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安全与风险通论》王洪章主编(八)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2022年04月05日10:15      

  意见领袖丨王洪章

  《中国金融安全与风险通论》是诸多专家长期以来观察和实践的经验总结,书中富含国际、国内金融重大风险事件的生动案例,不仅内容丰富,数据翔实,且可读性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一本难得的风险管理教程。蒙格斯公众号特推出《中国金融安全与风险通论》专栏,连载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本文摘选自《中国金融安全与风险通论》第二章《国家金融安全观的形成和发展》第三节《国家金融安全观的落地框架》

  三、国家金融安全观的落地框架

  作为最大化国家利益的关键手段,金融不仅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贯穿于实现金融安全的各个层面和进程始终。通过资金融通的有力支持、金融数据的提前预警和反制手段的主动出击,金融能够为国家安全各领域、各子系统提供多渠道的支持与引领,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命题。总体来看,国家金融安全观的落地框架主要由“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应在“走出去”中加强安全建设”“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效率的金融系统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基础”“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金融保障”五大方面组成。

  本篇刊出前三方面。

  1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的实体经济是新时期国家建设的时代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金融应加快促进金融手段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的有机结合,发挥金融跨时间、跨空间配置资源的杠杆作用,以多样化的金融渠道努力提升经济效益,加快建设符合我国国际地位的、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需要的国民经济体系,总体提升国家竞争力。

  1

  加快贯彻国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建立符合国家战略的金融支持体系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国家战略,是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长期探索金融职能与经济建设关系与发展规律的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提出的要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深度发展格局,丰富服务形式,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层次。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金融功能优势,加快建设金融支持体系是当务之急。

  一是发挥好金融思维引领功能,金融活,经济活,金融是经济发展的助力器,金融只有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金融服务实体的思想观念要不断提升,突破就金融论金融的思维瓶颈,为金融和实体经济融合提供理论支撑。

  发挥好金融顶层设计功能,优化服务实体经济管理体制,统筹各类金融资源“一盘棋”,协调各方力量把服务实体经济落到实处。

  三是发挥好金融提速增效功能,推进实体经济运行机制改革,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以市场化手段为实体经济提高效益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发挥好金融创新支持功能,有效运用金融创新工具促进实体经济在形式、范围、层次方面的创新,加快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五是发挥好金融利益协调功能,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建设与金融服务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共同发展。

  2

  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金融安全的重要保证

  一是应充分发挥金融配置资源的功能优势,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大趋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推动国家金融资源向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倾斜,支持实体经济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应充分发挥金融提升效率的功能优势。当前,经济与金融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金融已经成为经济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源泉,金融服务效率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率。经济发展过程中矛盾仍然较多,结构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效益下滑,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这些问题都需要金融部门提高效率,发挥金融多功能服务优势,分类施策,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2

  金融应在“走出去”中加强安全建设

  为了在“走出去”进程中更好地发挥金融的作用,除了要在顶层设计上充分考虑如何实现金融的支撑和引领功能,还要在更加具体的层面把金融手段应用到国家战略的实处,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1

  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货币不仅是金融体系的基石,也是国家地位的体现,中国的腾飞必然伴随着也势必需要人民币的崛起。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尚处于“跨境贸易结算”的初级阶段。为实现长期目标,要以提高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任度和接受度为重点,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继续推动与海外各国中央银行的人民币互换计划,提高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结算比例;加快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匹配的金融市场;着力打造富有弹性且透明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民币回流机制;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培育多个离岸人民币中心。

  2

  加快培育“走出去”一流金融机构

  一流金融机构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其既具有全球视野,又具有中国特色;既能够把握整体布局,又能够把创新落脚到细节之中。首先,对于政策性金融机构来讲,可加快发展境外业务,将贷款优惠政策向重大基建项目倾斜,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区域进一步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作用。其次,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来讲,要积极尝试参与沿线国家融资,扩大规模,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履行大国责任,增加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规模,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再次,积极推动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融资平台的筹建。最后,在已建立区域合作机制的区域和APEC等国际组织合作机制下设立基金子公司,推动基建项目落地,提高投资效率。

  3

  加强利益共享,深化互相协作

  为实现求同存异和利益最大化,在金融“走出去”过程中,需要各国之间加强互动,相互协作。

  一是高层会晤与协商机制。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增加信息交流和意见交换的频率,不断推动合作的深入和多元化。

  二是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由于金融“走出去”通常涉及跨区域经营,其金融风险也会互相交叉和传染,因此建立风险预警系统,以提前采取措施应对跨境风险处置危机是十分必要的。

  三是机构层面的合作。针对沿线国家重点项目,实现各国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收益共享等,最终实现双赢。

  四是加强中国内部—港澳与内地的协作。香港和澳门作为国际上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开放型港口城市,应积极与内地深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

  4

  完善各类配套政策,提供保障

  为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应该加强各类配套措施,保障金融在“走出去”过程中实现高质量增长。

  一是安全保障。金融“走出去”要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环境复杂,其法律体系也有诸多不完善,签订双方协议要保证不会受到政府更迭等带来的不安全风险。

  二是人才保障。在推动“走出去”过程中,不仅要保证资金的输出,还要通过完善国际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软实力的输出,培养既具备金融专业知识,又具备国际视角的人才团队。

  三是技术保障。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研究和风险管理平台,在提升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服务能力的同时,加强其风险管理能力。四是法律保障。及时出台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走出去”过程中我国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保证其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合理合法性。

  5

  建立预警机制

  强化风险识别,为金融稳定提供预警支撑。

  一是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准确识别风险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基本前提,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第一步就需要改善测量风险的手段,以合适的指数为核心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并通过市场调研等方式掌握风险的差异情况,构建金融风险应急和缓释机制。

  二是准确识别全球金融风险。高度关注全球金融市场风险不断积聚的态势,对可能发生的局部金融危机做好准备,并对经济金融脱节带来的各种威胁保有警惕;警惕地缘政治动荡带来的重大风险,时刻关注中国周边地区传统地缘问题发展态势,加强对相关国家政治风险变化的监控。

  三是着力提升风险的识别和计量水平,探索与风险程度匹配的、适度的资本要求。特别是对于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应鼓励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开发先进的风险计量模型、创新低资本消耗型的业务产品,而不应简单地施加额外的资本要求,这并不利于中国经济金融体系竞争力的提升。

  四是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和监管。应尽快把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纳入总体的监管框架当中去,实施长期监控。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要明确其金融主体的资格和范围,避免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无序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系统安全的监督,维护安全、公平的竞争环境,切实保障消费者的信息和财产安全。

  3

  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以新能源、新材料、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工农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代表的产业变革热点频现,潜力巨大。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数字化的双重影响,我国需要从宏观层面统筹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挥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中枢职能,不断增强金融对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能力,不断为我国经济成功转型注入新的活力。

  1

  从国家安全的视角重视新时期的产业安全问题

  要通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基本实现工业化,使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使部分战略产业掌握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进入制造强国行列,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如何运用金融手段,积极稳健地推进产业提升,避免走错路、走弯路,是对政府和全社会的考验。金融是制造业升级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创新能力提升,离不开强有力的金融支撑。要以国家安全和产业安全的全局视角,统筹考虑我国的金融体系建设,理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制造业和金融业的“双引擎”驱动,提升我国的产业革新水平,保障我国的产业安全。

  2

  积极利用金融手段,在全球视野下布局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积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合作发展机遇,加快国内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密集型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引导人口密集型产业向更合适的区域转移。

  二是通过财政贴息等财政政策,同时加强金融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融资模式,不断提高企业生产力,增强产业竞争力。

  三是通过信贷政策倾斜等,推动新能源和绿色能源的发展,减少对石油化工、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和因此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3

  发挥信贷和资本市场的力量,助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以积极的信贷和财税政策支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初创企业,构建有效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体系、覆盖面更广的个人征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创新型企业的新型信贷产品,协同财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初创企业发展。

  二是调动资本市场力量,提高创新企业的资本活性。资本市场对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具有天然的敏感度,要进一步深化企业上市备案制实施,完善创业板、新三板的运营,增强资本市场的科技创新投资活性;鼓励和规范创新孵化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股权众筹平台等主体的经营,为初创企业提供较为完备的资金支持及组织管理支持,为各大股票交易所孵化、培养优秀的上市企业,同时营造浓郁的创新文化,让创新成为社会大众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三是通过财税政策和信贷投放倾斜,引导和支持不同领域的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或产业研发联盟,鼓励企业将资金投入高校或科研机构,密切产学研协同开发,加快理论创新到产业创新的转化速度。

  四是通过制定专门的信贷和债券政策,引导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等进一步深化改革,形成理论技术创新和科技开发体系;同时通过全流程的资金流监管,鼓励新兴领域的科研立项,保证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促进创新科技成果的产品化与市场化。

  五是制定政策支持民间智库机构、征信机构的发展,通过智库机构汇集全球最新的产业发展动态,为企业制定有效的发展路径,为投资机构和投资者提供可靠的投资参考;通过征信机构为金融机构提供覆盖面广、可信度高的个人、企业征信及信用评价,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市场的透明度,提升国内市场对全球科技创新的吸引力。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建设银行原董事长)

责任编辑:李琳琳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意见领袖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实体经济 王洪章 产业结构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网络文学盗版一年损失近60亿 侵权模式“花样百出” 香港诊所被曝给内地客人打水货疫苗 给香港人用正品 铁路部门下发买短补长临时办法:执意越站加收50%票款 优速快递董事长夫妻双双身亡 生前疑似曾发生争执 澳大利亚房价暴跌:比金融危机时还惨 炒房团遭赶走 五一旅游前10大客源城市:上海北京成都广州重庆靠前 五一假期国内旅游接待1.95亿人次 旅游收入1176.7亿 华为正与高通谈判专利和解 或将每年付5亿美元专利费 游客在同程艺龙订酒店因客满无法入住 平台:承担全责 花650万美元进斯坦福当事人母亲发声:被录取后捐的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