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丰慧
今年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15.8%,低于第一季度的17.2%和去年全年38.1%的涨幅。今年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56.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465亿元,增长77.5%。根据这两组数据,部分学者更加坚定了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通货紧缩的判断。但是笔者认为,得出通货紧缩的结论还为时
尚早。
第一组数据应该是正常合理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一方面是去年同期基数过高,另一方面说明国家的宏观调控发挥了作用,经济增长已经开始进入一个理性的阶段。第二组数据表面上看确实存在一定问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56.1%,特别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77.5%。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但是,细细分析亏损原因,其实主要还是经济结构上的问题。在造成亏损原因中,上游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导致下游产品企业成本增加,是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电解铝行业亏损面积越来越大,主要原因就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钢铁价格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在高位运行,于是导致了电器行业亏损面增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上两组数据正说明我国宏观调控还没有真正到位,经济结构调整还没有真正到位。
衡量通货紧缩的关键指标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长期在低位运行,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等等。目前最新统计的CPI为1.8%,虽然有点低,但是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下降比较快,由于今年上半年自然灾害较多,所以下半年粮食价格可能再次上涨,从而带动CPI回升。另外,油、煤的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水、电、气的价格也开始上涨,房地产价格仍然居高不下。所以目前担心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理由不够充分。
国家宏观调控后,经济出现合理回落完全是正常的。一两组指标变化,并不能说明通货来临。中国再度面临通缩的判断既与经济运行的现实不符,也会影响国家决策,耽误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