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上市就重组 通海高科与股市开了个玩笑!

2001年07月05日 13:19  和讯homeway 

  韩强/文

  发行一年还没上市的通海高科进行“重组”引起市场舆论一片哗然,6月18日董事会发表声明“以正视听”,“郑重提醒广大股东:敬请依据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报刊《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和《证券市场周刊》所载报道及公告信息对通海高科进行判断,或直接致电董事会秘书了解情况。”

  这个声明让人一头雾水,究竟媒体的报道有哪些“不实之陈述,主观之臆测”,声明中并没有指出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声明本身是针对《中华工商时报》和《财经时报》《中国经济时报》的三篇文章。如果我们把6月17日《证券市场周刊》的《通海高科柳暗花明扬眉深市指日可待》与媒体的各种报道互相对照,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不实之陈述,主观之臆测”,倒是“通海高科”的声明让人不明不白。

  作为一个已经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广大投资者公开信息,说明一年来不能上市的真正原因,通海高科这个毫无实际内容的声明,让人提出疑问,董事会知道什么叫上市公司吗?知道自己的义务吗?知道《证券法》和《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吗?只用一个简单声明就想挡住广大投资者的疑问,挡住新闻界的舆论监督,正是某些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表演。

  下面我们把《证券市场周刊》的文章与其他媒体的报道对照,看一看通海高科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超常规”引起的内讧

  2000年证券市场上最响亮的口号是“超常规地培育机构投资者”以来,结果出现了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培育机构投资者”是一个大方向,但是方向对头,还要有配套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对头,也会干扰大方向。所谓“超常规”是个模糊的概念。

  这个“常规”究竟是指的什么?是指速度,还是指规则?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在实践中“超常规”是给机构投资者优惠政策,投资基金、一般法人、战略投资者都可在新股认购中得到优先权。

  2000年7月3日通海高科发行1亿新股,以战略投资者、法人身份要求配售新股的机构风涌而来,最后的结果是,华夏、博时基金[微博]公司以战略投资者身份配售到3500万股、2450万股,占到流通股数量的59.5%。当时就有媒体报道,通海最初的配售中有“内幕交易”嫌疑,是有关部门的干预造成了这一结果。因为按规定,战略投资者须具备:持股期限半年以上,彼此有业务上下游关系,之间有供货协议。基金只具备最简单的条件,引起了机构之间的内讧。在某报记者的采访中,一位配售公司人员说:“通海的人都引进了战略投资者,为如何分配闹得不可开交。因此,有人告到了证监会,下令取消了战略投资者,因此才被配售到。”

  然而,事情不仅没有到此结束,反而引起了更大的麻烦,有人揭发,通海高科的主要发起人、大股东江门市高路华集团有限公司,可能存在出资不实、虚增利润甚至挪用募集资金等问题。一场更深入的调查展开了。

  二、缺少资金找股市,缺少业绩找伙伴

  大跃进年代有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种大干快上的心态一直影响着我们的经济生活,为此不知有多少工程带着资金缺口付出了代价。自从有了股市,“创造条件”就更方便了。河北省有一个重点工程——“世贸广场”,据说,世贸广场是一个五星级酒店项目,它的建成将结束河北省没有五星级酒店的历史,国际大厦的上市正是为了充当世贸广场的提款机,它本身的经营并不是最重要的。于是从1996年世贸广场对国际大厦的欠款逐年上升,1996年5991万,1997年9048万,1998年1亿4475万,1999年26341万,2000年30685万,但是这个“世贸广场”却成了跨世纪工程,至今也没有完工。国际大厦的经营每况愈下,但1998年为了保住10%的配股资格,他们找到了李勇会的开元汽贸公司,国际大厦购买了开元汽贸50.4%的股权,合并报表后,当年国际大厦的净资产收益率达10.48%,保配成功,同时李勇会受让了国际大厦一部分股权,从此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闹起了矛盾,结果内幕被抖落出来,闹得沸沸扬扬。

  无独有偶,通海高科的液晶显示器,作为吉林省“一号工程”,正是采取了资金有缺口找股市,业绩不够找伙伴的方法,结果陷入泥潭。这就是吉林电子集团不远万里找江门高路华的原因。

  1995年,原国家电子工业部计划把投资金额为50亿元的彩色液晶显示器(TFT-LCD)项目定点企业放在东北。吉林省“经过一番努力”,拿到了这个项目,定为“一号工程”。为此,吉林省政府在1998年前后先期划拨了2000万元的启动资金,又从财政借款2.5亿元,并将吉林省1997年的六个上市指标之一配给了TFT项目,目的是在二十世纪末建成中国的液晶产业基地。要建成这个基地投资总额大约需要15亿元资本金,决策者采取的项目融资的主要渠道是发行股票。1998年9月,通海高科趁亚洲金融危机造成日本各大电机公司普遍亏损的机会,购进了日本东芝[微博]公司、IBM[微博]公司的TFT生产线和技术。1998年9月TFT项目破土动工;1999年12月28日,大陆第一块彩色液晶显示屏产生。在项目建设的同时,股票发行在进行。中国国际金融投资有限公司为其设计的融资方案24天就通过了预审,公司加紧改制准备上市。2000年6月30日,公司刊登了招股说明书,7月3日,正式发行股票,融资金16.88亿元人民币。

  所有这一切,好象进展神速,但是原计划7月10日挂牌的股票,8日却被证监会紧急叫停,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上述过程,就会发现:企业上市要有三年赢利,一个带着资金缺口上马的项目,哪里来的三年利润?从1998年到1999年12月28日第一块彩色液晶显示屏生产出来,到哪里去找三年赢利?这就是吉林电子集团要找江门高路华的原因。

  通海的招股书上显示:1997-1999年的业绩中,利润95%以上来自高路华的电视机。

  有证券分析师认为,作为一个二流彩电企业,高路华在通海的合并报表中存在虚增利润的可能。近年来,彩电利润已经非常薄。有媒体报道,高路华在信息产业部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名中就存在做假的嫌疑。按其上报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远远高于其在香港上市的母公司——中华数码信息,而且母公司已连续出现两年严重亏损。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原国家电子工业部计划把投资金额为50亿元的彩色液晶显示器(TFT-LCD)项目定点企业放在东北,根据是什么?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吉林省拿到了这个项目又是怎样“努力争取”到的?难道都不知道资金的缺口吗?再有中国国际金融投资有限公司为通海高科设计的融资方案24天就通过了预审,这显然是包括了吉林电子集团和江门高路华,为什么没有对高路华的经营状况进行更深入的调研,24天就通过了预审,根据又是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牵扯了许多部门。

  三、承销商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

  中金公司原来是通海高科的主承销商,但是1998年11月,在预审材料上报证监会并很有可能通过的时候,公司决策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不再担任通海高科的主承销商。有知情人分析,除中金公司本身的战略定位因素外,很大程度上是因怀疑江门高路华与香港高路华有关联。不久,国泰君安证券公司接任主承销商。现在国泰君安哑吧吃黄莲,有苦难言。

  一位高层人士说,项目到国泰君安手上时,证监会的预审已经通过,他们只是接了最后一棒。作为承销商该做的他们都做了,对于江门高路华的财务报表,他们也进行了审查。但是中介机构不具备证监会或司法机构那样的审查力度,审计工作主要由会计师事务所负责。通海高科发行股票是由北京中庆会计师事务所负责审计的,但是“中庆”已人去楼空。

  也许人们要问:中金公司和国泰君安脱不了干系,但是人们会不会想到:谁在后面鼓励中金公司24天就通过融资的预审方案,谁鼓励国泰君安来接这最后一棒,这两家知名的公司有没有可能性受到某种暗示和压力呢?

  四、股市成了大干快上的提款机

  据《财经时报》报道:2000年7月,接到举报,证监会发现该股可能存在问题后,长春方面有关负责人十分敏感,认为应赶快冻结通海高科已经募集到的16.88亿元资金,但是证监会没有做出及时反应,有关人员也为此事专门与通海高科董秘于晓明沟通,提醒他们千万不能动用募集资金,于表示董事会应该知道如何处理这件事。但是,当证监会真正冻结该公司所募集的资金时,账户上只有2.1亿元。公司董事长邢彦文对16.88亿元的募集资金投向基本作了详细说明:一是发行费用,约占有3000多万元。二是偿还银行先期贷款,仅TFT一项就用去了10亿元。此外,在建项目STN投入的资金为2.38亿元。加上被冻结的2亿多元和投入江门高路华的1.1亿元流动资金,总数不会差的。他说,通海公司对拨给江门高路华的资金一直非常警惕,专门派了一个副总带着20多人的“工作组”进驻江门高路华,以保证不让任何一笔投入的资金流失。

  从这些情况分析,募集资金的数目是没有差,但是10个亿还了银行的贷款,股市成了提款机。吉林省的一号工程打股市的主意,募集了16.88亿的资金,10个亿还了银行的贷款,2.38亿投入STN在建项目,1.1亿拨给江门高路华作流动资金,2.1亿被冻结,那么通海高科的液日显示器再生产还有资金吗? 现在手持股票的那些“法人”们希望通海高科赶快上市,要让二级市场来买单,股市成了提款机。有位法人股股东说:郑百文不是还没死吗?新中基大龙泉不是上市了吗?说不定通海高科会效仿蓝田股份活得更好。

  五、证监会怎么办?

  有人说,就算拿通海高科开刀,第一刀也不能从通海高科开起,在审核制下证监会首先要承认审核不严的责任,自己给自己动手术的难度系数可想而知,下得了手吗?因此事情才拖了一年,证监会想以时间来换取空间。第二刀才是中介机构,第三刀才轮到通海高科。

  的确,通海高科让证监会左右为难,但是证监会似乎也该反思一下。《财经时报》的报道格外引人注目:1999年初,通海高科正式递交申报材料,但经预审员调查后认为,其发起人只有两家,不具备发行上市条件。随后,通海高科引入了另外三家企业作为发起人,但这三家企业所占总股本仅为0.38%。一年之后,证监会同意其再次上报,这一次很快就获得批准。在同批上报的企业中,通海高科报得最晚,但最早批复,速度之快,令人意外。特别是传言证监会派往长春负责企业调查的两位官员均为吉林籍人士后,业内人士浮想联翩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果我们联系前面的“中金公司24天就通过融资的预审方案”,“国泰君安接最后一棒”,大概会想国泰君安不接这最后一棒,也得接,看来真是哑吧吃黄莲,有苦难言了。(完)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