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绿色金融配套政策密集落地,构建多元化绿色金融体系。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202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中国首批绿色金融标准,标准包括《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及《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绿色金融政策的密集出台彰显出我国政府对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行业和企业适用于不同的绿色金融业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有助于覆盖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低碳转型企业。
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绿色金融体系中,目前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是最主要的金融产品,绿色金融租赁、绿色供应链金融以及绿色产业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场正在逐渐发展壮大,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正在形成。绿色信贷方面,2020年商业银行绿色贷款达到10.33万亿,同比增长15.6%,相较于2019年增速(11.70%)提升3.9pct,占总绿色贷款余额比例为86.44%。绿色债券方面,2020年境内外绿债累计发行规模突破1.4万亿,达到1.41万亿元,同比增长24.63%,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占比为17%;在绿色债券承销方面,23家银行业累计承销637.55亿元,其中国有大行和股份行排名靠前,兴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位列银行业承销规模前五。绿色租赁方面,部分商业银行金融租赁子公司逐渐重视绿色租赁业务的发展,截至2021年6月,浦银租赁和苏银租赁绿色租赁资产分别超过200亿和445亿。绿色供应链金融方面,目前绿色供应链金融处于起步阶段,兴业银行2019年制定并发布首个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指引,截至2020年末,兴业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余额为205.67亿元,较年初增长67.6%。
海外经验:花旗银行—赤道银行先驱,绿色金融标杆。花旗银行是最早的10家赤道银行之一,2014年花旗银行制定了在未来十年1000亿美元的环境融资新计划,该计划在2019年提前完成。花旗银行绿色融资额快速增长,由2014年的75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686亿美元,期间GAGR为55.69%。花旗银行的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的原因在于:1)花旗银行十分注重信贷产品的创新,利用大数据分析不同行业和群体的需求,开发出针对性的金融产品,2012年花旗银行仅有8种绿色信贷产品,到2016年,信贷产品数量已经达到23个。2)建立贷前贷后的环境风险评价机制,全流程检测贷款使用过程中的社会环境风险。3)多业务协同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发展渗透到公司的各个部门,咨询业务、债券业务和股权业务等协同发力,推动可持续绿色投资不断发展。
投资建议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绿色金融配套政策密集出台,构建多元化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可以服务不同生命周期的绿色企业和项目。在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绿色金融体系中,目前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商业银行正积极探索绿色金融租赁、绿色供应链金融等创新金融产品。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释放出的巨大投资需求为商业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建议关注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大行和股份行。
风险提示
金融监管超预期;疫情发展超预期。
正文部分
NO.1
低碳转型正当其时,绿色金融多点开花
1.1.绿色金融配套政策落地,构建多元化绿色金融体系
1.1.1.助力“双碳”目标如期达成,绿色金融配套政策密集落地
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绿色金融体系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近4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目标实现过程包括“碳达峰”和“碳中和”两个阶段。碳达峰是指碳排放量在某个时点达到峰值,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中和是指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式抵消,实现二氧化碳量“零排放”。我国在2020年9月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而实体经济的低碳转型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构建多元化绿色金融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重要环节。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绿色金融配套政策支持低碳经济转型。2020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确定了定量和定性两类绿色金融评价指标,并将绿色金融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中国人民银行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中;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又发布中国首批绿色金融标准,标准包括《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及《环境权益融资工具》。金融机构及时披露环境和气候信息,有利于贷款企业更加重视绿色金融发展;《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标准的发布,有利于拓宽企业绿色低碳融资渠道,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倾斜。绿色金融政策的密集出台彰显出我国政府对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正当其时。
1.1.2.多元化金融体系满足不同生命周期企业融资需求
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行业和企业适用于不同的绿色金融业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有助于覆盖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低碳转型企业。企业处于初创期时,绿色私募股权投资可以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当企业成长进入发展期和扩张期,绿色信货为企业绿色项目提供信用贷款和流动性支持,绿色融资租赁通过“融资+融物”两方面业务为企业提供资金帮助,既可以直接提供资金支持,又可以在相关设备、基础设施上提供必要保障;进入成熟期后,绿色投行、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等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例如绿色投行可以为绿色低碳企业提供股票托管、股票质押融资等综合服务。
1.2.商业银行:多元化绿色金融体系正在形成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领头羊,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绿色金融租赁、绿色供应链金融以及绿色产业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市场正在逐渐发展壮大,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正在形成。
1.2.1.绿色贷款规模快速增长,商业银行为主力军
绿色贷款是支持实体经济进行低碳转型的重要资金来源。在“双碳”目标指引和绿色资金供不应求趋势下,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快速增长,2021年6月我国绿色贷款余额为13.92万亿元,同比增长26.43%。商业银行一直是绿色信贷主力军,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数据,24家主要商业银行(2017/2018年数据为21家)绿色贷款余额持续占总贷款余额85%以上,2020年商业银行绿色贷款达到10.33万亿,同比增长15.6%,相较于2019年增速(11.70%)提升3.9pct,占总绿色贷款余额比例为86.44%。其中国有大行和股份行是绿色信贷的主要贡献力量,2020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我国第一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1.85万亿、1.51万亿、1.34万亿、0.39万亿和1.16万亿,除交行外,均步入“绿色信贷万亿俱乐部”,同比增幅分别为36.64%、27.20%、13.96%、17.95%和14.33%,在绿色信贷余额高基数的基础之上持续维持了较高的增速。预期在绿色信贷政策不断完善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
1.2.2.绿债发行规模持续增长,银行绿债承销规模中国有行和股份行排名靠前
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持续增长,发行主体趋向多元化,银行绿债承销规模中国有行和股份行排名靠前。绿色金融政策不断加码背景下,202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以及证监会三部门联合印发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是该目录自2015年以来的首次更新。新版债券目录对于绿色项目的认定上力求与国际接轨,我国绿色债券定义正在与国际标准趋同,对规范债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和发行数量稳健增长,2020年境内外绿债累计发行规模突破1.4万亿,达到1.41万亿元,同比增长24.63%,发行数量为239只。绿色债券发行主体更多元化,打破了一直以来以商业银行为发行主体的绿色金融债券发行规模最大的局面,2020年绿色金融债发行规模占比为17%。在绿色债券承销方面,23家银行业累计承销637.55亿元,其中国有大行和股份行排名靠前,兴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承销规模分别为88.78亿元、87.76亿元、64.35亿元、56亿元和48.25亿元,位列银行业承销规模前五。
1.2.3.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建设多元化绿色金融体系
融资租赁解决绿色环保项目融资痛点,商业银行金融租赁子公司积极布局绿色租赁业务。相较于传统的银行信贷业务,融资租赁天生具有“融资”和“融物”的特点,更贴近产业与实体经济。例如绿色环保项目投资周期较长、投资收益时间较长,从而导致环保项目“融资困难”。融资租赁通过融物的方式进行融资,满足环保企业对于设备更新、添置的需求,并且融资租赁租金支付方式灵活,租期较长,也可以适应环保企业收益周期较长。近年来一些商业银行金融租赁子公司逐渐重视绿色租赁业务的发展。农银租赁和中信租赁绿色租赁余额占比较高,兴业租赁2020年末绿色租赁资产余额超过400亿;截至2021年6月,浦银租赁和苏银租赁绿色租赁资产分别超过200亿和445亿。
供应链金融处于起步阶段,兴业银行绿色供应链业务成效显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政府报告中,首提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强调科创金融和绿色金融支持。目前绿色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运用的并不多,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商业银行可适时开展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将绿色金融理念融入供应链全周期,实现供应链全流程的绿色升级。我国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2019年制定并发布首个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指引,截至2020年末,兴业银行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余额205.67亿元,较年初增长67.6%。其绿色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主要服务对象为节能减排设备的购买企业,当设备购买企业与核心企业(节能减排设备生产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后,购买企业可以凭购销合同向兴业银行申请贷款,兴业银行在审核合同真实性后以设备作为抵押(或得到核心企业的担保),向设备购买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解决了绿色中小微企业缺少抵押担保物的融资难题,降低客户融资成本,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的绿色转型。
商业银行积极布局绿色零售信贷业务,探索和参与建立绿色产业基金,推动金融市场和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创新融合发展。1)商业银行推广绿色信用卡业务,能够从消费端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从而支持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典型的绿色低碳信用卡包括:兴业中国低碳银联人民币信用卡、光大绿色零碳信用卡、农业银行金穗环保卡等。2)近几年,商业银行积极参与投资或设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和PPP环保产业基金,按照市场化原则,为环境权益等领域的资产项目提供股权或债权融资。2021年4月,中行、工行、建行、农行、交行均发布参与投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相关公告,五家国有大银行注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的总金额为395亿元。3)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市场建设,促进金融市场和碳排放权市场创新融合发展。以兴业银行为例,在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之际,兴业银行上海分行与首批碳配额质押创新融资业务落地的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充分发挥绿色金融优势,创新服务实体经济低碳发展。
1.3.海外经验:花旗银行—赤道银行先驱,绿色金融标杆
1.3.1.赤道银行先行者,1000亿美元环境融资目标提前完成
花旗银行是最早的10家赤道银行之一,2007年以来一直积极参与可持续金融相关的标准制定,是可持续投资领域的引领者。2007年花旗银行承诺在未来十年对气候友好型项目投资500亿美元,这个目标在2013年提前完成;2014年花旗银行又制定了在未来十年1000亿美元的环境融资新计划,该计划在2019年提前完成。2021年花旗银行宣布到2050年实现零排放,到2030年实现运营的零排放,并计划在2022年初公布零排放计划。2014-2019年间,花旗银行绿色融资额快速增长,由2014年的75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686亿美元,期间GAGR为55.69%,累计完成1221亿美元投资额,1000亿美元计划提前完成。从资金投放领域来看,花旗银行聚焦可再生能源领域(太阳能、风能、其他混合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资金占比为74%。
1.3.2.注重绿色信贷产品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数量不断增长
花旗银行十分注重产品的创新,利用大数据分析不同行业和群体的需求,开发出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使银行的信贷产品体系始终保持活力和竞争力,例如住房抵押资款—节能差异化抵押、房屋净值贷款—便捷融资和清洁能源车辆贷款。绿色信贷产品数量增长较快,2012年花旗银行仅有8种绿色信贷产品,到2016年,信贷产品数量已经达到23个。
1.3.3.建立贷前贷后全过程环境风险评价机制
花旗银行贷前会对所有贷款企业和项目设置一项环境社会风险初步识别环节,对不符合标准的客户实行一票否决,对通过此环节但是处于环境敏感类的客户,交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审查。对于通过整体风险识别准予授信但具仍存在较大环境社会风险的企业和项目,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如提高资本金的比例,增加担保金额、抵押或质押品金额,要求贷款方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
贷后管理:1)在放款环节进行充分的跟踪和监督。项目负责人员要在银行放款的阶段进行跟踪审查,看款项是否用于在环保部门准许的生产活动范围内投产,对于违反绿色信贷授信条件的,及时上报牵头部门,重新对客户还款能力和违约风险进行评估,确定是否继续放款。2)在贷后建立起健全的环境风险管控报告制度,贷后管理负责人员定期制定报告并向牵头部门汇报,当客户出现重大环境风险事故时,银行可以及时制定出处置方案。
1.3.4.多业务协同发展绿色金融
花旗各个业务部门协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具体来看,咨询业务方面,咨询部门提供关于行业转型以及可持续性风险和机遇的见解,2020年,该部门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和企业转型团队,以推动银行整体的低碳转型。在债券融资方面,花旗银行是全球最大的绿色可持续债券承销商之一,2019年发行绿色债券金额为79亿美元,同比增长12.86%。股权融资方面,花旗担任了第一家专注于ESG的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的IPO承销商。此外,花旗银行积极支持政府的绿色项目,采用发放贷款和发行债券等方式投资于清洁水资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2014-2019年间,花旗银行累计支持政府财政项目221亿美元,占绿色投资总额的13%。
1.4.投资建议
“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绿色金融配套政策密集出台,构建多元化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可以服务不同生命周期的绿色企业和项目。在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绿色金融体系中,目前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商业银行正积极探索绿色金融租赁、绿色供应链金融等创新金融产品。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释放出的巨大投资需求为商业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建议关注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大行和股份行。
NO.2
建议关注个股及变化
2.1.上周建议关注
2.2建议关注个股的走势
2.3.建议关注个股情况
NO.3
分析及展望
3.1.建议关注个股情况
3.1.1.银行板块跑赢沪深300
银行板块整体跑赢沪深300。上周(8.16-8.20)A股市场呈现整体下跌趋势,上证综指跌至3,427.33点附近。银行板块整体跑赢沪深300。其中银行板块指数(申万一级)整体下跌0.48%,跑赢沪深300指数(-3.57%)3.1个百分点。上周全行业指数普遍下跌,非银金融、国防军工、综合板块小幅度上涨。食品饮料、医药生物、休闲服务板块大幅下跌。
3.1.2.上周银行板块有涨有跌
银行板块有涨有跌。上周(8.16-8.20)A股市场银行股有涨有跌。其中,其中,长沙银行(8.15%)、常熟银行(5.72%)、瑞丰银行(3.18%)上涨较为明显;沪农商行(-10.00%)、邮储银行(-3.00%)、厦门银行(-2.67%)下跌较多。
3.1.3.北上资金持股变化
截至08月20日,北上资金持股邮储银行、江苏银行、招商银行占其流通A股的3.65%、2.76%、6.69%,相较于2021年年初,邮储银行、江苏银行、招商银行分别增加2.22pct、0.47pct、1.49pct。
NO.4
行业动态跟踪
4.1.行业重要新闻跟踪
1. 8月18日消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关于拟设立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有关情况的信息披露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披露拟设立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养老)的具体情况。《公告》显示,国民养老共有17位发起人,注册资金高达111.5亿,涉及业务包括商业养老计划管理业务、受托管理委托人委托的以养老保障为目的的人民币、外币资金、团体养老保险及年金业务、个人养老保险及年金业务、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团体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个人长期健康保险业务等业务。根据公告,国民养老发起人共计17家公司,其中10家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分别是: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各投资10亿元,持股比例均为8.97%;中邮理财投资6.5亿元,持股比例5.83%;信银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民银金投资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各投资5亿元,持股比例同为4.48%;华夏理财投资3亿元、持股2.69%。另外7家为: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持股8.97%;北京熙诚资本控股有限公司出资5亿元,持股4.48%;国新资本出资10亿元,持股8.97%;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出资3亿元,持股2.69%;泰康人寿投资2亿元,持股1.79%;中金浦成投资有限公司出资2亿元,持股1.79%。
2. 8月19日下午,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精神,研究具体贯彻落实措施。会议指出,系统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会议精神在银行业保险业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认真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要深刻认识金融监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汲取经验教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有力监管举措。二是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系统观念,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毫不松懈防范化解各种金融风险。三是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精准性和有效性。四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持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政治教育和政治引领。不断提升“两个责任”落实质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任务落实。
3. 8月20日,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最新一期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3.85%,5年期以上LPR为4.65%。两项利率均同上期保持一致,LPR连续16个月保持不变。本月LPR报价不变的原因在于MLF利率保持不变。此外,降准尚未达到使LPR整体下调的阈值。展望来看,由于稳增长的压力加大,如央行四季度降准则可能带动一年期LPR下调。贷款利率方面,一季度末企业贷款利率反弹至4.63%,但二季度末降至4.58%。在优化存款利率、降准带动银行资金成本降低的背景下,未来企业贷款利率将稳中有降。
4.2.重点公司跟踪
1. 【招商银行】数月前,身处债务漩涡的华夏幸福自曝超52亿元债务逾期,涉多家金融机构,如今余波震到了招商银行头上。近日,招商银行代销的大业信托·君睿15号(九通基业)项目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出现了实质性违约,涉及资金规模达5亿元,未向投资者分配2021年第二季度的利息。通过详细梳理,此次违约主要系华夏幸福的债务危机所致,8月16日,招行和大业信托双双发布公告回应,招商银行表示,华夏幸福出现债务危机以来,为保护客户利益,招行作为代销机构,与产品主动管理方大业信托保持高频沟通,敦促其做好风险化解工作,要求其尊重受益人意见,将召开受益人大会就是否加入债委会进行表决,争取优先处置方案,最大限度维护客户利益。并将密切关注主动管理方大业信托与金融机构债权人委员会沟通情况,督促其妥善解决信托利益分配等问题。但截至公告日,债委会尚未公布华夏幸福整体风险化解方案。
2. 【光大银行】8月17日,兴业银行在官网公告,根据相关风险控制要求,将自2021年8月25日日终清算时起调整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白银延期交收合约个人客户交易保证金率。具体来看,将Au(T+D)(黄金延期)、mAu(T+D)(mini黄金延期)、Au(T+N1)(黄金单月延期)和Au(T+N2)(黄金双月延期)合约的交易保证金率从16.5%调整为17%,Ag(T+D)(白银延期)合约的交易保证金率从20.5%调整为21%。除此之外,该行机构客户交易保证金率不变,上海黄金交易所席位保证金率、涨跌停板比例均未变。这是兴业银行近一个月以来二度对贵金属个人交易业务作出规则调整。
3. 【沪农商行】历时3年终于上市的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沪农商行”,601825.SH)盘中炸板,未能封住第一个涨停板。8月19日,沪农商行在上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上午开盘即以44%的涨幅封板,随后上交所认为该股交易出现异常波动,根据相关规定自9时30分暂停沪农商行交易半小时,10时恢复开盘后一路下跌,截至收盘时,报收10.70元/股,日内涨幅20.22%。农商行首日高开低走或由于银行板块的低迷影响,Wind数据显示,银行板块(申万一级)8月19日当天下跌2.03%,40家上市银行中仅有长沙银行、常熟银行2家微涨,成都银行、南京银行下跌幅度最大达到4.76%。
NO.5
重要子行业分析
5.1.银行间流动性跟踪
上周(8.16-8.20)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有所下降。存款类机构隔夜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下降至2.05%。存款类机构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DR001和DR007分别下降了11BP和10BP。国债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有所下降,GC001和GC007分别下降了10.4BP和11BP。
5.2.银行理财产品跟踪
上周(8.16-8.20)全市场各期限人民币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增减不一,其中3个月预期收益率上升幅度最大。2021年8月第三周,全市场各期限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为:1周2.70%,比前一周下行7BP;1个月2.94%,与前一周相比下行26BP;2个月3.09%,与前一周相比下行26BP;6个月2.84%,与前一周相比下行5BP。不同类型商业银行1个月理财产品收益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理财收益率基本持平,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前一周略有下降。其中,股份制银行3.13%,较前一周下降8BP。
5.3.商业银行同业存单跟踪
上周(8.16-8.20),从到期收益率来看,各期限AAA级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有涨有跌,其中,1个月期2.23%,3个月2.49%,6个月2.71%;相较于前一周,存单发行利率变动幅度分别为-3BP、0BP、3BP,其中城商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较高,国有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利率较低。
NO.6
风险提示
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偿债能力大幅下降,资产质量大幅恶化:银行资产质量受经济增速下行影响较大,一旦企业偿还能力弱化,信用风险将会集中暴露;如果宏观经济持续出现低迷和超预期下滑,势必造成整个行业资产质量承压,以及影响不良贷款反弹,从而影响行业利润增速。
金融监管超预期:目前银保监会表态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调整幅度低于市场预期,将会影响理财业务发展。
中美贸易摩擦超预期:贸易摩擦可能对经济的拖累,可能带来局部的信用风险暴露。
疫情发展超市场预期:海外疫情处于爆发期,对资本市场冲击。
(本文作者介绍:东亚前海证券研究所宏观固收首席,经济学博士。)
责任编辑:卫晓丹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财经的立场和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