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生: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与趋势展望

2018年10月08日14:08    作者:杨凯生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杨凯生

  下一步中国一定会坚决而有序地加大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这个决心是坚定的,不会动摇的。

  2018年9月28日,金融市场开放与“一带一路”金融合作论坛在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举办。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与趋势展望”为题做了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

  Dear guests and friends, good morning.

  It is delight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day, to share with you my views on the opening-up and develope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market. But as my English is just so so, I am afraid if I make my speech in English, some of you,even all of you will not understand what I am saying, especially my “Chinglish”accent. So please allow me to use mandarin for the following speech.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一起探讨并分享一下我对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进程及未来趋势的一些看法。我主要谈四个方面的问题。

  01

  中国金融市场新一轮开放大幕已经开启

  自去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程进一步加速,集中出台了多项市场开放政策,例如:放开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建立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取消QFII和RQFII多项限制、免征境外投资者中国债券市场投资收益相关税费等。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中国金融业的一件大事。

  与此同时,发生的另一件不小的事情就是中美贸易争端不断升级。于是有不少的朋友问,中国这一轮的一系列金融开放政策是不是为了应对中美贸易战而采取的措施呢?坦率地说,我认为上述开放政策的出台不是简单地为了应对中美贸易争端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而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进程循序渐进的长期政策与安排,不仅仅是中国坚持改革、扩大开放的一种态度宣示,也是在总结了中国加入WTO以来,尤其是引入外国投资者入股中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这些年来的相关经验,在观察分析2008年暴发的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后,而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中国金融市场新一轮开放大幕的开启表明了我们坚持参与和推进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决心和信心。

  02

  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回顾

  这里,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四十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历程与成就。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作为中国整体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的四十年来的对外开放,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3年。这一阶段中国的对外经济发展还不算很快。鉴于当时资本和外汇比较短缺、国内资源相对廉价, 当时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主要是引入了一些外资银行,开始参与国际金融市场活动,引进外汇资金,改善境内市场投融资环境。这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1994-2001年。这一阶段,外商投资增加较快,外资银行业务有了进一步发展。1994年初, 人民币汇率改革开启,我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随后,国务院颁布了《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 标志着对外资银行经营的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1998年以后, 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大陆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结构性调整期。

  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底-2006年。这一阶段,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发生了巨大变化。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在更大范围和深度上参与国际金融的合作与竞争。2006年底,当时在中国大陆的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到了8068亿人民币。2004年以汇丰19.9%战略入股交通银行为标志,多家外资银行先后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中资银行。

  第四个阶段是2006-2016年。2006年中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开始履行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承诺。2006年以《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颁布为标志,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地域及客户限制明显减少,获得了更多国民待遇。2008年,因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外资银行收缩或退出了部分在华业务,但总体说来在这十年里,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仍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截至2016年底,14个国家的1013家银行在华机构的总资产约为2.93万亿元人民币,是2006年的3.6倍。

  第五个阶段,即2017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今年4月习主席在博鳌论坛上宣布中国将大幅放宽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市场准入门槛。中央银行易纲行长宣布了12项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重大措施和时间表。近一年以来,在市场准入、经营范围及控股比例等方面的诸多限制都已逐步放宽,多项政策已经陆续出台并落地实施。

  由此可见,近期新一轮扩大开放措施的推出,是中国根据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在客观分析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及历史经验后,逐步形成的一种政策与选择,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不是一种临时性的安排。因此,下一步中国一定会坚决而有序地加大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这个决心是坚定的,不会动摇的。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03

  03

  外资银行在中国已取得了长足发展

  外资银行在中国已取得了长足发展,资产及利润稳步增长。当然市场占比仍相对较小,未来发展还需要一个了解市场、稳固客户的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在华生根发展的四十年。以外资银行为例,在这四十年中,外资银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既享受过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也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其间有过高歌挺进,也有过收帆缓行。

  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 拉开了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序幕;1981年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纷纷积极入华布局;2004年以汇丰19.9%战投入股交行为标志性,此后多家外资银行陆续作为战投入股中资银行。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外资银行在中国已取得了长足发展,资产及利润稳步增长,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覆盖面与市场深度的在华服务网络,为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截至2017年末,外资银行在华经营性机构总数达到1031家,近15年增长近5倍,年均增速13%;在华总资产约3.2万亿元人民币,较2001年中国加入WTO时增长10倍多,实现净利润总计超过100亿元,较十年前增长了近一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平均不良率仅约0.7%,平均拨备率约296.88%,平均资本充足率约17.83%,表现出了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但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有下降趋势。有一些外资银行的朋友对此是有一些疑惑甚至担心和抱怨的。我认为对这个问题需要作一些比较深入的分析。从资产规模看,正如前面所说的,这些年来外资银行资产总额是持续增加的,而且增加幅度是不小的,十多年时间里增加了十倍多,达到了3.2万亿元人民币,但占中国银行业比重从2007年的2.36%下降到2017年末的1.32%。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中国银行业的增长速度实在是太快了,相比之下就显得外资银行的市场占比下降了。换句话说,并不是外资银行发展得太慢,而是近年来中资银行发展步伐非常迅速。中国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中国的银行在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资产规模随之迅速增长。截至2017年底,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突破250万亿元,与2007年相比(当年约51万亿元)增加了近200万亿元,增长了近5倍。在这种情况下,外资银行的占比显得有所下降是一种正常现象。

  当然,外资银行在华经营也需要一个了解市场、稳固客户的过程。由于受到集团经营策略、风险偏好、资本规模、网点数量及系统部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近年来部分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规模增速有所放缓,有的外资银行甚至关闭或退出了在中国的部分业务。2016年前后,有一些外资银行的零售业务表现为亏损,有的干脆退出了中国零售业务。大部分外资银行在华主要还是开展批发业务且客户大多仅仅为与其宗主国有关的跨国公司,中国本地企业客户数量仍较少。我们认为,积累市场经验、培养客户基础、寻找自身比较优势是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发展的一个必经过程。这就如同我们中资银行走向国际市场所需要经历的情况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04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机遇与未来合作方向

  我认为,中国金融市场整体发展的稳定向好,以及金融监管不断与国际接轨,将为外资机构在华经营带来更多政策红利与发展机遇。

  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规模及结构、广度及深度已逐步向发达国家市场靠拢。截至2017年底,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超过了250万亿人民币,居全球第一位,盈利水平(ROA约为0.92%,ROE约为12.56%)及资本质量(NPL约为1.74%,拨备率约为181.42%)都居于业界前列。中国股票市场的总市值居全球第二位,债券市场的市值居全球第三位,保险业按保费收入居全球第二位。未来,中国金融市场开放领域将继续拓宽,市场准入限制将进一步取消,外资机构经营范围将不断扩大。中国金融市场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与投资吸引力的新兴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金融监管机制与政策也正在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更加完善成熟,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2017年11月,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在顶层设计上强化了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及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能。2018年3月,银监会与保监会合二为一,成立了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监管范围上形成统筹合力,提升了监管力度与效能。在监管模式上,通过一手抓金融系统稳定、一手抓市场行为规范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有效遏制了一些业务领域、一些地区出现的金融乱象。不难看出,中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正在更加与国际最优实践接轨,既吸收了国外先进监管经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正在趋于成型。

  外资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上有着长期经营与发展的经验,你们熟悉和了解国际化监管标准与要求。随着中国金融监管体系逐步与国际监管标准接轨,以及在会计、税务、评级等方面对国际标准及惯例的不断采纳,都将为外资机构在华发展带来更多监管便利与政策红利。此外,通过采取内外一致的监管标准与要求,也将有效增强市场透明度和竞争公平性,为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的合规经营营造更加良好的市场环境。相信,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扩大开放以及监管环境的持续改善,一定能够为外资机构未来在华经营带来更多业务机遇与发展空间。

  在这里,我也要建议外资银行的同行们,朋友们,你们下一步在华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扩大与中资同业的互惠合作。

  在境内市场,中资银行在客户资源、网络布局、资金成本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外资银行应利用在境外市场的比较优势,扩大与中资同业的互惠互利合作。在人民币资金方面,中资银行在人民币资金及成本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能够为外资银行提供优惠资金支持及流动性支持;在账户及清算方面,中资银行大多是跨境人民币CIPS系统直参行,可为外资同业提供高效的境内外人民币账户及清算服务;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中资银行多年来积累了大量投资者及交易对手客户资源,可为外资机构在中国资本市场投融资(熊猫债发行承销、CIBM代理投资及交易)方面提供支持服务;在合规及风险防控方面,中资银行对境内监管要求更加熟悉了解,且积累了大量风险监测信息,可为外资机构在华合规经营提供经验分享或相关信息服务。比如,工商银行的“融安e信”,它是工行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自主研发的银行业首个风险信息服务平台;它整合了来自司法部门和工商、税务、海关等政府机构以及工商银行内部的数据信息,为金融机构及企业客户提供风险目标识别、交易预警、风险管控及风险评估等多种信息服务。目前,工行“融安e信”已为全球多家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涵盖境内个人及法人客户的风险防控及反欺诈信息服务。

  未来,我相信广大中资银行,包括我曾经长期服务过的ICBC,愿与大家携手合作、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共同参与并见证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一起来为客户提供全球及本地一体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我们真诚期待与各位一起“共享开放机遇,同创合作共赢”!

  谢谢大家。

  (本文作者介绍:工商银行原行长、银监会特邀顾问)

责任编辑:张文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杨凯生 金融 对外开放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平安证券朱益勇回应HIV呈阳性桃色新闻:造谣,已报案 9月工资给了国庆结婚的?有人称放假7天要赶4场婚礼 花光恒大8亿还要毁约 贾跃亭操控董事会围攻昔日恩人 罚缴8.8亿后 范冰冰急售汤臣一品2.2亿豪宅凑钱? 恒大健康公告:贾跃亭欲撕毁合约踢恒大出局 53度飞天茅台价格飙升至近2400元 高价茅台谁在买? 徐翔妻子应莹:徐翔近来情绪比较差 身体不是特别好 影视行业寒冬来了!霍尔果斯上百家影视公司集体注销 李大霄:降准将对冲假期境外市场大跌影响 属重大利好 高铁售卖不存在的车票 一句“不好意思”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