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保险行业“回归本源、从严监管”的趋势依旧,在严防风险和规范市场的同时,监管机构持续引导保险机构回归保障本源,保险行业在改善民生保障、提升社会安全感及稳定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展望2022年,我国保险行业整体信用质量将保持稳定。
监管政策
“保险姓保”一直是保险行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2021年以来,监管机构持续落实《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多项政策举措,在加强保险市场风险防控、不断完善行业监管体系的同时,鼓励引导保险行业对外开放,保险行业改革转型逐渐步入深水区。
大公国际分析师认为,预计2022年,保险行业将继续呈现回归本源、从严监管的趋势,同时监管政策将推动保险行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规范性和完善性、以及保险公司整体风险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人身保险方面,监管机构将进一步改革人身保险产品监管机制,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完善产品精算制度;同时,将继续完善商业健康险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意外险标准化建设,更好的保障消费者权益。财产保险方面,监管机构将持续系统性的完善财产保险行业的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体制机制;新能源车险等创新车险产品以及非车险业务领域是监管鼓励的重要探索方向。再保险方面,提升再保险在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中的定位和作用、规范再保险业务经营行为仍是监管的主要导向。保险资金运用方面,监管将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增强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投资能力,加大对国家战略和实体企业的长期融资支持力度,同时督促保险机构继续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l保险业务
保险行业发展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密切相关。2021年,疫情反复及监管政策引导回归保障本源带来的阵痛使得保险行业原保费收入有所下降。一方面,疫情使得代理人线下展业受限,尤其对于依赖面对面展业的寿险业务产生较大影响,代理人团队规模及人均保费产能面临下行压力;宏观经济增长受到疫情拖累,居民可支配收入整体有所下降,保险产品作为可选消费品受收入下降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在监管机构持续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本源的背景下,人身险公司面临较大业务结构调整压力,财产保险公司车险业务持续处于承保亏损状态。2021年1~9月,全行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6,514亿元,同比下降1.29%,出现负增长。
寿险业务进入深度转型期,发展模式由规模增长转向价值提升,保费增长面临一定压力。在居民风险保障需求的提升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的背景下,健康险业务增长态势较为良好。2021年1~9月,人身险原保费收入为27,733亿元,同比下降0.13%,主要是受寿险原保费收入下降影响。具体来看,寿险原保费收入为19,791亿元,同比下降1.96%,占人身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71.36%,仍是保费收入最主要来源,但在人身险公司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同比下降1.34个百分点;健康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的原保费收入占比分别为25.19%和3.44%,同比均有所上升。
财产险方面,车险综合改革影响对财险公司保费收入及利润增长形成较大压力,以责任险和农险为代表的非车险业务将成为保费增长的重要来源,财险公司业务经营日趋多元化。2021年1~9月,财产险原保费收入为10,482亿元,同比下降1.04%,主要是受车险原保费收入下降影响;同期,车险原保费收入为5,622亿元,同比下降9.44%,占财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53.63%,仍是保费收入最主要来源,但贡献度进一步下降。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的原保费收入占比则相对较低且均小于5%。主要财险公司承保盈利方面,2021年1~6月,我国前三大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均低于100%,但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大公国际分析师认为,预计2022年,健康险将继续成为人身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财险公司经营日趋多元化,同时农险业务迎来发展良机,并推动非车险业务规模进一步拓展,但车险综合改革仍对财险行业保费收入及利润增长形成较大影响。
投资业务
从保险资金运用情况来看,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整体呈现较为稳健的增长态势,保险资金配置结构总体维持稳定。截至2021年9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22.44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3.52%。其中,银行存款2.61万亿元,占比11.63%;债券8.78万亿元,占比39.12%;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2.73万亿元,占比12.16%;其他投资8.32万亿元,占比37.09%。从保险资金运用结构来看,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为保险资金主要投资构成。其中,债券因具有收益稳定、期限较长等特点,能够较好的匹配险企资金偏好,始终是保险公司主要投资标的;非标投资具有收益高、久期长等特点,但随着资管新规的逐步推进,且2021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政策继续收紧,部分房企违约风险暴露,非标资产供给下降,保险公司风险把控进一步增强等因素影响,保险资金配置非标资产占比持续下降,未来保险公司对于非标资产的质量要求将进一步提升,优质的非标资产仍是重要的配置方向之一。此外,考虑到长端利率整体处于低位,非标资产配置持续压降,且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下,保险公司或将更倾向于把资金投向高分红、高股息且波动性较小的股票,同时适度增加以权益法核算并对当期利润波动影响较小的长期股权投资。
在保险资金投资收益方面,近年来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波动幅度明显缩减,收益率逐渐趋稳。2020年,保险资金运用累计实现收益10,987.22亿元,同比增加24.51%;投资收益率5.41%,同比上升0.47个百分点。2021年上半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受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亏损影响,总投资收益率较2020年下降2.7个百分点,其余上市险企总投资收益率均有所上升。但另一方面,2021年以来,长端利率震荡下行,同时权益市场波动较大,行业整体投资收益率仍面临一定压力。
大公国际分析师认为,预计2022年,在后疫情时代经济稳增长的背景下,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我国经济运行将保持在合理区间,保险行业投资收益也将整体保持稳定,但非标及权益投资风险敞口仍需关注;同时,随着监管机构对于保险资金运用范围的不断拓宽及对保险公司发挥长期投资能力的持续引导,资产配置的优化调整、收益与风险平衡的把控仍是保险公司持续努力的方向。
偿付能力
2021年以来,我国经济逐步企稳,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中性的常态,保险行业偿付能力水平仍保持在合理区间,整体资本实力较为稳定。截至2021年6月末,我国178家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3.7%,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1.0%,较2020年末分别下降2.6个百分点和3.3个百分点,仍保持在合理区间。截至2021年9月末,178家保险公司中,有95家保险公司的最新一期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A类;76家被评为B类;3家寿险公司和2家财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被评为C类;1家财险公司被评为D类。
截至2021年6月末,各家上市险企的综合偿付能力整体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由于在资本实力、精算技术和市场地位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上市险企能够更有效地将偿付能力水平管理贯穿落实于日常经营的各环节之中,从而更好地达成“偿二代”对于保险公司提出的各项监管要求。对比来看,中小保险公司在产品端受保险行业的高垄断市场特点影响,期交保障类产品的销售额占比偏低且难以提升,部分保险公司依赖于万能型产品扩大保费规模,导致按“偿二代”标准计量的实际资本较低且整体负债成本较高;而在资产端则更易通过高风险的投资策略提升收益率以覆盖资金成本,导致资本消耗显著增加拖累偿付能力水平下降;在资本补充方面,中小险企发行资本补充债的发行门槛和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导致发债规模相对较小,且部分险企股东的增资意愿和增资能力较弱。
大公国际分析师认为,预计2022年,头部险企整体将保持较强的偿付能力,而受市场竞争加剧、多项以“分类监管”为核心原则的监管措施在业务拓展、险资运用等领域进一步落实等因素影响,且考虑“偿二代二期”或将实施,中小险企资本实力相对较弱,承压增大,偿付能力或将进一步分化。
债券融资
从近年保险公司债券发行情况来看,2015~2020年及2021年1~10月,我国保险公司在境内累计发行债券83只(不含ABS),累计发行规模达3,452.00亿元。其中,2021年1~10月,由于发债主体以中小保险公司为主,保险公司整体发债规模较2020年有所下降,14家保险公司在境内发行债券16只,共募集资金379.00亿元,均为10年期资本补充债券。从债券品种来看,资本补充债券与次级定期债券相比,具有交易灵活、低融资成本和高流动性等特点,因此自2016年起保险公司所发行债券均为资本补充债券。截至2021年10月末,我国保险公司资本市场存续债券合计71只(不含ABS),债券余额3,104.00亿元,其中资本补充债券63只,存续规模为2,683.50亿元。从债券期限来看,目前保险公司存续债券以10年期为主,但多为第5年末附有条件可赎回权,到期时间主要集中于2028年~2031年。大公国际分析师认为,预计2022年,考虑到“偿二代”二期工程或将落地实施,导致部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承压,资本补充需求将有所上升,且短期内较少保险公司债券到期或者提前赎回。
在发行利差方面,以同日同期限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为基准计算,未到期资本补充债券均为10年期,利差均值为1.75%;一只次级定期债券发行期限为15年,发行利差为1.53%;其余均为10年期次级定期债券,利差均值为2.21%;次级定期债券总体利差均值高于资本补充债券35BP。从不同债券级别的发行利差来看,发行利差级别分化趋势较明显。截至2021年10月末,AAA级债券发行利差大多数维持在2.00%以下,AA+级债券发行利差普遍高于同期发行的AAA级债券,AA级以下债券发行成本仍较高。从趋势变化上看,截至2021年10月末,未到期各级别债券发行利差均值整体呈下降趋势,AAA、AA+、AA和AA-级债券发行利差较2020年末分别下降4BP、上升10BP、下降1BP和下降17BP。利差区间方面,受到发债主体经营风险、有增信措施的债券发债主体级别相对较低等因素影响,AAA级债券利差差异性仍最大;AA+级债券利差区间较2020年末整体下移;AA-和A+级债券利差区间较2020年末无变化。此外,2020年信用违约事件冲击逐步修复,但受当前疫情反复、地产行业舆情频发等因素影响,市场风险偏好仍相对谨慎。大公国际分析师认为,预计2022年,各级别债券发行利差分化一定程度加剧,同时受发债主体经营风险及增信措施有无等多重复杂因素影响,高级别债券发行利差区间仍相对较阔。
信用质量
截至2021年10月末,我国保险公司境内存续债券最新债项评级中,最高为AAA,最低为A-;除无级别的私募债外,债项级别主要以AAA和AA级为主。其中,AA级及以上合计占比为73%,较2020年末上升5个百分点。从发债主体评级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10月末,债券存续的发债主体共47家,其中财险公司11家,寿险公司32家,保险集团1家,再保险公司3家;除1家无公开主体级别的保险公司外,其余发债企业主体级别以AAA为主,占比为59.57%,较2020年末上升1.43个百分点。
2021年1~10月,发债的14家险企中,12家为寿险公司,1家为财险公司,1家为再保险公司,发债主体级别以AAA为主;发行的16只债券中,有6只债券债项级别为AAA,4只债项级别为AA+,4只债项级别为AA,2只债项级别为AA-。同期,共有4家保险公司信用评级或评级展望出现出现变动,且均为下调,6只债券债项级别随主体级别同步下调。总体来看,级别下调的保险公司多数存在非标或权益类投资资产风险敞口对资本有所侵蚀,并导致偿付能力水平下降,以及股权质押比例较高等公司治理问题的相关情况。
大公国际分析师认为,2021年,保险行业“回归本源、从严监管”的趋势依旧,保险行业在改善民生保障、提升社会安全感及稳定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预计2022年,保险行业改革将进入深度调整期,意健险、创新车险以及非车险业务等领域将是监管的重要引导方向,同时监管机构将进一步引导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投资能力,督促保险机构继续提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从业务发展来看,健康险将继续成为人身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财险公司经营日趋多元化,同时农险业务迎来发展良机,并推动非车险业务规模进一步拓展,但车险综合改革仍对财险行业保费收入及利润增长形成较大影响。在后疫情时代经济稳增长的背景下,保险行业投资收益也将整体保持稳定,但非标及权益投资风险敞口仍需关注,同时资产配置的优化调整、收益与风险平衡的把控仍是保险公司持续努力的方向。头部险企整体将保持较强的偿付能力,而中小险企承压增大,偿付能力或将进一步分化。保险公司资本补充需求将有所上升,各级别债券发行利差分化一定程度加剧,同时受发债主体经营风险及增信措施有无等多重复杂因素影响,高级别债券发行利差区间仍相对较阔。展望2022年,我国保险行业整体信用质量将保持稳定。
(本文作者介绍:大公国际作为中国国新控股子公司,成立于1994年,拥有独创的评级方法和评级技术,科研成果丰富。)
责任编辑:赵思远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