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10000亿私募合法化之路(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0日 19:12 《资本市场》

  私募基金“灰幕”

  前,在中国国内,私募基金的规模大概在7000亿到8000亿之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理事长的王连洲告诉《资本市场》记者:“私募基金有很多特点,首先是灵活,公募基金有很多投资限制,不允许做跨市场套利。发行的规模和节奏也受到限制,但是私募基金没有这些投资限制,能够适应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需要;其次是收入和业绩挂钩,因为私募基金的来源主要是业绩收益的分配,而不是管理费,都是给客户创造盈利以后,拿到的分成,所以激励机制比较好。”

  与官方的统计不同,一些私募基金行业内的人士相信,目前我国私募基金的规模应该远远不止8000亿,因为私募基金的“地下金融”状态确实存在着难以统计的情况,一些人甚至认为目前市场私募基金的规模应该在一万亿左右。

  数以千亿的用于股权或证券投资的资金在市场中左冲右突,却得不到有效监管,是让人非常头痛的问题。如此庞大的资金怎样引导它,怎样让它在

资本市场发挥作用,是当前金融监管层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灰色生存

  “很多私幕基金经理并不承认自己的私募基金地位。”上海一家私募基金一位姓刘的管理者曾经这样告诉记者。他本人就不承认自己管理的是私募基金,但据了解他的人告诉记者,这位姓刘的经理手头掌控着数千万的资金,投资于股市,而这些资金并不都是属于他个人的。

  之所以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私募基金,基本上就两点原因,一是私募基金过去的口碑并不好。在很多投资者的印象中,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私募基金基本上是“庄家”的代名词。曾几何时,中科创业、海虹控股、银广夏等市场强庄股的表现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经过短暂的“辉煌”之后,漫漫熊市,由于资金链出现问题以及管理、体制、市场等方面的原因,很多老的知名私募基金,也就是“庄家”,陆续陷入困境,继而走向消亡。

  2001年开始的熊市,一些私募基金虽然仍顽强地活着,但是一些证券“工作室”、“投资顾问”以赚取交易佣金和收取顾问费为盈利模式的团队和个人也号称私募基金,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下市场投资者对所谓私募基金开始出现严重的厌恶感。这个阶段,“投资顾问”等同于“黑嘴”。这对立志做好私募基金的人士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目前大量的私募基金还处在地下,既缺乏法律的监管,也缺乏法律的保障。目前我国和私募基金最直接相关的法律——《证券投资基金法》——在立法的过程中最终删除了关于私募基金的有关内容,因此目前私募基金连资质的审批,甚至备案等等都谈不上,大量的中小型私募基金还完全属于地下金融的范畴。

  一位私募基金行业内的人士告诉记者,大部分私募基金都比较低调,只是向定向募集资金的人进行一些必要的宣传和信息披露。目前仅有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私募基金以投资公司的名义注册,很多私募基金根本没有正规的名分,只是靠个别管理者自己的名声和信用来进行运作。

  存在便有其合理性,王连洲告诉记者,尽管缺乏合适的法律监管,但很多私募基金还是有信用的,只有有信用,并且投资手法灵活,私募基金才能够得到投资者的认可,并发展壮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