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王洪栋
“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就是要在委托代理机制下实现真正的‘卖者有责、买者自负’,解决投资者对于理财的‘雾里看花’的难点,建立投教系列配套措施。”6月25日,在新金融联盟召开“资管机构的渠道建设与客户服务”内部研讨会上,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王洪栋在主题发言中表示。
如何建立投教配套措施?王洪栋提出四个建议,一是建立开放的银行理财产品数字化信息披露平台;二是推进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经理化和“人格化”;三是从客户视角探索银行理财特色的分类投教方法论;四是强化正面引导,发挥行业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力量,推动银行理财投教的普及。
会上,农银理财总裁段兵、鹏华基金副总裁高鹏、盈米基金总裁肖雯也做了主题发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秘书长陈春艳、中国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总裁成家军、中国银保监会创新部资管二处处长韩璐璐进行了精彩点评。
55家银行及理财子、33家非银机构的150余位代表在线上线下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由新金融联盟秘书长吴雨珊主持,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提供学术支持。
以下为王洪栋的主旨发言,已经本人审核。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下面我就银行理财投资者教育的一些观察和思考,跟大家做一个报告,题目叫《从“雾里看花”到“众里识它”》。
银行理财投教刻不容缓
现在做好银行理财投资者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过去一段时间,行业对股票、公募基金等波动性较大的投资品类上的投资者教育关注度很高,而银行理财因为净值化路程刚刚开始,投资者教育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今年以来,这件事情已经是刻不容缓,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第一,从市场影响力来看,银行理财是实现普惠金融的主流方式,量大面广,影响深远。首先,银行理财的受众广泛,截至2021年末,全市场银行理财个人客户数超8067万人。其次,银行理财在资管市场保有最大市场份额,截至2021年末,规模达到29万亿元,占整个资管市场份额超过了21%。第三,银行理财仍然是投资者保值增值主流的投资方式,收益和波动率相对平稳,为客户带来了稳健的投资回报。
第二,从投资者画像来看,银行理财是中等富裕人群和中等家庭的主流投资方式。首先,银行理财投资者普遍的风险承受能力不高,风险级别在一级到三级(谨慎型、稳健型及平衡型)的投资者占比超过7成;其次,银行理财的产品结构以中低风险为主,占比超过9成;第三,银行理财的投资者以中等富裕人群为主,户均的持仓金额超过30万元。
第三,从银行理财净值波动后的投资者反应来看,对产品破净、没有达到业绩基准,投资者心理上普遍难以接受。特别是今年以来,市场影响导致不少产品净值出现波动,从媒体的关注,再到产品的赎回行为来看,投资者还是难以接受的。
第四,从客户的交易行为来看,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波动性的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银行理财投资者追涨杀跌,购买行为与市场表现强相关;二是投资者自主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倾向于按照收益率来排序来选择产品,容易忽视产品投向与投资风险;三是不少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产品刚兑的心理预期仍然没有打破。
从上述四个方面来看,做好银行理财的投资者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投资者仍是“雾里看花”
当前做好银行理财的投资者教育有很多的难点,总结起来有四点:
第一个难点是银行理财的投资和投教还没有形成主流方法论。
目前投资品类中投教比较成熟的是公募基金,而个人基金投资者主流投资品种主要是偏股基金、货币基金,货币基金比较简单容易接受,偏股基金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对比较高。公募基金经过近20年的发展,通过全行业共振式的投教,对权益性基金的投资和投教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而清晰的方法论,通过长期投资+精选管理人+风险分散,能够帮助投资人认知周期、长期持有、穿越牛熊。特别是从2019年到现在,公募基金在权益投资方面形成的一脉相承的投资方法论和投教方法论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
与此相对应的,理财产品是以固收投资为主,全市场对固收类产品(包括债券基金)的风险揭示和客户投教相对匮乏,再加上债券市场以机构投资者参与为主,个人投资者在债券基金的持有比例本来就不高,个人投资者的关注度也不高,导致这块投教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
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相当多的比重是固收和固收+产品,是非标资产、债券资产和权益资产的多元组合,各类资产的投资方法比较分散,对多元化组合的投资,市场也没有形成主流的投资方法论,遇到市场大幅调整、收益不达预期的时候,银行渠道对投资者的维护和解释成本比较高、比较复杂。看上去理财产品比较简单,但是当它出现净值回撤、破净不达的时候,解释的投资内容反而比较多,对理财经理而言是一个挑战。
第二个难点是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存在认知误区。资管新规出台打破刚兑之后,预期收益型产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净值型产品独创的业绩比较基准应运而生,成为了过渡期之后最主流的表达方式。
业绩基准是管理人设定的投资目标,同时也是客户希望达到的收益目标。理财投资者对于业绩基准的认知,将对预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投资者怎么样看待业绩比较基准是比较复杂的现象,包括认知存在的误区,也是投教需要解决的。
第三个难点是银行理财还没有发展成“人格化”。公募基金属于典型的委托代理机制,产品表现出高度的“人格化”,基金产品和基金经理高度绑定,投资者对于选产品就是选基金经理的认知程度比较高,市场对于基金经理的投资标签、投资风格等多维评价已经比较成熟和体系化。
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和发展,部分基金公司也形成了差异化的投资标签和特色,旗下产品特点容易被客户识别。
相比较而言,银行理财产品主打理财公司出品或者团队出品,尚未发展为“人格化”,缺乏直观特色的风格标签,加大了投资者在筛选、识别优质产品的难度。
理财公司目前多以固收类产品为主,在市场和投资者的认知上,也没有形成差异化的品牌特色。所以,理财公司要打造投资团队和公司品牌在客户心智上的链接,尚需时日。
第四个难点是银行理财市场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也有待提高。公募基金通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行业统一、标准化的数据库,有丰富和完善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基金产品各参与方,包括资管机构、销售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市场周边的辅助机构,都可以及时、高效地获取各类基金产品的公开信息。
但是在理财产品上,目前还没有建立统一、开放、标准化产品数据库。投资者要了解理财产品信息,主要的途径还是来自各销售机构的官网或者官方的APP,信息分散,披露的频率和时效性与公募基金也有一定的差距。理财产品的风格识别、风险特征都有赖于理财市场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的提升和开放,这一点也是难点。
如何帮助投资者“众里识它”?
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就是要在委托代理机制下实现真正的“卖者有责、买者自负”,解决投资者对于理财的“雾里看花”的难点,建立投教系列配套措施。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建立开放的银行理财产品数字化信息披露平台。一是建立银行理财行业全面、统一、标准化的数据库,强化产品信息的数据治理和基础设施,建立开放的数据共享机制;二是鼓励第三方信息资讯机构加入到行业生态的建设中,构建多维产品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分享体系;三是促进银行理财产品数据信息的工具化应用,辅助投资者做决策。
第二个建议是推进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经理化和“人格化”。一是推动理财经理投资能力圈的差异化建设,建立各理财公司的能力圈口碑;二是推进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经理化,鼓励对于投资经理的风格画像和能力维度的刻画,提升产品的辨识度,塑造投资经理的“人格化”认知。
第三个建议是从客户视角探索银行理财特色的分类投教方法论。银行理财产品总体上偏债性,要推进全行业对债券资产的投资者教育,增进投资者对于债券资产风险收益属性的理解,要从专业机构投资者的领域走向大众普及。
对于投向多元化和混合类的银行理财产品,探索建立分类投教方法论,尤其是在客户收益不达预期情况下分类投资建议,比如对于货币类、固收、固收+、非标类及结构化的产品,分类建立投资方法论,不断地普及和推进,以强化正确的投资行为。
第四个建议是强化正面引导,发挥行业各参与主体的共同力量,推动银行理财投教的普及。一是加大媒体的正面引导和主动发声,营造客观理性的舆论环境,逐步推动全社会对于银行理财净值波动的认知转变。二是营造良好的全市场投教氛围,鼓励行业各主体主动参与到投资者的投教和陪伴中,帮助投资者科学理解业绩基准,建立合理的投资预期和风险认知,推动理财知识的普及。
总体上,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转型,需要发挥全行业市场主体的共同力量,躬身入局,积极参与和投入到对客户的投教、陪伴和服务中来。做到既为老百姓做好个人理财计划,又为实体经济提供长钱。“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谢谢大家!
来源:新金融联盟NFA
(本文作者介绍: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