行的业务已逐步全球化,在已经获得全银行牌照的市场,国内银行与中国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可以为整个行业带来巨大优势,从而为中资企业与中国金融科技的输出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二、 国际化发展新阶段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全球经济、金融、政治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化道路将面临更趋复杂的经营环境,将对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1、 国别风险更加值得重视。
根据中国银监会2010年印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指引》中给出的定义:“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
未来随着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从发达经济体向新兴市场的扩展,国别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难度都会有所提升。因为“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经济体不管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金融市场成熟度角度来看,都不如欧美发达经济体。历史上每次发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一些发展中国家就首当其冲受到波及,其经济金融体系脆弱性就暴露无疑。
比如南美的阿根廷、亚洲的菲律宾等。而且很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格局不稳定,很容易出现政府更替的政治风险。此前的北非地区,目前的中东地区等都面临这样的风险。比如当年利比亚卡扎菲政权被推翻之后,战乱和政权更替导致当时中国在利比亚的很多承包工程都无法继续,而中资银行给这些中资企业的对外承包工程提供了很多保函,工程公司与银行的利益同时受损。
2、 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更高。
中资银行国际化进程越深入,海外金融市场波动性、海外流动性问题更值得关注。而且海外资产规模越大,对国内业务的影响及传染也就更大。市场风险涵盖了利率、汇率以及资产价格等金融市场波动密切相关的风险类别,是国际化进程中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平衡的关键所在。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可能会加大汇率波动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境外业务将提出挑战。不仅会使商业银行自身的外汇投资和交易业务面临汇率波动损失,还会对银行外汇理财和其他外汇衍生业务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而海外流动性风险主要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海外无法及时有效地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
这两种流动性风险随着中资银行业海外网点向新兴市场拓展及参与海外金融市场的深度都会有所上升。另外境外金融机构进入同业市场不仅增加了竞争,还可能把外部风险引入国内金融体系。因此,中资金融机构进入离岸金融市场,海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都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资本账户管制的逐步取消增加了银行存款波动性,使得跨境资金流动趋于频繁,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 合规风险特别是反洗钱风险的重要性明显上升。
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是高压线,一旦触发此类风险,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近年来,国际反洗钱监管逐渐加码,受罚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不乏全球知名的银行。所罚金额越来越大,甚至高达几十亿美元。范围也逐渐扩大,除了传统商数银行,新兴金融服务企业,如专注跨境支付的美国公司Ripple亦被罚过。
过去四五年,欧美国家对反洗钱合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细。2015-2016年两年时间内,就有中国银行意大利米兰分行、中国工商银行西班牙马德里分行、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中国农业银行纽约分行等四家中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受到国际反洗钱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中资银行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不合规的风险:
一是未对国内客户按照反洗钱的规定开展客户尽职调查,未充分调查客户业务性质、与中资银行交易的原因、资金来源等;二是未对国企客户中政治公众人物进行加强型尽职调查,委托独立可靠的渠道了解其个人身份情况、个人信誉、公共岗位工作情况、个人资金合法性以及与境外交易对象受益关系等问题;三是未能有效提供贸易融资产品与军工产业无关的相关证明。中资银行整体的反洗钱意识仍然较弱,和海外的反洗钱体系差距较大。这很可能成为未来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的重要风险点。
4、 技术风险及监管风险。
一是金融科技发展迅速,更新换代特别快,很容易导致出现技术风险。一方面,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成为金融科技业态的重要技术支撑。尽管技术是中性的,但技术与金融结出的果实未必都甜。
事实上,在软硬件系统高度集成、信息流与资金流充分融合的金融科技生态中,一旦技术风险发生,后果更不堪设想。二是不同国家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不一样,监管政策也不一样,容易导致因监管标准不一致出现监管风险。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使技术创新往往超前金融监管,一些金融业务或产品可能超出监管要求,存在踩“红线”行为。
例如,包括扫码支付、智能投顾、互联网消费信贷等在内的部分金融产品创新,都已经或正在突破金融监管红线。显然,这并不符合金融统一监管的理念。而且,由于金融科技是一项新事物,各个国家对金融科技的监管标准也并不一致,比如近期各国央行对待比特币这样的数字货币的态度就完全不一样。未来如何避免在海外经营中由于对金融科技监管标准不一致可能导致的风险也是中资银行必须去面对的问题。
三、新时代加强中资银行业国际化发展风险防控的对策建议
1、加强研究预判,制定全面国际化发展战略及风险应对策略。
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当中资银行站上世界舞台彰显自身实力时,其必然受到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组织与个人更为严格的要求。清晰而理性的战略规划是中资银行铺展世界蓝图的基础,无论是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还是进入市场的时机把握,无论是新设机构的形式取舍,还是跨境并购的往来谈判,无论是国际业务的拓展方向,还是新型手段的研究开发,都需要依托于每家银行清晰而审慎的发展战略。国际化发展牵涉众多,没有充分的战略规划极易造成银行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不足,在国际化发展“热情”的推动下,盲目扩张而引发战略性风险。
2、熟悉东道国环境,避免国别风险。
各国不同的政治、法律与文化环境为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进入东道国前了解当地人文背景、熟悉该国法律环境,对维护分支机构的设施安全、减少金融纠纷与诉讼案件、避免与当地人群发生摩擦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中资银行在海外资本市场寻求融资时,要注意学习国外的游戏规则,加强与海外市场的沟通,及时发布有关信息,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打造专业化投资者关系管理人才队伍,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库,包括国家相关政策、银行历史发展、战略规划、财务报告、产品与行业介绍、投资者概况等,确保投资者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公司的准确信息。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国别风险管理体系应覆盖境外授信、投资、代理行往来、设立境外机构、境外服务提供商提供外包服务等各个环节;强化国别风险限额管理和监测,合理认定不同担保机构和担保方式带来的国别风险变化及转移,确保国别风险准备金计提充足;将国别风险纳入本行的压力测试,并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3、加强合规意识,避免反洗钱风险。
中国的金融体系必须从上到下真正落实反洗钱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条款和政策规定的变化,避免在国际化过程中遭遇相关法律纠纷,造成经济损失。首先是要完善反洗钱立法。
扩大反洗钱报告义务的主体范围,应将审计师、税务师、公证人及法律专业人士等纳入覆盖人群;将虚拟货币纳入反洗钱法律,填补虚拟货币监管尚无法律规制的现状,满足新形势下监管要求。其次是加强机制建设,完善反洗钱信息获取机制、建立反洗钱独立审计机制,强化反洗钱国际合作机制,完善反洗钱领域研究机制,研究反洗钱制裁应急机制和反制裁措施,加强反洗钱公众宣传和人员培训机制。
最后,要提升中资银行境外机构合规管理水平。要准确把握境外反洗钱监管态势,高度重视反洗钱合规管理。深入了解、全面融入东道国环境,加强与监管当局的沟通,及时准确掌握当地监管规则,严格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业务。完善洗钱黑名单管理机制,推动实现全球信息共享;高度重视银行声誉风险,强化海外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合规意识。
4、完善风险管理系统,在集团内部建立全球一体化的全面风险管控体系。
风险管理系统与业务范围与机构布局同步推进,持续完善全球一体化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一方面,遵循“业务落地在哪,法律合规在哪,风险管控到哪”的原则,切实提升境外业务风险管控水平,加强境内外风险一体化管理。另一方面,加强风险条线垂直管理,建立按部门统筹与按条线延伸相结合、相关部门协同管理的机制,提高风险管理的独立性、有效性和对整体风险的全面把控能力。
最后,要强化风险统筹,建立全球一体化的全面风险管控体系。这个全面的第一层含义是指全覆盖,风险管控体系要覆盖海内外业务的信用、市场、流动性、操作、国别,合规、科技等所有可能的风险领域,同时要将银行业务和所有子公司业务全部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全面的另一层含义是全流程,风险管理系统要贯穿集团业务的前、中、后台全流程并包括前端的风险防范、中端的风险检测以及后端的风险处置等所有环节。
通过提升海外机构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国别风险、监管风险、市场和流动性风险的研究分析,充分利用外部风险缓释工具,增进境内外机构的信息交流,强化联动业务的合规审查等手段,积极打造全球一体化的风险管控体系。
5、紧跟科技发展,做全球金融科技的引领者,参与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标准的制定。
首先,中国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参与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标准的制定,做全球金融科技的引领者。在中国的金融科技成长过程中,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案例。在平衡金融创新以及防范系统性风险方面,中国金融监管机构无疑是世界领先的。如果可以与各国的监管机构及政府部门分享其心路历程,同时积极参与全球金融科技监管标准的制定,对于帮助中资金融机构及金融科技走向全球必将有极大帮助。
其次,中资银行要学会利用科技手段加强境内外风险管理能力。适应信息化银行建设的要求,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专业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完善国别风险信息库、项目招投标信息库、企业信用风险信息库和跨境物流信息库,运用大数据的科技手段,加强对市场需求和风险信息识别与监控。
(原文发表于《中国金融》2018年第5期)
(本文作者介绍:经济学者)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