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明:从声誉风险视角看硅谷银行被关闭

2023年03月13日16:10    作者:李利明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利明

  从3月8日开始,美国硅谷银行成为全球财经媒体关注焦点:3月8日,硅谷银行在战略改革方案中披露出售210亿美元金融资产带来18亿美元的税后亏损;3月9日,硅谷银行股价暴跌60.41%、投资者和客户试图取款420亿美元;3月10日,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宣布关闭硅谷银行,并任命FDIC(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破产管理人,硅谷银行成为美国第二大被关闭银行;3月12日,美联储、财政部、FDIC发布联合声明称,从3月13日周一开始,储户可以支取他们所有的资金,与硅谷银行破产有关的任何损失都不会由纳税人承担。

  我们从声誉风险视角来看硅谷银行被关闭。

  首先,声誉风险在硅谷银行破产中扮演了导火索角色。

  正是硅谷银行在3月8日披露了出售金融资产引发亏损的消息,成为主要财经媒体关注报道的话题,让重大经营风险(利率风险)转化成重大声誉风险,引起了银行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投资者、客户的剧烈反应,投资者疯狂抛售股票,导致硅谷银行股价暴跌,其CRMF(在资本市场的声誉资本价值)也相应剧烈下降;客户纷纷提款,直接引发流动性危机,同时也导致ΔCRC(面向客户的声誉资本变化)快速下降。流动性危机引发了监管机构紧急出手,硅谷银行在重大声誉风险发生的48小时之内被关闭。

  当然,硅谷银行作为上市公司和被监管的持牌银行,一旦出现经营风险或者发生亏损,势必要进行披露,必将引发重大声誉风险,进而引发投资者和客户的强烈反应,看起来这一切不可避免。其实并不然,如果硅谷银行意识到出售金融资产引发巨额亏损的信息披露后,各主要利益相关方都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对硅谷银行将意味着什么,将会迫使其慎重考虑在披露相关风险事件之前需要做哪些工作或应对准备,在披露发生亏损的同时将这些工作进展同时披露,也就是进行“利害参半”的信息披露,尽量避免媒体的一边倒负面报道和解读,避免引发重大声誉风险,力争减轻投资者和客户可能的反应程度。如果具备这样的意识,就会认识到“向市场发行普通股或优先股以募资17.5亿美元;全球知名成长型股票基金General Atlantic已承诺投资5亿美元,总计募资22.5亿美元”这一利好不足以对冲出售金融资产亏损的负面冲击,必须通过筹集更多资本来增进投资者和客户的信心,或者通过媒体分析报道让投资者和客户判断其因利差风险引发的损失可控,才可能减轻他们在风险信息披露后的反应程度。如果硅谷银行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在披露信息之前“争分夺秒”想办法并开展行动,同时延缓风险信息披露,推迟重大声誉风险发生。

  其次,在移动互联时代,从重大声誉风险到银行危机只有一步之遥。

  硅谷银行在3月8日晚间做了重大风险信息披露,媒体纷纷报道,引发重大声誉风险,3月9日就引发了流动性危机和股价暴跌,3月10日就被关闭。可以看出,对于一家资产超过2000亿美元、市值超过150亿美元的大中型银行而言,从经营正常到危机爆发只有短短24小时,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化解危机,将会是被关闭的结局。

  这与发生在2008年下半年的雷曼兄弟危机截然不同。当时,雷曼兄弟的流动性风险和巨大损失被媒体连篇累牍报道,加剧了投资者的不信任,引发了股价大跌,陷入流动性危机和偿付能力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市场的普遍恐慌。最终在自救和外部救助失败后破产倒闭。在传统媒体时代,雷曼兄弟“重大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加剧—重大声誉风险加剧—流动性危机—破产”的过程延续了两个多月;在移动互联时代,硅谷银行“重大声誉风险—流动性危机—被关闭”只有两天时间。

  在移动互联时代,银行危机管理面临更严峻挑战,既要应对流动性危机和股价崩盘,又要在短时间内拿出危机化解方案并找到愿意救助的白衣骑士,还要寻求央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并要让监管方认可自身的危机化解方案并提供相应支持。显然,在短短24小时之内同时完成这些工作,对于任何机构而言都是艰巨挑战,唯有在披露风险信息之前做更多的危机应对准备,并尽量让重大声誉风险延迟发生,为危机化解多留出一点时间,才有可能度过危机。

  最后,将声誉风险纳入各项风险压力测试至关重要。

  与硅谷银行类似的情形曾在国内银行发生过。在H股上市的某家城商行,就因年报披露重大亏损而引发了股价暴跌和储户大规模提款。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前几年为了吸收存款而发行的大额存单等高利率负债,在面对当下的“资产荒”和贷款利率下调时,利率风险也不容忽视。如果某家中小银行的重大经营风险被披露后媒体进行广泛报道,将会引发重大声誉风险,进而引发客户和投资者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强烈反应,流动性压力和股价崩盘的风险更是难以避免。这就要求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在面对重大风险事件时,在进行重大风险信息披露之前,要充分考虑到声誉风险因素,考虑声誉风险对相关重大风险处置化解成本甚至成败的影响。对于任何一家银行而言,急来抱佛脚的仓促应对效果都很有限,只有此前有所准备才可能从容应对,而针对极端风险事件有所准备就是按照监管要求开展压力测试,并且在开展各项风险的压力测试时,要将声誉风险情景纳入压力测试,这也是《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所要求的。

  传统上,金融机构开展压力测试时,往往只考虑所测试的相关风险类型在极端情景下所产生的损失情况,并未考虑声誉风险因素的影响,更未考虑到声誉风险会放大相关风险的危害程度,甚至可能成为危机的导火索,从而低估极端风险事件的严重程度和损失程度,造成压力测试的结果失真,据此制定的应对方案不足以应对极端风险事件的冲击。

  硅谷银行被关闭事件给国内银行上了一堂课,这堂课的内容也包含了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无论在应对处置重大风险事件时,还是在开展各类重大风险的压力测试时,都一定要充分考虑声誉风险因素,考虑声誉风险对于重大风险处置化解的影响,并做好相关的声誉风险应对安排,防止声誉风险成为银行危机的导火索。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道誉声誉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原民生银行办公室新闻宣传处处长。)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为硅谷银行储户存款托底 周一可支取所有资金 腾讯T13技术大佬黄希彤被裁:曾两次“惊动”马化腾,现年47厂龄16年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为硅谷银行储户存款托底 周一可支取所有资金 马斯克感谢苹果和迪士尼:在推特最艰难时继续投放广告 车市价格战开卷 “猛药”还在后面 潘石屹:从未在硅谷银行开过户存过款 硅谷银行破产,波及中国上市公司名单(更新中) 决堤了!拜登宣布:紧急状态! 硅谷银行后又一家!美国监管机构宣布关闭纽约州Signature Bank 昔日贫困村如今旅游年入千万?余静委员:农村发展最大的底气来自于党的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