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小年:“高质量低姿态”的民营企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01日 14:33 《财经时报》 | ||
研究表明,65.4%的短期贷款流向国有企业,但其2001年创造的产值仅占GDP的37.9%,而民营企业仅获得21%的短期贷款,同期所创造的产值却占GDP的47.5%;法律和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财政刺激更为有效 许小年 “民营企业”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官方的定义。广而言之,它涵盖了所有非国有和非集体所有的农村和城镇经济实体城镇民营企业,主要包括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含港澳台资企业)以及私人股东控股的股份制企业。 我认为,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国将难以取得近年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其实自1998年以来,民营部门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达65%以上,而国有经济的贡献率仅为7%到48%。 质量更胜一筹 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一直是出口和投资,民营经济在这两个领域的表现同样十分显著。尤其是国家给予自营出口权以后,2002年1至11月民营企业出口增幅达64.6%;如果将同期外资企业的出口计算在内,民营部门的出口额已占总出口的62%,而1995年这个比率仅为33%(见表1)。 更引人注目的是,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民营部门每年吸收的就业人数达1500万左右。不过这个数字可能略大于实际情况,原因在于大量的乡镇企业转制重新注册为民营企业,从而在过去三年中集体经济的就业人数每年减少200万到300万左右。但即使剔除这300万人,民营企业每年创造的就业机会仍约有1200万个,这足以吸收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新增劳动力(见表2)。 同国有和集体经济相比,民营经济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更胜一筹。2001年,民营工业企业的净资产回报率约为12.8%,而国有企业仅为6.7%。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部门独立地创造出了这些就业机会,而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从未得到过政府支持,他们所消耗的资源要比国有企业少得多。比如,银行信贷一直向国有企业倾斜,2002年上半年各家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中,65.4%流向了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业2001年的产出仅占中国GDP的37.9%。与之相对,民营企业仅获得21%的短期贷款,而2001年民营企业所创造的产值却占中国GDP的47.5%。 民营企业的分布与影响 从地域分布看,民营企业主要集中于中国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上海等地。这些省市的经济发展位居全国前列与民营经济的高度发达密切相关,并使基础设施运营商尤其是电力、公路、航空、港口等行业获益匪浅。以电力行业为例,2001年上述省市发电量平均增长21.5%,而全国发电量平均增幅仅为10%。 从行业分布看,民营企业在大多数劳动密集型消费品行业已占据主导地位,如服装、纺织、塑料和食品加工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民营企业开始涉足资本密集型行业和上游产业。例如,非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行业中民营企业销售额的比例已从1996年的26.4%大幅提高到了2001年的60%以上。 同时,民营企业在服务业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包括批发、零售、餐饮和房地产等。到2001年年底,民营企业仅在少数几个与能源相关的行业中尚未占据重要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行业的监管制度导致了国有企业的垄断(见表3、表4)。 民营企业的进入对各行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短期看可能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民营企业的竞争,压低了价格,降低了现有国有企业的利润率。比如玻璃行业,5mm浮法玻璃的价格,从2000年中期的最高点——每重量箱90元下跌到了2002年上半年的不足50元,跌幅达40%以上;同期,民营企业浙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场份额从2.8%提高到了4.2%。 但是从长期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却实际创造了一种“双赢”的局面。比如制造业,由于民营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从1996年的39%扩大到2001年的51%,使得同期该行业的平均净利润率从2.6%提高到了5.1%。 必须看到的是,制造业利润率的上升并不是宏观经济增长的结果。其实从1996年到2001年,中国GDP增长速度已从9.6%降至7.3%。因此更为合理的解释是:民营企业的进入加剧了市场竞争,进而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效率。 最近,民营企业开始涉足一些国有企业占优势的传统行业,比如公用事业和金融业尽管目前民营企业的规模还不大,但带来的影响很快就能体现出来(见表5)。 发展动力不减 经历了10年的高速发展,民营经济目前仍然拥有巨大的潜力。中共十六大之后,新一代领导人指出,《宪法》应成为反映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宪法》。这样的提法,似乎向人们暗示了修宪的可能性。而正式确立私有财产所有权的合法性或许已经为期不远了。 此外,《民法》草案目前已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该草案将明文规定国家保护私人财产、国家保护私人投资及其投资收益。这一切都表明,新的法律、法规、政策与监管制度改革,正在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我认为,法律和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财政刺激更为有效。最近的研究结果充分证明,在一些转轨经济国家,由于私人财产所有权不完善,即使民营企业能够从银行得到贷款,他们也不愿意将利润进行再投资。相反,在私人财产所有权较为完备的国家,民营企业将利润再投资的意愿则强烈得多。 因此可以预见,如果中国能对法律、政策及监管体制做出及时的改革,那么,来自民间的投资增长将足以抵消政府投资的削减对GDP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国家是否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2003年GDP增长超过7.5%不是没有可能。 自1999年以来的三年中,来自民营部门的投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有企业,这表明民营部门具有很大的投资潜力(见图1)。 民企期待金融改革 金融改革能够有效促进民营部门的投资。根据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国超过50%的民营企业认为“缺少外部融资渠道阻碍了他们的业务发展”。 长期以来,对大银行来说,向中小型民营企业发放贷款成本高、风险大,因此他们从来不把民营企业当作重要客户。更糟糕的是,政府撤销了一批规模虽小但效率较高的金融机构,比如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或把它们合并成了由政府控制的城市商业银行。因此,民营企业只能高度依赖于内部融资渠道,从而限制了民营部门的投资和成长。例如,民营企业中,固定资产投资的83.9%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而全国平均为74.3%(见图2)。 不过,最近情况正在好转。由于政府已经看到民营企业在创造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而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力图打破民营企业外部融资的瓶颈,包括以浙江为试点建设地方融资体系;允许个人投资者在取得许可证后,建立并经营小型农村或城市金融机构,主要向当地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等。 同时,为解决向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在某些试点县推出浮动利率改革。贷款利率最高可比国家基准利率上浮70%,如经人民银行特别批准,甚至可上浮100%。另外,建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省级和市级政府提供资金成立专门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向民营企业开放资本市场。去年下半年政府表示,只要符合发行企业债券的各项条件,民营企业发行债券不存在法律或监管方面的障碍。 (作者为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经济学家。此文为作者在“两会”前接受《财经时报》专访后撰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