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衢:商业银行审贷改革的必由之路

2018年02月23日16:03    作者:  (0)+1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张衢

  审批就得负责,那么,总行审批由谁负责?答曰集体负责。问题是怎么负责?没有答案,集体负责落实不到人,等于无人负责。同理,省行集体审批的失误要不要追责?分支行集体审批该不该追责?集体审批从来不是基层解脱风险的理由。

  商业银行就该上收信贷审批吗?不是的,并非生来如此,收权是逐步形成的,西方的银行也不这样。

  (1)上收审批权不是信贷的基本管理模式。

  信贷该由谁审批?中外银行审贷模式全然不同,西方是个人负责制,我们是集体审批制。大小银行不一样,每家银行在审贷权限、品种和类别上都有各自的方式,自成习惯、都有利弊,很难比较对错,只看效果只讲是否合适,无须认为别人的做法好。集权分权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源于体制和管理传统,服从于经营、服务市场与客户。现实中,基于经营的一般判断是,小银行无须分权,大型银行集权未必成功。这是市场规律与管理效应的基本逻辑。

  上世纪80-90年代的银行没有集中审批一说,上收审批权起因于固定资产贷款。例如,工行统管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时,都由所在城市分行审批管理;试行固定资产贷款以后,项目与省市计经委衔接,贷款也由所在行审批;后来大型项目要与国家计经委、发改委衔接,限额以上收由总行审批。是立项的行政审批权,决定了贷款权限和审批方式,并非在风险度。

  (2)风险管控中的错位现象?

  旧时期的信贷业务单纯,按照贷款规模划分风控等级也是对的;当下银行信贷审批实行以金额权限的报审,一般大项目报总行审批,中等额度报省行审批,分级控制风险失误额度,也是正确的。审贷是准入最重要的一环,但风险不仅仅在准入之时,问题总是出现在企业融资积累之后。

  现实中,风险管理重点与贷款风险痛点并不合拍:第一,风险度与项目大小并不对称,国家大型项目常有战略背景,可研报告尽调完善,原本风险小安全度高,反倒是中小额贷款的风险最大。风险小的由上级行审核,风险大的由下级审批,贷款风险度与风控的初衷显然不对称。第二,企业贷款的风险是日积月累的,单笔贷款额不大,积少成多贷款余额不断增大后,风险就大了;现有审批体制忙碌于风险小的,放松对风险大的小笔贷款管理,结果可想而知。为何不颠倒过来?上级行能不能更专注风险大的、余额大的企业贷款,放权风险小的审批事项?

  (3)集体审批中的不尽职该由谁担责?不能不负责,不能回避

  审批就得负责,那么,总行审批由谁负责?答曰集体负责。问题是怎么负责?没有答案,集体负责落实不到人,等于无人负责。同理,省行集体审批的失误要不要追责?分支行集体审批该不该追责?集体审批从来不是基层解脱风险的理由。

  缺少责任制就很难培育市场的负责精神,责权不清麻烦就来了。未来的改革,一是放权,二是简政,至少不需要庞大的委员会,至多设立若干专家的审批组就可。

  西方银行的个人审批制度值得借鉴,个人负责,依据业绩、能力和水准授权,并予以考核,责权利挂钩。这种制度有利于造就信贷专业人才,使人珍惜信誉,钻研技术,关心市场信息和企业动态,独立自信,敢于负责,才能培育和发扬精细化管理的工匠精神。值得借鉴,它一定是未来审贷改革的必由之路。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工商银行原副行长 )

责任编辑:谢海平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总行 审批 银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房价一年翻一倍:三四线城市炒房 馅饼还是陷阱? 中国中药协会首次发声:阿胶疗效确切 否定有违科学 顺丰机场正式获批 继续巩固行业地位 美国“中产阶级”收入多少?硅谷居民有点尴尬 娃哈哈也要涨价了 营养快线不得低于4元 日企京瓷集团官网地图抹去大半中国 致歉后仍无台湾 史无前例:万亿帝国董事长被抓 一场大风暴来袭 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对庞氏骗局要果断处置 獐子岛扇贝死了:船员揭露天灾是借口 员工涉监守自盗 阿里收购饿了么?接近阿里人士确认金额不到95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