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高科涉嫌欺诈上市 证监会面临难题

2001年06月15日 13:43  中国经营报 微博

  通海高科仅有的三条出路

  退股投资人将状告证监会;

  重组将阻碍上市的根源连根拔掉,如何拔除祸根又面临着规则的约束;

  上市明摆着是在挑战《证券法》的严肃性。

  通海高科从去年7月3日发行至今已近一年时间,从发行中千辛万苦才获得法人股配售资格的投资人,还以为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终于落到自己的脑袋上了,暗自窃喜之后才猛然发现已钻入套中,成为别人舍米套雀的猎物,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本报记者周建莉

  按照正常规定股票发行半年内便应在二级市场上市流通,因故拖延上市的股票中有隆平高科、新中基、隆百实业(现大龙泉)等几只股票先后在一年内也都上市了,因此通海高科打破了中国证券史上发行近一年未上市的记录。而通海高科在6月10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主要议题是否就是针对上市的问题呢?记者带着对通海高科究竟为何拖延上市,以及何时才能上市的诸多疑问前往长春,以普通小股东的身份参加此次股东大会,但因手续准备不齐被拒之门外,而不得进入会场,甚至连参观生产基地的要求也遭到了拒绝。虽然无缘参加股东大会,但记者还是从有关人士的口中了解到了一些情况。

  股东大会为何而开?

  被采访人身份:法人股股东、当地业内人士、知情人士

  记者:您知道召开此次股东大会的缘由吗?

  法人股股东:在召开股东大会前,关于通海高科的出路问题,公司董秘于晓明亲自赶赴到各地听取了通海高科重要股东的意见,将各股东的意见汇总衡量后才决定召开此次股东大会。可以这样说股东的意见都倾向于上市,因为只有上市投入的资金才能有机会解套,并且获利出局。因此建议于晓明不能坐以待毙,应主动出击,道理很简单,谁弄虚作假妨碍了上市就把谁铲除掉。

  记者:您知道此次召开股东大会的主要议题吗?

  法人股股东:主要议题是铲除阻碍,进行资产整合,更换公司董事及高层管理人员,积极努力促进公司上市。

  记者拨通了于晓明的电话询问此次股东大会的主要议题,于晓明的回答是:“进行公司资产整合及其他重要事项。”从于晓明的回答中应证了全体股东的心愿:“排除干扰,争取上市”。

  谁在做局?

  记者:通海高科上市发起人之一吉林省电子集团公司,众所周知这是一家当地政府极力扶持的企业,为将其培养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不远千山万水从深圳招来上门女婿(江门市高路华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二股东,以求达到上市资格。为什么?

  知情人士:吉林电子集团最初想找个当地女婿——现已上市的华威电子(600360),华威电子无论从资产、负债、利润情况等都算得上是一家质地优良的企业,正因为质地优良完全可以独立上市,为什么要和吉林电子集团绑在一起呢?所以,后来华威电子撤出,这才来个南北结合,招来个与吉林电子有一些业务关系的高路华。随着高路华的进入,第一批中介机构(券商、会计师事务所等)也全面换血,如浙江证券换成了南方证券。

  记者:在1998年吉林电子集团是个什么样的企业?

  知情人士:当时吉林电子集团可以说没有什么经济实体,也就是几个人在撑着这个公司,资产顶多只有1亿。这么小规模的企业不可能上市。

  记者:这样的企业为什么受到了吉林省政府的百般关爱呢?

  知情人士:是有关方面看中了吉林电子集团手中握有的项目(液晶显示频),想扶持这个项目,因此又从别的地方划拨了一些资产,省里又拿了一些钱买了地作为吉林电子的生产基地,将吉林电子撑胖一些。

  记者:在招股说明书中可以看到,上市公司11名董事会成员中,有7名来自于高路华,其中总经理、副总经理及财务总监等重要职务全由高路华的人掌控。要知道为了争夺大股东的权力打出脑花的案例屡见不鲜,为什么通海高科却将众多人梦寐以求的权力拱手相让呢?

  当地业内人士:个中原因不得而知,但在证券市场中由二股东占有董事会一半以上席位显得极为不正常。要知道掌握着上市公司的经营权,等于是掌握着募集资金的使用权与支配权。

  记者:这真让我看不明白省政府如此颇费周折的目的何在?

  当地业内人士:很多事情都是无法想明白的,但我个人认为省政府扶持该企业上市是决策上的错误,当地企业龙华热电就是一家非常好的企业,账面资金有一个亿,可就是不能排在通海高科前上市。想上市也可以,必须从募集资金中提取1个亿来做贡献。

  记者:我看出来了,想不明白的事就不要想了,省得引“祸”烧身,这里面的事实真相岂是咱们能搞得懂呢?

  背景一

  高路华以其下属江门高路华电视机厂、通化市三海电视机厂和江门市高路华产品销售有限公司90%的股权作为出资,持有通海高科48.18%股权,仅比吉林省电子集团公司少2个百分点,屈居第二大股东。为此,通海高科形成对高路华负债1.02亿元。据有关媒体报道,高路华存在虚假出资的可能。新高路华总经理陆强华公开说,高路华背了一屁股债。而且,即使对产品销售势头良好的新高路华,高路华未出任何资金,仅以无形资产出资占到很少股权。另有媒体报道,高路华在信息产业部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排名中就有做假嫌疑。按其上报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远高于其在香港上市的母公司——中华数码信息,但母公司已连续出现两年严重亏损。还有报道,高路华的两家母公司——中华数码信息和东宁高科技的一位高层人士曾对香港债权人放言,高路华即将在国内A股市上市,而其后将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将资金转移到香港,偿还债务。有知情人将挪用资金的信息举报到监管部门,现账户已被查封,监管部门正在进行全面的调查。

  谁在设套?

  记者:通海高科在发行最初的方案是向战略投资人配售75%,你们公司是如何争取到法人股配售资格的呢?

  法人股股东:说来很幸运,因为我们不是战略投资人,怎么轮也轮不到我们。可是因为这个总推荐一个战略投资人,某个领导又推荐一个战略投资人,僧多肉少分配不均,引发战略投资人内讧状告到证券会。证券会处理得很果断,将战略投资人一刀切,改为法人股配售。真是福从天降,我们和基金管理公司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记者: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您现在有没有觉得战略投资者因祸得福,而你们却因福得祸呢?

  法人股股东:让你说对了,原以为捞了个大便宜,谁知陷里头了。

  记者:你为什么要申购通海高科的法人股配售呢?

  法人股股东:我们完全是看招股说明书来的,招股说明书上有券商、会计师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的承诺,还有证监会的审核,谁会想到里头有假。前几年出现欺诈上市现象,可以以市场规则还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作为托辞,而这件事情居然发生在2000年,说得过去吗?真不知道是怎么审核的。

  谁来负责?

  记者:如果通海高科被取消了上市资格,你们的钱会不会打水漂了。

  法人股股东:不可能。

  记者:为什么这么肯定?

  法人股股东:不允许上市总得给个说法吧!我们的钱在这里搁了一年,存在银行都会有利息,更别说拿去做资产委托,至少也能保证有12%的收益吧!不上市的出路就是退股,谁来负这个成本费。再说你说退就退,我们还不退呢?

  记者:如果现在如数将你们投资的钱还上,你是尽快出局呢?还是继续趟混水呢?

  法人股股东:说老实话,直到现在还有人想买我们手中的股票。并且以高出16.18元/股的价格想从我手中买走,我还不卖了!有得是人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记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你们都在押宝通海高科会被最终批准上市。但你有没有想过,就目前公司未上市就麻烦一大堆,假定有上市的那一天,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对他失去信心,而直接反映到股价上便是跌破发行价,还不如趁现在有人要高价卖出还能有点收益。如果等到上不了市了,到那时可真的没人要了。

  法人股股东:上市就有办法获利出局,不上市的话谁都没办法。

  记者:那不是把风险转嫁到二级市场了吗?

  法人股股东:总比几个人承担强吧!二级市场上的人多,大家分担一点就是了。

  记者:有没有想过证监会真的会拿通海高科开刀,以局部利益换取整个市场的有序发展。

  法人股股东:有可能。但是没那么容易,郑百文不是还没死吗?新中基、大龙泉不是上市了吗?说不定通海高科会效仿蓝田股份活得更好。就算拿通海高科开刀,第一刀也不能从通海高科开起,在审核制下证监会首先要承认审核不严的责任,自己给自己动手术的难度系数可想而知,下得了手吗?因此事情才拖了一年,证监会想以时间来换取空间。第二刀才是中介机构,第三刀才轮到通海高科。

  记者:你们真是把证监会逼的进不能,退不可的境地。同意上市吧!怎么以警后来者,不同意上市吧!先得拿自己开刀,把责任理清楚。看来还是目前实行的核准制好,至少证监会不用承担太多的责任,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监管上。

  通海高科的投资人扬言:“如果通海高科上市失败,要求投资人退股的话,那么将以法律的形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让证监会再上一次被告席,毕竟在2000年发行的股票是采取审核制的方式,证监会已经有四起官司了,前两起已经败诉,第三起不了了之,第四起还在进行中,证监会还要不要威严的形象了?”

  背景二

  退股的代价谁支付得起?

  2000年6月,通海高科以当时61.83倍的最高市盈率闪亮登场,发行10000万股股票。募集资金主要投向于TFT-LCD(液晶显示器的上下游产品)项目,这些产品国内只有他一家能生产,国际上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而且产品自1999年9月下线以来,意向订单达48亿元。因此,引来了众多战略投资者、法人身份配售新股的机构,募集资金为16亿元。如果退股的话,就按银行贷款利息5.8%支付投资人的赔偿费,便是9千多万元。这个数字投资人是肯定不会接受的,如果按投资人的要求偿付的话肯定上亿元。这笔巨资由谁来承担。先不说证监会在去年8月左右查封了公司账户前,已有部分资金动用。更不要说赔偿费如何如何,连本金能不能如数退还还是个未知数。

  集体突围

  通海高科的利益与投资人的利益被困绑到了一起,要死一块死,要生一起生,如同一条绳上的蚂蚱。胜利大逃亡的唯一出路便是上市,而达到该目的的唯一办法,便是进行资产整合,更换董事会成员及领导班子,只要把这一上市障碍排除掉(主要矛头指向高路华),才有可能获得上市资格,否则只能坐以待毙。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如果将高路华换掉,引进新股东或者从原有股东中替补上来这个空缺,那么是否意味着高路华贡献的三年利润也应该拿走,而新进来的股东必需具备弥补这一利润空缺的能力,否则通海高科便不具备上市资格。财务上是否也应该重新审核?如是这样通海高科不就等于是在进行二次上市的审核了吗?业内人士指出,通海高科可以打擦边球,依照已上市公司的规则进行资产整合,新上市公司在一年内不能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而通海高科发行已近一年。但这个擦边球能不能打成功,全看证券会如何处理,毕竟只是一家发行成功,而未挂牌上市的企业。但是有一点必须引起重视,那就是谁来承担虚假上市的责任。这样看来唯一的出路也是坎坷不平的。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