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领袖丨京东数科研究院
本文作者:龚谨 京东数科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票据一直在企业融资渠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央行2020年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调研数据显示,18%的企业通过票据融资,是除银行贷款以外占比最高的融资方式。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票据是其解决资金周转和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的重要途径。据票交所的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底,出票人为中小微企业的票据承兑余额为8.89万亿,占全部承兑余额的69.84%。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被监管部门高度关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特别是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保障中小企业的支付权益进行了明确界定。一时间“不得使用商业汇票进行支付的政策解读”此起彼伏,然而《条例》的政策规定真的是这样吗?它的出台又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一、票据融资的政策风向
《条例》明确提出“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使用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支付中小企业款项的,应当在合同中作出明确、合理约定,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事实上,早在2012年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中就已提出“研究制定防止大企业长期拖欠小型微型企业资金的政策措施”。但在这之前,关于约束大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行为,仅在民法通则、合同法、公司法等法律条文中有过比较泛泛而谈的原则性表述,并无实质性的强制措施。2018年颁布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对中小企业的支付权益进行了明确界定,要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得违约拖欠中小企业的货物、工程、服务款项。中小企业有权要求拖欠方支付拖欠款并要求对拖欠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但这一规定还是比较笼统。而此次新出台的《条例》对防范和治理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问题作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和解释,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小企业支付权益的再保护和再加强。
落脚到《条例》关于商票支付的具体规定来看,明确提出“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不得利用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实际上这是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等不能强制中小企业只接受商票,更不能通过接收商票的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时间,这与禁止使用商票进行交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综合来看,《条例》的出台是对中小企业支付权益保护的强化。其中,对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票作出了明确规定,但由于大型企业在交易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使用哪种支付方式并不是中小企业所能决定的。因此,无论是从政策导向还是商业实践看,监管部门并不会禁止使用商票支付中小企业账款的行为,商票交易规模更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如何提高票据在市场上流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才是业界和中小企业更加关注的话题。
二、票据业务市场发展概况
从票据市场的整体规模看,银行承兑汇票市场规模近年来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商业承兑汇票市场规模则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银票方面,银票承兑发生额从2015年的22.4万亿下降到2017年的17万亿,2017年后开始逐步上升,2019年增加到20.4万亿,增幅约为20%。银票承兑余额与银票承兑发生额走势基本一致,从2015年的10.4万亿下降到2017年的8.2万亿,此后开始上升,到2019年增加到12.7万亿。商票方面,商票贴现发生额持续下降,2015年商票贴现发生额为102万亿,2018年降至27.3万亿,降幅高达73.26%,2019年小幅增加至34.3万亿。综合来看,近年来票据贴现发生额不断下降,进而带来贴现余额有所上升,这主要是因为2015-2016年票据风险事件频发,信用风险和合规风险持续攀升,导致票据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所降低。
从票据交易的地区分布看,2019年12月末,全国票据贴现发生额为34.3万亿元,票据贴现余额7.6万亿元。其中,票据贴现余额最高的省份是江苏省,达到7116.7亿元,票据贴现余额最低的省份是贵州省,达到110亿元;票据贴现发生额最高也为江苏省,达到43837.2亿元,最低为青海省,达到330.32亿元。从票据贴现余额与各省GDP的关系来看,GDP越高,票据贴现余额越大,因此,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票据贴现业务比较活跃,而贵州、甘肃、云南等省区的票据贴现业务比较冷清。
从票据承兑分行业的增长情况看(以财务公司的票据承兑业务数据为例),2018年财务公司行业票据承兑发生额同比增长金额较大的为电子电器、电力、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其中电力行业增长超过600亿元。从票据承兑分行业占比情况看,2018年财务公司行业票据承兑发生额主要分布于电子电器、电力、汽车等行业,三个行业票据承兑发生额占比合计为45.65%。
综合来看,首先,我国票据业务近年来整体交易规模有所下降,这与市场风险和宏观环境也存在一定关联性。其次,票据交易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票据交易活跃度和地区经济发展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最后,票据交易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2018年,电子电器、电力、汽车等行业的票据交易活跃度较高,占据票据交易市场的“半壁江山”。此外,钢铁、军工、机械制造等行业使用票据交易也比较多。
三、数字科技为票据市场注入“活水”
如前所述,票据融资是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融资方式,但由于风险事件频发近年来交易规模持续下降。因此,如何破解票据交易需求和供给的严重失衡,特别是如何利用数字科技的手段,提高票据交易效率、降低交易风险,成为业界和监管部门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
2019年5月27日,上海票交所推出“贴现通”业务,由银行做经纪机构开展贴现交易撮合服务。业务流程是票据经纪机构受持票人委托,在中国票据交易系统进行信息登记、询价发布、交易撮合后,寻找贴现机构办理完成票据贴现。“贴现通”票据经纪业务平台,是银行一个新的业务模式尝试。银行不仅能拓展本省异地贴现业务(跨省审慎),还能彻底实现跨行免开户的电子化线上贴现,在较好的规范票据贴现行为同时,提高票据贴现的效率、降低贴现成本,打破信息的不对称。“贴现通”这一产品有助于推动票据贴现价格透明化,为持票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
当然,除票交所外,部分互联网科技公司也开始在票据经纪服务领域“大展拳脚”。京东数科旗下“京票秒贴”平台,接连推出“银票秒贴”和“商票秒融”产品,通过数字科技的加持,无缝链接银行和中小企业,提供开放便捷的票据融资服务。京票秒贴的具体操作流程是:有票据融资需求的企业通过“京票秒贴”平台(piaoju.jd.com)或“京票秒贴”微信公众号拍照上传票面信息,凭借“一键试算”功能,查看多家金融机构报价,自主选择与意向银票或商票产品签约后,可即时发起在线跨行贴现或融资业务。
京票秒贴的主要特点:一是实现票据融资的“在线化”,该平台能够在线上完成企业实名认证、票据验真、资金放款等多项操作,颠覆了传统票据贴现业务必须到银行线下操作的局面,极大优化了中小企业票据融资的客户体验;二是多家银行的实时报价扩大了企业贴现的选择范围,平台接入了业内参与票据交易相对活跃的多家合作银行,这些银行也都支持他行客户的贴现申请,客户发起贴现需求后就能立即看到不同银行的实时报价,做出利益最大化的贴现选择;三是丰富的承兑白名单极大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困境,通过平台贴现融资的票据,包含上千家承兑人,单笔平均金额为55万,最小金额仅2200元。
可以看到,京票秒贴作为一个票据融资信息撮合服务平台,利用数字科技有效解决了企业票据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资产资金对接的效率和安全性,降低了中小企业票据融资的门槛,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未来票据交易的主要服务模式。
四、发展趋势展望
票据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必将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未来,票据市场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票据融资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实现形式。票据不应成为大型企业延长账期的“挡箭牌”,而应该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宝”。近期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监管部门高度重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出台《条例》的真实意图是要求大型企业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收商票,特别是通过接票来延长支付期限,并不是要“禁票”,由于中小企业通过股票等形式进行直接融资存在巨大困难,可以判断,未来票据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而监管部门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实现高效、安全、便捷的票据融资,从而提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二是数字科技在提升票据融资的安全和效率方面仍大有作为。以京票秒贴为代表的票据科技平台,利用OCR技术能够对票面进行快速验证,这也代表了未来票据交易的主流方向。下一阶段,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票据交易的真实性也是大有可为的。比如基于区块链的信息不可篡改性,票据交易完成后,将不会存在赖账现象,从而避免“一票多卖”、打款背书不同步等行为,有效防范票据市场风险。
三是供应链票据将有效提升供应链金融的市场深度。未来供应链票据平台与供应链金融平台对接,能够为企业提供电子商业汇票的签发、承兑、背书、到期处理、信息服务等功能,供应链票据将成为推动应收账款票据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应收账款的标准化、规范化,进而更好地发挥票据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关键作用。
(本文作者介绍:京东数科研究院立足于京东集团以及京东数字科技的广阔平台,拥有强大的数据资源和科技优势,致力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产业研究、大数据创新研究、金融科技研究以及数字科技领域前沿进行实践和洞察,为社会各界提供具有洞见与前瞻性的研究分析。)
责任编辑:张文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