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ke】整整15年!我亲历了中俄间那场跨世纪的大谈判(上)
本栏目由侠客岛与《中国经济周刊》联合出品
【侠客岛按】
2018年1月1日,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在黑龙江省塔河县呼玛河南岸全线贯通一个多月后,该管道正式投入使用,设计产能每年将达1500万吨。随着中俄原油管道一线二线全部投产,俄罗斯每年可向中国输入的原油量也将增至3000万吨。
这条石油管线对中国的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但你知道吗?这条石油管线足足谈判了15年。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撰写了纪实文章,文中详尽回忆了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15年中俄原油管道谈判历史。方案为何先后出现“安大线”“安纳线”“泰纳线”三个版本?日本如何搅局?俄方为何起初态度不积极?为何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签约仪式前,俄罗斯突然变卦?皆在文中。
本文首发于《中国经济周刊》,由于篇幅较长,侠客岛将全文分成上下两篇,略作缩减。现分享上篇。
为什么要建设中俄原油管道
中国曾是个贫油国家,使用的汽、煤、柴油几乎全要靠进口,所以叫“洋油”。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现和开发了大庆油田,1963年实现了石油自给,其后并有少量出口换汇。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求迅速增加,到了2016年进口3.8亿吨,自产两亿吨,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0%。
石油部门意识到大庆油田逐渐从盛产期开始进入衰退,所以从90年代就开始与俄罗斯方面接触,探索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油田建设到大庆的管道,以弥补大庆原油产量下降的不足。
最初以私营的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为合作伙伴
1994年,中石油与俄罗斯民营石油企业尤科斯公司接触,尤科斯公司对与中石油合作建设中俄原油管道比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积极。尤科斯公司提出了“安大线”方案。“安大线”西起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的安加尔斯克油田,向南绕过贝加尔湖后,一路向东进入中国,直达大庆。这个方案很符合中石油的想法,所以一直以俄罗斯尤科斯公司为主要谈判对手。
1996年,中俄双方企业完成了“安大线”的项目预可行性研究。但是俄罗斯政府似乎与尤科斯公司想法并不一致,项目没有实质性进展。
朱镕基曾想用支付田湾核电站14亿美元现汇换取俄方同意建设中俄原油管道
有一次,时任中石油总经理马富才从俄罗斯谈判回来,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报告了一个信息,说:俄方提出,如果能把俄罗斯向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提供设备的14亿美元易货贸易资金,改成以现汇付给俄罗斯,俄方将同意建设中俄原油管道。
当时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困难,急于出口核电这样的重大装备,于是与中国核电总公司谈成了一个易货贸易的买卖,即中方不付现汇买设备,俄方向中方提供14亿美元的设备贷款,中方以纺织品、轻工业品、家电等出口物资偿还,这对中方颇具吸引力。到朱镕基任总理的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外汇储备状况已经大为改观,不再在意支付这14亿美元现汇了。
朱镕基总理听了马富才同志的这一信息后,决定答应俄方意见,并派我率团赴俄罗斯谈判落实。我即赴俄,以不公开的形式与俄罗斯的各有关部门商谈。
我先后走访了俄罗斯经济发展部、财政部等部门,但感觉俄方态度并不像马富才同志传递的信息那样,对中方支付田湾核电站外汇,以换取俄方答应建设中国原油管道一事莫衷一是,推诿敷衍。这次出访没有取得什么进展,此事也就告吹了。
“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日本搅局
之后俄罗斯国内反对“安大线”方案的舆论越来越多,主要的反对理由是“安大线”经过贝加尔湖南端,担心石油管道一旦出现事故污染贝加尔湖。另外,理由还有,俄罗斯应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应该考虑面向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管道方案。
于是,“安纳线”的方案浮出水面。据说“安纳线”的方案是由日本提出的。线路走向从伊尔库茨克州安加尔斯克油田出发,沿着贝加尔—阿穆尔大铁路和中俄边境地区,通往俄罗斯远东港口纳霍德卡。“安纳线”全程都在俄境内,而不是只通往中国的管道,俄罗斯可以从太平洋岸边的纳霍德卡港将石油输往东亚其他国家。
日本也是一个需要进口石油的国家。2002年年底,日本方面开始积极游说俄铺设“安纳线”,2003年上半年,时任日本首相小泉两次与普京会晤,专门讨论能源合作问题。6月,时任日本外相和前首相访问俄远东地区,允诺为俄西伯利亚油田开发和管道建设提供75亿美元贷款,条件就是俄铺设“安纳线”。日本还想通过与俄能源合作,提高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说白了就是要搅黄“安大线”方案。
由于日本的介入,俄内部开始重新讨论和确定原油管道的线路走向。在按什么线路建设俄罗斯远东原油管道问题上,中日之间展开了暗中角力。
普京最终拍板“泰纳线”,但悬念又出现
2003年5月,胡锦涛主席在俄罗斯开始了他作为国家元首的首次出访,期间胡锦涛主席亲自做普京总统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俄罗斯下决心建设中俄原油管道工程。
经过两年多的论战和博弈,2004年12月31日,由普京总统亲自拍板建设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即“泰纳线”方案。“泰纳线”东起伊尔库茨克州泰舍特,从贝加尔湖北面400多公里处经过,解决了俄罗斯国内长期争论的贝加尔湖环保问题,然后沿着贝加尔—阿穆尔大铁路,从斯科沃罗季诺开始沿着中俄边境地区,最后到达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
但是此时俄罗斯并未明确建设到中国大庆的管道,或者称之为“泰纳线”的支线。俄方甚至有人说,中国需要原油可以从纳霍德卡港进口嘛!中俄原油管道的建设还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艰难的谈判和利益博弈还在后面。
胡锦涛指明谈判不畅的俄方“内因”
现在回想起来,俄罗斯政府对中俄原油管道迟迟不作决定与最初中石油选择尤科斯公司为合作方有关。尤科斯公司总裁是苏联共青团书记,在苏联解体私有化过程中“下海”办了尤科斯公司,政治上与当局不和,还有政治野心,2004年俄罗斯政府以偷漏税为名开始调查尤科斯公司,霍多尔科夫(侠客岛注:尤科斯公司总裁)进了监狱。
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时,曾让我和马富才到他下榻的总统房间汇报与俄方谈判中俄原油管道的情况。胡锦涛主席和夫人刘永清正在吃晚饭,还给了我一块烤红薯,我拿在手里没有敢吃。马富才同志汇报强调中俄原油管道至今谈不成的原因主要是日本从中搅局。我记得胡锦涛主席听后说了一句,你们不要光从外面找原因,还应该从俄罗斯内部找找原因。但是当时我们没有领会,马富才和霍多尔科夫第二天还举行记者招待会,俄罗斯政府只来了一个外交部副部长,政府态度不积极。
马凯和尤权力促6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方案,赢得输油支线中国优先地位
俄政府以偷税漏税罪逮捕霍多尔科夫后,俄罗斯石油公司向中国方面提出了“贷款换石油”的合作方案,希望从中囯贷款60亿美元,俄方以销售石油款偿还。此前中国的银行从未向外国企业一次性贷款如此大的金额,同时,苏联解体后经济下滑,中国国内舆论普遍对俄罗斯经济不看好,对俄罗斯的信用也持怀疑态度。向俄罗斯石油公司一次性贷款60亿美元在中国金融界很难得到支持。
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召开会议协调各部门意见,只有马凯和我主张给俄罗斯石油公司提供这笔贷款。我们认为中国需要购买俄罗斯的石油,而且从俄罗斯的进口量还在逐年增多,只要这笔贷款与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挂钩,贷款的风险是可控的,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扩大对俄能源合作,打破建设中俄原油管道的僵局。当时由陈元同志任行长的国家开发银行一向秉持按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国家经济建设的贷款方针,陈元同志提出开发性金融的贷款思路,因此国家开发银行表示只要国务院作出决策,国家开发银行愿意做这笔贷款的主贷银行。
国家发改委将协调情况和我们的意见上报国务院后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支持,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尤权同志发挥了积极的协调作用,说服各部门同意“贷款换石油”方案,具体由中石油和国家开发银行与俄罗斯相应部门进行商务谈判。
到2011年,俄方还清了全部60亿美元贷款和利息,中国也购买了4840万吨石油,真正实现了双赢。国家开发银行也以这笔贷款为发端,开始了国际金融业务,并且成为国家开发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
“贷款换石油”的合作,促使俄方在建设通往中国的支线原油管道问题上态度趋于积极。
2005年7月8日,普京总统首次表示,俄罗斯将在建设远东原油管道时优先铺设通往中国的输油支线。9月7日俄媒体报道,普京总统在克里姆林宫接见西方记者时说,“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线一期工程将修至中国境内城市大庆,俄罗斯的石油首先输送到中国大庆,大庆支线的建成是第一位的。但最终会把管道修到纳霍德卡。”自此确定了中国优先的原则。
俄方对建设通往中国的原油管道态度趋于积极,但仍不明朗。尽管普京总统多次提出要建设到中国的支线管道,但俄政府从未在两国政府正式签署的文件中明确中国支线管道的建设问题,中俄原油管道仍然扑朔迷离。
艰苦的马拉松式谈判:俄方不断提出附加条件
与俄方的谈判非常艰难, 俄方对我们十分在意中俄原油管道建设非常清楚,他们在谈判中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常常将我方关切的中俄原油管道与俄罗斯关切的其他项目挂钩。例如他们在协议文本中希望写进田湾核电站的三、四号机组仍采用俄罗斯原子能公司的技术设备;要求在天津投资炼油厂和加油站等等。
此外,由于中俄之间长期存在的隔阂,双方都有戒心,对协议内容都非常小心,为哪句话在前,哪个条款在前也争论不休。文本除中俄两国文字以外,还必须在英、法语中选择一种文字作为副本。对争议时的仲裁法院和依据法律双方也有分歧,因此我们谈判有时连续谈一天一夜,几十个小时。
2007年胡锦涛主席再次访俄,中俄之间的能源合作是绕不开的话题。因此我和中石油的有关人士提前去莫斯科打前站,希望在高访中能签下两国间政府协议。我和雅诺夫斯基又是一场一天一夜的马拉松谈判。我吃下安眠药准备睡上一觉,这时候胡锦涛主席到达了总统饭店,立即叫当时的秘书陈世炬听取我们打前站的谈判情况。
第二天早上醒来,我发现我房间的沙发上睡了一个人。原来是我的秘书付超奇。他说昨晚在陈世炬那里开会汇报时,我就睡着了,是他和时任国家发改委外事司司长马欣把我架回房间的。当时谈判的艰辛可见一斑。
普京改任总理后,中俄原油管道合作未受影响
2008年3月2日,梅德韦杰夫当选总统,普京为俄政府总理。在俄大选结束、政府重组后,2008年7月,俄管道运输公司完成斯科沃罗季诺至中国边境原油管道的工程设计并提交俄政府审批。推动管道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工作层面朝着目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在另一条轨道上,签署2010年后新的中俄长期原油贸易合同的谈判也在进行中,供油方式由管道输送原油代替之前的铁路运输。谈判的难点问题是价格。经过艰苦谈判,双方逐渐就长期贸易合同的数量(1000万吨~1500万吨/年)、供油开始时间(2011年1月1日)和期限(10~20年)达成共识。
2008年8月18日,中俄双方企业仍未就定价原则和公式达成一致,但商定争取在10月底前签署长期原油贸易合同。但9月22日,中石油与俄石油高层领导会见时仍未能达成一致。分歧的焦点是俄方坚持以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的石油价格为向中国的售价,俄方希望将来纳霍德卡油价能成为继布伦特、得克萨斯、迪拜后的又一个国际油价标准。而中方要求向中国出口的油价应该是纳霍德卡油价减去斯科沃罗季诺到纳霍德卡的管道运输费用。(未完待续)
文/张国宝
编辑/百里云鹤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