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
近期股市的迭跌,让投资者看不懂。到21日,短短九个交易日,上证指数竟然一口气连续跌破1500点和1400点两大整数关,下挫近180点。为何管理层频出利好政策,股指却偏偏不领情?十六大召开之际,中国证监会和央行联合发布政策引入QFII,允许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通过一定的渠道投资中国股市。上证指数也顺应舆论对这一重大利好的评价高开20多点
,但利好效应只是昙花一现,而后股指一路下跌至今未找到底部。
对利好政策的麻木,甚至表现出逆向反应,今年已经有过好几次。有投资者做了一番总结,今年以来已有十大利好陆续出台。例如:停止国有股减持、降低佣金、降低印花税、新股配售、快速发展基金业、允许外资购并国有股等。但上述利好都成了机构投资者逢高减磅、止损、减亏的时机,中小投资者依然只能愁眉苦脸地看着个人账户不断“瘦身”。
中国股市似乎患上了“利好综合症”:一方面,投资者继续巴望着是否还有利好政策出来救市,如进一步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允许个人股票质押贷款,或者把T+1交易重新改成有助于交投活跃的T+0;另一方面,利好政策对股市的“抢救”疗效越来越差劲,前几个利好还能当天来个大涨,轮到QFII利好索性“见光死”。这种“利好综合症”明显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利好恐惧症”,另一面则是“利好依赖症”。
仔细推敲可以发现,几乎任何一项利好政策的作用都是中长期的,短期影响只是更多体现在投资心理上。如降低佣金和印花税,可吸引更多的资金入市。但在股市已连跌几个月的赔钱效应下,投资者不会仅仅因为投资成本的减少而盲目入市。同样,QFII机制的引入,也不可能立刻引来外资争相投资。国内股市还存在很多缺陷,而且外资具体操作时也必然是择机而来。利好政策的中长期效果,与投资者所追求的短期效应,难免存在冲突。
从“利好综合症”中摆脱出来,已是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倘若股市的发展继续围绕着期盼利好与恐惧利好而转动,恐怕受到损害的永远还是中小投资者。拿“十六大行情”来说,在十六大召开前被市场各方一再渲染,可结果为早有出逃预谋的机构投资者所利用。中小投资者成为牺牲品,管理层也上演了一幕“弄巧成拙”。实际上,十六大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提出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这些都是资本市场期盼的利好。会议召开当日推出QFII机制,是国内证券市场发展环境趋好的又一表现。若把利好出台简单视作给党的会议营造氛围,这一美好的愿望难免落入机构投资者设置的陷阱中。
一再被政策市所左右,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大特色,也是不成熟市场的特征。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到扭转,投资者的行为很难趋于理性,市场涨跌与经济走势间的背离还可能发生。对于政策的调控作用,中国证监会高层曾多次表达:“不以调控指数作为工作目标。”事实上,完全不用相应的政策来引导股市发展,在国外成熟市场上也难以做到。管理层的政策应用应该更趋成熟,特别是在市场较为困难的时候,自身首先不能被部分机构所利用。否则,管理层爱护市场的初衷可能遭变调,反倒害了处于市场弱势地位的中小投资者。利好刺激终究只是推动股市发展的附加力量,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增加才是股市发展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