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拾荒军”崛起 30万拾荒者每年捡走30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4日 17:21 人民网-市场报 | ||||||||||||
无论是老城还是新区,拎着编织袋、骑着三轮车的拾荒者无所不在;无论在机关院校还是建筑工地,拾荒者无孔不入,时刻坚守…… 本报记者 李文华 王旭辉 图片摄影 贺玉胜
伴随着国有废品回收业的萎缩低迷,北京城里的“拾荒军”不断壮大起来,他们每天都与被都市人嗤之以鼻的“垃圾”打着交道,实践着自己的“淘金梦”。据一位业内人士保守估计
进京农民的最低起点 “一把钉耙、一条麻袋、一杆秤是每天来这里捡垃圾的标准配置,前几年他们来了是一阵吆喝,现在改用了高音喇叭。这些人把该收的收走了,有些不能收的,只要瞅准机会也‘收’走了。”一位在小区门口修自行车的老师傅这样描述拾荒者。 9月初的一天,在团结湖水碓子小区,记者与一位“配置齐全”满载废品停在路边歇息的中年拾荒人交谈中了解到,他原来在老家务农,由于各种负担太重,一年下来除了温饱,就剩不下什么钱了。听村里人说北京好挣钱,到了北京,才发现那些“挣大钱”的老乡几乎都在收废品。不过现在每天走街串巷也挣不了几个钱,因为来北京干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多了,各方面也都管得越来越严了。 同是拾荒者,也分三六九等,一位“业内人士”把这大致概括为“刨不如捡,捡不如运,运不如换,换不如收”,“坐在家不动就赚钱”的当算最高境界,是那些已有相当实力,自办废品收购站的“破烂王”,最低层次的是捡破烂的———走街串巷拣垃圾,一般月平均收入约在千元左右,当然如果关系户多,能“吃”大单位,一个月两三千元的收入也有可能。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受教育程度同样关系到拾荒者收入的多少,这颇有些出人意料。一位中年男子对记者说,他自己一没技术,二没本钱,现在的文化水平也就是干收个废书、报纸、啤酒瓶这些风险小的行当。他每天大概能收入十几元,如果能碰上有个搬家的,给人帮帮忙,能收多些废书或家具什么的,好的一天能挣上二三十元。同村的老乡好多人都在北京干起了家电回收,很挣钱,但那需要有文化,得有眼力,懂行。今年年初,他把孩子从老家接到北京上学,当爹的一心想多挣钱供孩子念书。他说“没文化干啥都吃亏。” 不设门槛的市场空白 据了解,早年来北京拾荒的“先驱”中,挣着钱的大都回老家了。但也有一部分人在北京扎下了根,他们从艰苦创业中学到了“循环经济”的经营之道,开始承包垃圾场做起小老板或中间商。虽然从事此行当多年,但有照经营者寥寥,也谈不上什么管理。“干我们这一行的,前些年都是些孩子、老人家,现在可不一样了。眼下要靠拳头和势力拼抢,年轻力壮的才挤得进来。”一位回收行业的“精英”向记者介绍,除了传统的运输工具平板三轮以外,名片、手机已经成为新一代拾荒者联系业务必不可少的“行头”。 9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人民大学小南门外。虽然小雨一直淅淅沥沥的下着,仍然有七八辆平板三轮车在这里守候着。对拾荒者来说,这类大专院校可谓“黄金地带”。其中一位车主告诉记者,他在这一带已经干了8年,每天都要就骑着那辆改装的电动平板三轮车来这里收购废品。他告诉记者,雨天生意不太好。生意最好的时候是每年六七月份有学生毕业离校的时候,“现在的大学生消费水平高了,丢掉什么东西都不在乎,收他们的东西等于白捡。”为了更好地协同作战,这一带的拾荒者还成立了“互助小组”,谁有一下子收不完的东西,大家便连手行动。正和记者聊着,这位师傅腰间的手机响了,简单回了几句话后,他急忙和记者打了个招呼,说“九弟”那边东西太多,收不完,要他过去帮忙。情急之间,他也没有忘记递给记者一张写有“业务主办”的名片。在团结湖居民小区,记者同样收到一位收废品的递来的一张名片:除了经营项目“回收并出售旧家电;回收各种电料废钢材、铜、铝,各商场、宾馆单位库存积压、折旧各种产品”外,还特别写明:“牵线搭桥有提成”。递名片者8年前来到北京,他的专长是每天都要到二手市场去卖当天收来的旧家电,以赚取中间差价。“收什么赚钱?”这位师傅向记者传授道,二手电器越新买价就越高,也越不好出手;真能赚钱的是那些比较旧的电器。不过,收废钢铁更能赚大钱。当记者问及从哪里能弄来这么多的废钢材、废铁时,这位师傅狡黠地笑答:“现在这个社会,拾破烂的也都实现现代化了。买个金属探测仪器,能够探到地下5米深的废金属。在别人废弃的工地、荒地上,用那探测仪器把埋到地下的金属材料给探出来,不就挖出宝来啦?”采访多日,记者一直没有见过所谓探测仪器,探宝一说也就无从考证。 在居民小区、学校、建筑工地等人口密集的地方,都会有固定的“互助小组”严把死守,有一个固定的“地盘”是拾荒者有稳定收入的前提,而各“互助小组”也多以家族、老乡之情维系。拾荒者之间或是不同的“互助小组”因为占据“地盘”而引发的争执,甚至殴斗的事件时有发生。 边缘人拓展的生存空间 9月8日中午时分,记者跟随一辆运送废品的平板三轮车,来到朝阳区东坝乡。在一个废品回收市场的路两边都是大大小小的废旧物资回收站,有的专门回收废纸,有的专门回收钢、铁、铜等金属类产品,还有的回收木材类废旧物资等,类别明确,各有所司。 记者在回收市场保安的指引下找到了几位多年在这里从事回收生意的老板,他们原来在国有回收行业工作,后来下岗后开始自己打拼。“我们这个废旧物资回收市场是朝阳区比较大的回收市场,有经营许可证,手续完善。占地大概有60多亩,有近90家在这里做各种各样的回收生意,忙的时候有近千号人。我们虽然是自发组织起来的私人企业,但是很正规,遵守“八不准收”(铁路、油田、供电、水利、矿山、电信通信、测量专用器材和城市公共设施),严格监管所收旧物的来源,即使回收到一些建筑材料,也必须有相关部门的证明。不像有的户,电缆、井盖、工地的施工材料、建筑材料,什么都敢收,就差收飞机大炮了。还有的安全隐患极其严重,平常也没有人管理,而且地上到处是电缆、烟头,极易引起火灾。” 一位老板告诉记者,今年3月份以来,朝阳区政府下发文件,要取缔这个废品回收市场,要我们停产或者转产。就目前来说,朝阳区的大小回收市场近200家(包括无照的),其中很多人都是附近的村民或者是下岗失业人员,当然对于无照经营的黑回收点取缔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对我们这些有营业执照的合法经营者也进行取缔,真不知道以后日子怎么过。 当记者问及该市场每年能回收多少价值时,其中一位老板用笔粗略计算后告诉我们:“就我们这个市场来说,每年能够回收废钢3万吨以上,书本、纸板、塑料1万吨以上。朝阳、海淀、丰台3个区处于城乡结合部,旧物回收市场比较集中。保守的估计,这3个区每年所收废旧物资总价值能达10多亿元人民币,纯利润达总收购废旧物资价值的4%,所以说,这个行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隐患众多的监管盲点 当记者问到是上级的哪些部门能够直接管理废旧物资回收市场时,一位从事废品回收的小老板苦笑着摇摇头:“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该归哪个部门直接领导,好像谁都能管得着我们,谁又都管不着,警察、城管、税务都和我们有关系,可谁都不能对我们全权负责。我们就如同一盘散沙一样,有生意的时候就会聚在一起,就像我们这里近90家回收点,没有什么行政上的关系。何况我们这个行业也没有什么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一些摊户收了不该收的东西,譬如电缆、井盖等,我们也只能进行经济上的处罚。听说朝阳区新成立了一个相关的协会,可对我们来说,和以前没有什么变化。” 一位外地来的农民在中关村一带走街串巷收废品,多次被城管人员把三轮车没收。他承认认自己没有相关的执照,“那东西到哪儿去办?我打听好几年了,根本办不了。” 就目前北京市废品回收业的状况,记者找到了北京市供销总社,一位负责同志介绍说,近年来北京拾荒帮的崛起,固然同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关,但也与国有废品回收业的萎缩低迷是分不开的。建国以来,供销社一直承担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及相应管理的职能,废旧物资回收原来是由供销系统的回收处负责管理,但由于体制改革的原因,原来回收处共有十个人,现在连最后一位老同志也退休了。现在对于回收行业的监管归北京市商委。 记者多次与北京市商务局联系,均未能得到正面答复。商务局办公室的同志告诉记者,要耐心等待。直至发稿,记者的等待依然没有结果。 《市场报》 (2004年09月14日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