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东:一周内海外两熔断、A股特立独行 未来呢?

2020年03月16日14:41    作者:潘向东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潘向东

  我们预计未来海外的疫情仍处于发酵期,市场仍然在寻找市场底,震荡不可避免,但大幅下跌的风险警报在政策的支持下应该是逐步解除。A股在海外市场震荡期间,预计也将处于调整阶段。一旦海外市场市场底寻出,A股将继续沿着自有的上升通道演进。

  各位参会嘉宾,上午好!

  首先感谢中国宏观学会王建老师的精彩分享!王老师仔细分析了疫情对经济影响的逻辑,分析了全球经济和全球供应链在疫情之下的冲击,那么我就从市场和企业的角度来与大家分析。

  今天邀请了多位上市公司的高管和公募机构的投研总监开这一宏观经济形势的视频会议,确实是因为全球经济金融形势复杂,连活了89岁的巴菲特都说,没见过美股这种场面。

  过去半个月,对全球的投资者来说,属于难熬的半个月;过去一个半月,对多数企业家来说,属于焦虑、惊恐的一个半月。这些都源于新冠肺炎带来的不确定。

  全球市场暴涨暴跌,到底发生了什么?投资者在担心什么?A股市场尽管也出现了调整,但相比之下,可以说是特立独行,这又是为何?未来会怎样?中国经济受的影响会怎样?作为企业家来说,未来该怎样去面对?

  带着这些问题,我就与大家来仔细梳理梳理。由于是视频会议,而且等会还有讨论环节,一些数据我就不做演示,主要与大家分享一些观点和逻辑。

  一、美股已爆发股灾,与我们2015年相似

  我们A股因为有涨跌停板限制,美股没有,但他们有熔断机制,从过去一周的表现来看,一会股指下跌8-9%,一会涨9%点多,一周之内出现了两次熔断,这种市场走势,与中国2015年6-7月份和2016年1月份比较相似。与中国不一样的地方是,中国入市的资金更多是老百姓的富余资金,涨涨跌跌对宏观经济面冲击相对较小。美国是养老金等都放到这市场中,跌多了会跌出问题,财富的缩水直接导致这个消费大国中老百姓的消费预期下降。

  面对股灾,没有哪国央行和政府会袖手旁观,因为假若任由市场宣泄,会衍生出金融和经济问题,例如金融企业的流动性危机和质押品危机等。美国政府和美联储这一次也不例外,除了之前降息、降税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之外,我个人觉得上周五美联储或者财政部应该是出手了。因为大家看一下盘面,道指是收盘前二十多分钟急剧拉升了近7%,由涨2.58%拉到了收市9.36%。与此同时,有个奇怪的现象,由于特斯拉的马斯克之前有股价对赌的约定,有这种约定的,“国家队”是很忌讳的,所以在美股指大涨9.36%,特斯拉还下跌了2.49%。而其他的股票都大涨,例如微软涨了14.22%,波音涨了9.92%。这种走势应该是“国家队”进场,当然目前还没听到这方面的消息。没有这消息也正常,因为日本央行自从2010年开始直接进入资本市场之后,让他们的市场变成了没有对手盘,所有的投资者都看央行是增持还是减持来做自己的投资决策,这样的市场假若不改变,迟早会被边缘化。有日本的前车之鉴,我个人觉得不管是中国央行还是美联储,在直接参与到资本市场的时候,都会变得更加的隐秘,毕竟进去容易退出难。

  做投资的都知道,市场寻找底部一般经历政策底、市场底和经济底。从上周五美股的走势来看,我们可以判断,美股的政策底已经开始显现。下一步美股寻找的是市场底。

  既然这一轮市场大跌的导火索是因为新冠肺炎在西方经济体的流行,那么市场底的出现一般是这一“瘟疫”出现拐头的时候。目前,疫情还在扩散,所以市场底的寻找还在进行之中。只要疫情没出现远超市场预期,那么暴跌的走势应该是结束了。未来市场底是高于政策底还是低于政策底,这也需要看未来疫情在全球演变情况,恶化程度低于目前市场的预期,那么市场底就会高于政策底,否则就会低于。

  未来的经济底是高于市场底还是低于市场底,这也依赖于未来宏观经济的走势是好于还是坏于市场的预期。

  所以美股的底部在哪里?目前还难判断,因为依赖于疫情未来的演变。不过,从周五美国宣布紧急状态来看,我个人觉得不会太糟,不会出现意大利那样半失控的状态,“瘟疫”最让担心的是不重视,一旦人类很重视,那还是能把它有效控制。有了意大利的教训,相信其他经济体都会吸取。

  二、A股为何这次特立独行?未来如何走?

  在海外市场暴跌的时候,A股表现相对的“淡定”,也跟着跌了一些,但总体表现出了幅度有限。其原因在哪?

  主要是A股目前运行的“位置”和周期不一样,假若A股这时候像2008年处于较高的运行“位置”,或者说像一些成熟经济体处于11年的牛市峰值,那毫无疑问,A股的走势肯定也会与海外市场“共振”,宣泄的时候像高山上滚石头。

  我国在2017年起中央开始执行“去杠杆”的宏观操作,不仅实体经济进行了一把“去杠杆”操作,对金融也进行了一把“去杠杆”操作,有效的降低了宏观杠杆率的增速,把一些风险也提前释放了。所以在面对全球动荡的时候,我国可以保持“处变不惊”。今天很多上市公司的董监高和资本市场的投资者都经历2017年和2018年的痛苦过程,但当时海外却是一片欢呼。

  2019年以来,A股慢慢走入了一个上升周期,在处于上升周期的时候,海外的大幅震荡,A股也会表现出调整,一旦海外企稳,A股预计将继续攀升,因为有流动性和政策的支撑。这就像2015年和2016年的美国股市,当时A股出现大幅震荡,美股也跟着有限幅度调整,一旦A股宣泄完,美股就在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下继续走牛。

  我们预计未来海外的疫情仍处于发酵期,市场仍然在寻找市场底,震荡不可避免,但大幅下跌的风险警报在政策的支持下应该是逐步解除。A股在海外市场震荡期间,预计也将处于调整阶段。一旦海外市场市场底寻出,A股将继续沿着自有的上升通道演进。

  至于美国股市大幅震荡会影响人民币的走势否?我们已经看到了,在前几天美股大幅下跌的时候,人民币出现了走弱,因为美国金融机构需要全球撤资回去补仓,但随着海外市场宣泄结束,大家会发现中国目前疫情也得到了控制,2017年的金融“去杠杆”操作,部分风险也得到了释放,从资金安全性的角度来看,预计还将流入国内市场,所以人民币未来会表现出相对的强势。

  通过这次疫情的演变,全球的投资者突然发现,在过去这个比“烂”的时代(经济都不是表现很好的时代),还是中国相对较好。

  三、让投资恐慌源于“疫情”的三个超预期

  新冠肺炎在一月下旬到二月上旬在中国武汉爆发的时候,全球的投资者并没有出现恐慌的情绪,但过去半个月出现恐慌,主要是有三个方面超出了之前投资者的预期。

  其一,当中国把新冠肺炎当做SARS来看待的时候,西方经济体还很多都把它当做流感,直到目前,很多西方人还觉得,既然目前没有特效药,那么不妨靠人类自身来与病毒做斗争获取免疫力。所以西方一些经济体就走上了与中国不同的对待疫情的方式。他们认为一旦人类获取了免疫力,那么未来就不用再担心。假若像中国这样采用隔离的方式,未来病毒再来,那么又将面临爆发的压力,对社会的影响将无穷尽。

  但他们低估了的就是新冠肺炎病毒的威力,远不像流感病毒。看到中国、意大利、伊朗的数据,它导致的重症率达到20%多,这就是麻烦所在。假若是轻度患者,那么在家养一养估计就扛过去了。但是重症患者,必须需要有效的治疗,才能减少死亡率。这么高的重症率,假若不实行隔离,那么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医疗资源的挤兑。假若感染者多,那对任何国家来说医疗资源都难以承受,就像我国之前的武汉,之前的韩国,和现在的意大利、伊朗。我国武汉的问题得到解决,那是集中了全国的医疗资源去援助,这西方经济体很难做到。

  其二,之前投资者一般理解,随着病毒的传染,毒性应该存在迭代衰减,所以之前武汉爆发的时候,很多人觉得4-5月份之后就没事了。但从目前欧洲爆发的死亡率和重症率来看,这病毒的毒性并没有出现减弱。

  其三,之前疫情在中国、韩国等出现的时候,西方国家停了航班,减少了接触,觉得应该可以把疫情控制。但从目前欧洲、美国、乃至全球的快速传染来看,扩散的速度远超出投资者之前的预期。

  四、中国经济从过去担心内需转化为忧虑外需

  过去一个多月,国内的投资者都担忧企业的复工情况,担心国内餐饮、旅游、线下商业和娱乐等什么时候能恢复。从近期各地的调研情况来看,一些城市已经是开始倡导老百姓出门消费了,例如南京。目前对商业活动控制相对严一些的地方主要是湖北和北上深,预计未来内需这一块都将逐步恢复正常。供给方面,这两个月对宏观经济来说就是一个扰动。

  虽然国内疫情已经逐步告一段落,但在海外爆发才刚刚开始。海外疫情的演变,必然会影响到海外的供给和需求,这将会传导到影响我国的进出口。首先,因为疫情,导致商务活动减少,这不仅仅会影响到海外采购中国商品,还同时会影响到国内去海外采购。与此同时,海外因为疫情的影响,消费活动大幅减少,这也会影响到消费中国的商品,导致出口减少。

  因此,疫情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冲击将由过去的内需冲击转化为外需冲击。未来为了减缓这种内外需求冲击产生的影响,预计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宽松,财政方面仍将采用加大债券发行的方式确保一些传统基建项目的延伸和一些“新基建”的快速推进。

  但由于负债规模和前期刺激后遗症的影响,政策发力的力度相对温和,预计将采用灵活审慎(边走边看)的策略,总体上是要接受更低一些的经济增速和更高一些的物价水平。

  五、企业如何应对?

  面对疫情,做实业的可不像我们A股的投资者那样,他们天天焦虑着订单、收入和现金流。经济活动的大幅下降,对很多企业来说就是收入的大幅减少,很多支出成本是刚性的,这个时候很多企业会因为现金流的短缺,举步维艰。

  对于内需行业,像冲击比较大的餐饮、旅游、线下娱乐等,现金流好的企业,这个时候去兼并收购之前经营不错的企业,可以说是良机。因为疫情带来的冲击只是一个暂时的冲击,目前疫情也慢慢步入尾声,一些消费也会慢慢恢复。

  对于一些与新基建相关的行业,例如5G等行业,这个时候估计需要做好扩张的准备,这些行业预计将提前扩大投资,至于一些投资者担心会否像2009年那波扩张一样,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其实国际竞争力砸出来了,出现一些副作用也可承受。

  对于一些与外需密切相关的行业,还是需要做好外需萎缩的准备,这是对短期来说。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长期发展的机会,首先,疫情的影响,在海外需求萎缩的同时,他的供给端也会受到冲击,就像现在意大利一样,封城的状态,一些企业也将面临现金流的压力而走向破产边缘,这样对我们一些想通过海外收购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来说未尝不是一个良机,过去一些看上去高攀不上的企业,这个时候可能会“贱卖”给你。其次,海外一些企业因为疫情的影响,退出供给市场,未来疫情过后,这一块产品留下来的空白总得需要填补,这就需要我们企业为将来如何填补提供思考。其三,疫情的影响,导致一些经济体老百姓的收入降低,那么对中低端制造业产品的需求会加大,这也将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所以对很多制造业来说,萎缩属于短期的,随之而来的应该是扩张。

  所以,在疫情的冲击面前,对企业而言,就是保持好现金流活下去,然后为疫情后带来的机遇好好筹划。

  谢谢大家!

  (本文作者介绍:新时代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责任编辑:潘翘楚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疫情 A股 新冠肺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