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赵建
央行营管部联合多部门召开“北京地区民营企业融资座谈会”。座谈会上,10家银行和证券公司代表向北京金融同业发出倡议:增加民营企业信贷投放,对暂时遇到流动性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不抽贷、不断贷。
这是政府为了缓解民营企业的流动性困难的再次发声,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中央政府先后有5次谈到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帮助民营经济度过暂时的危机。
11月1日,总书记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专门听取民营企业家的意见建议,并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发表重要讲话。11月7日,针对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题,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在接受央媒采访时表示,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这些政策的推出无疑给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小民营企业带来一场及时雨。在产业结构调整、杠杆去化的背景下,中小民营企业经受了巨大的融资压力,政策层通过对商业银行贷款行为的指导,定向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在保证商业银行总体经营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需要资金支持的优质民营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能更好的促进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
如果说以上举措是对之前政策一刀切的纠偏,那么现在对银行建立“一二五”的目标也要反对另一种“一刀切”的出现。
民营企业出现流动性危机,其中的原因固然受到金融严监管的影响,但经济下行期,减少或不愿给民营尤其是中小企业贷款,也是商业银行商业性和风险偏好本性的本能选择。此外,对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民企也需要有一个质量鉴别,有的情况是民营企业家过去的随意加杠杆,博取短期利润或者短贷长投期限错配的投机行为产生的,这个板子也不能全部打在银行身上。
通过行政性的下计划下命令要求商业银行向民企贷款,在起到一定作用的同时也有可能会制造更大的扭曲,甚至引发商业银行为了同时满足风险规避和政策要求的两难选择,信贷向本来不缺钱的优质民营企业过度集中,造成不同信用评级间的民营企业产生通道套利的不良现象。甚至,导致过去那种“撑死”民营企业的现象。所以这个政策除了数量上的目标,对民企质量的要求和把控也非常重要。我们理解,商业银行在风控角度,不会也不应该对贷款企业质量放松。
实际上,现在民营经济的问题不在于金融端,而在于承担的社会成本过高:从高税负、高房租到高人力成本(五险一金),还有各种额外的行政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说,提供融资便利,不如减少税收负担。造成的财政缺口可以发行专项债,让商业银行投放民企的信贷额度购买这些具有利率债属性的专项债,风险偏好也匹配,而且可以实现有效的信息甄别——那些降低成本也难存活的民营企业,恐怕就没必要再加杠杆存续了。而通过成本端释放压力形成利润的民企会有更好的经营效益从银行获得贷款。当然那些主业较好只是现金流出问题的企业,还是得靠政府组织的救急基金。政策的边界应该是“救急不救穷”,这样才能有效利用本来就稀缺的政策资源,不折腾。
分析问题之后,还是要提几点建设性方案。有效执行“一二五”方案,可以从三方面入手,既尊重商业银行的经营逻辑,又能有效甄别真需要授信的民企。
第一,政府或者当地人行或者监管部门牵头成立一个风险补偿金,给民营企业增信,把商业银行风险偏好曲线与民企风险收益曲线接到一块。也就是通过公共增信使民企的风险收益组合落入银行的可行性集合里。这样原来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与民企需求之间的缺口就可能被嫁接起来。过去这样的基金成立了很多,但是都没有有效执行。
第二,妥善处理地方平台和国企的贷款,减少这些财政刚兑性资产对民营企业信贷的挤出。现在银行不愿意给民企贷款,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有大量的低风险高收益的资产可投。如果减少这些资产的供给,追求利润和规模的银行会被倒逼着给民营企业贷款。
第三,地方政府组织建立民营企业基础数据库,把企业的水电煤税海关等数据向银行公开,提升银行的信用甄别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服务民企的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为缺乏有形资产抵押的民营企业建立数据资产信用,实现有效信息的甄别,让真的需要授信的民企获得信贷资源。总之,这次一二五方案,要尊重商业银行的商业经营本愿,不能为了放贷而放贷,而是从症结上解决问题。
(本文作者介绍:西泽资本(香港)首席经济学家,济南大学商学院教授,西泽金融研究院院长,曾担任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平安银行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牛鹏飞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