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三一叫板凯雷收购徐工 > 正文
 

徐工回应:我们选择凯雷不是偶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 07:56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徐晓兵 徐飞

  随着市场对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关注程度的升温,徐工机械的改制方案成了焦点,继现场采访后,本报记者又对公司进行了电话采访,副总经理王岩松在电话里对改制全过程进行了叙述,认为凯雷收购徐工机械的股权不是外资对产业控制的开始,而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突围的第一步。

  改制的进程

  “我们开始是想走MBO的道路,搞500-600人持股的方案。”王岩松对记者说,由于2002年时国内流行管理者持股,但经过对职工征求意见和内部讨论后,感觉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案,于是放弃了,重新探讨新的思路。新的思路是采取国有控股51%,多家参予的办法,但很快被证明是一相情愿,在国有控股的背景下,民营资本不来,外资也不愿意。

  “到2003年时,就开始转向国内的民营企业寻求合作模式。”王说,国内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德隆控股也来谈过,承诺一次性拿出20亿元,但条件是控股,公司管理层经过研究,认为作为民营企业的德隆,其管理理念、技术水平和企业文化等与徐工机械有差异,因此不是理想的合作对象。

  而与外资的合作,在遇上卡特彼勒这类工程机械行业的跨国公司后,多年创造的民族品牌将会难保。在经过多种尝试后,企业最后将方向选为对国内外同时进行招标,在股权的转让上也突破了50%的上限,“一共来了30多家企业,经过专家、政府、财务顾问的初步筛选,入围7家,除卡特彼勒外,另外的6家是海外基金。”王说,按照“五个有利于”的改制方针确定了投资者。

  对战略产业的理解

  王岩松认为,目前国内的工程机械行业是一个竞争性的行业,行业的现状是国产产品处在低端市场,而高端产品的市场为外资垄断,并且中端产品市场正逐渐被外资蚕食。只有通过体制改革,提高产业水平,增加

竞争力,才能与卡特彼勒、小松之类的跨国企业抗衡,也才能在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迫使高端产品的高额利润受到挤压,为国内用户提供物有所值的同类产品,也只有如此,才能突出重围。

  “否则,我们只会是在低端产品的地带挣辛苦钱,这样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就会在泥潭中挣扎。”王感叹地说,通过与外资的合作,最终实现资本社会化,徐工有意做大、做强,带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进一步发展,这不仅符合徐工走向国际化的战略目标,也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