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袭中信证券的另类思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16日 09:44 证券市场周刊 | ||
胡东辉 本周大盘的峰回路转,与主力资金突袭中信证券获得成功有很大的关系。上周大盘还是弱不禁风,本周一中信证券上市,以5.53元开盘,大部分时间都在5元上方苦苦挣扎,原始股每千股获利仅500元,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太低了。而该股第二天还继续下跌至4.85元收盘。大多数人的反应已经木然,既然大盘走势这么弱,那么或许中信证券就该如此定位。 炒作思路很老套 之所以说突袭中信证券是一种市场老套路,是基于如下几点分析: 首先,中信证券是一只大盘股,但它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误解,把它和中国联通、招商银行等超大盘股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其实中信证券4亿股的流通盘与中海发展、浦发银行、山东基建等同属于市场第二阵营,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是市场完全能够承受的板块。而市场的误解使它开盘定位相对较低,从而为它上市后留出了炒作空间,这一点正好被主力资金利用。这种思路过去经常被套用,一般都是在大盘比较低迷时,某一只被市场低估的新股成为大盘反弹的急先锋和风向标,中信证券此次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老”角色。 其次,按照市场的惯例来看,作为一只新股,中信证券的开盘定位确实比较低。中信证券是一家大型的综合类证券公司,首发新股上市,自然引人注目,其股性不可能很死板,应该算是质地不错的股票,但上市之初的市场表现却是这般模样,这显然是很丢面子的,这种反差正好被主力发掘出来作为炒作的题材。其实炒作中信证券有什么叫得响的题材呢?除了是新股,股价低,什么也没有,还是凭借资金实力“硬”炒,炒的就是股价偏低的新股,没有什么新鲜的。可以预言,该股在短期担任大盘的风向标以后,其发展的趋势就是一只庄股。 值得注意的是,突袭中信证券的成功带动的基本上是一些次新股,除了皖通高速,主要是中海发展、山东基建、海龙科技等,但为时很短,而像中国联通、招商银行、中国石化、宝钢股份等超大盘股只有一天的联动,根本带不动。这就说明,中信证券虽然已经成为大盘的风向标,但却成不了领头羊,这样炒作中信证券的意义就仅仅局限于炒新,当然客观上也起到了聚集人气的作用。 引发新股投机潮 中信证券的突然崛起,给市场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呢?有人说是市场见底了,这恐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因为把市场的希望都寄托在某一只股票身上,从来都是靠不住的。实际上最直观的信息就是新股永远有机会。恰恰是这一点,给市场带来了无穷的后患。长期以来,沪市一直有逢新必炒的传统,只是随大盘走势的不同而炒作时机有所变化,市场好的时候是上市即炒,市场不好的时候是押后再炒。新股的开盘走势基本上是四种格局:高开高走、高开低走、低开低走和低开高走。伴随着这四种新股走势格局的是市场由热到冷、再由冷到热的变化过程。因此投资者从中片面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新股永远有机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市场现象,每逢新股上市,总有大量的资金来接盘,换手率奇高,除了超大盘股,新股上市总有赚头,由此形成了一级市场无风险的独特风景线,并因此而培育出一支庞大的申购新股大军。 这种扭曲的市场现象所产生的后遗症是,所有新股都能发行出去,没有发行失败的风险,所谓的资源优化配置并不是靠市场的力量完成的,仍然依赖行政手段的力量;新股上市吸纳大量市场存量资金,新股高开成为市场顽症。现在沪市新股上市动辄股价翻倍的现象是不正常的,像中信证券这样上市涨10%应该是一种比较理性的表现,是正常的,但现在反而被市场视为不正常,因此要炒作。炒作中信证券成功带来的一个后果将是引发新一轮新股投机潮,后面上市的新股又可能要高开了,由此再开始新一轮的恶性循环。从这个角度来看,突袭中信证券成功并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