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研究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9日 19:56 《新财富》

  作者: 于欣

  这一轮牛市中,本土分析师牢牢掌握了市场的话语权与定价权,机构投资者的重仓股与分析师重点推荐股票的契合度相当高,股市中屡见不鲜的神话故事都少不了分析师们预言的推动。在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的同时,分析师与本土研究机构的价值也随之提升。不过股价普遍高涨之下,分析师也感受到了基本面研究对股价解释力减弱的烦恼,一些分析师甚至感染了牛市中的浮躁气氛,研究报告的质量下滑。在研究的扎实、深度、独立性、全球视野等方面,本土分析师面临持续的挑战。

  感谢支持本专题调研的所有基金管理公司及其投资总监、基金经理、研究总监和研究员,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部)及其投资、研究代表,QFII,私募基金,各证券公司及其董事长、总裁、副总裁,各证券研究机构及其负责人、分析师在2006年开始的这一轮牛市中,本土分析师牢牢掌握着市场的话语权、定价权,各机构的重仓股基本上都是分析师重点推荐的股票。从2007年第三季度的数据看,74位第四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在2007年度投资策略报告里推荐的股票中(据本刊2007年1月号特刊《定价中国 资本大策略》),机构平均持有的数量为18736.9万股,平均持有的比例为31.16%,不仅高于机构平均持有全部A、B股的数量(6511.4万股)与比例(17.95%),也高于机构持有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数量(20900万股)与比例(26.84%),反映出在今年牛市行情中,“最佳分析师”依然对机构的投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安信证券高善文对资产价格持续上升的预测精准”、“申银万国团队长于通胀分析”、“中银国际程漫江对政策趋势分析独到”??从基金经理们具体而微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他们阅读分析师报告的忠实度。本轮牛市中,众多中小投资者通过投资基金参与市场,本土分析师的影响力也因此通过为其服务的基金经理的选择,在他们之中得到扩散。在大众媒体中,早期的股评、技术分析正逐步淡出,券商研究机构的分析师们获得了绝对的话语权。

  研究机构价值提升

  正如资本市场研究会会长刘鸿儒先生指出的那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的特色,在于第一次在证券研究的买方和卖方之间建立了市场化的评价机制。在这一机制的推动下,中国证券研究行业开始发生由内部服务向外部服务、由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销售服务从无到有等诸多转变。五年来,研究部门的转变,不仅应合了券商由通道型向服务型、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竞争的转型,强大的研究力量也成为券商拓展其他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参评研究机构常常感到,《新财富》的评选不仅提升了研究部门在券商内部的地位,也激活了整个证券研究行业的竞争度与流动性,近年,各大研究机构为了加强团队实力,争相高薪揽才,分析师的流动性与薪酬水平有了持续增长。

  研究定位:一致对外

  2004年,《新财富》开始进行面向证券研究机构负责人的调查。当时的结果显示,研究机构普遍“内向”,58%的机构定位于“服务内部为目标”或“侧重内部服务”。到今天,参评机构中“以服务外部为目标”或“侧重外部服务”者已达90%,仅有10%“内外兼顾,无侧重”(图1)。《新财富》见证了众多研究机构由对内服务向全面对外服务的转变,如联合证券研究所、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由于成功转型,分获第四、第五届“新财富进步最快研究机构”第一名,受到了买方认可。

  随着研究机构定位的转变,分析师的工作重心也随之转变。调查显示,自2004年起,历届都有70%以上的分析师对外服务比重占到工作量的60%以上,2007年的统计中,这一数字增至86%,更有两成分析师90%的工作量都是对外部服务。

  路演是分析师对外服务的重要途径,2007年分析师年均路演次数约为41次(每路演一家基金公司计一次),其中,路演最多的分析师可以达到90次,相当于每月都要到约7家基金公司路演。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策略分析师陈李就曾表示,每年约有半年的时间都是出差在外服务客户。很多研究机构和分析师表示,圈外人认为路演就是拉关系、为自己拉票,但我们双方最清楚,真正让我们得分的是研究能力、服务水平,说拉票是把高质量的互动庸俗化了。

  由内而外,不仅仅意味着研究服务对象的转变,也标志着券商研究机构开始脱离内部经纪部门附庸的角色,确立卖方地位,其研究和服务的方向日趋清晰、价值日趋重要。同时,研究服务也部分地物化为基金分仓,这也成为券商考核研究部门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部门由此从券商内部的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

  研究机构服务的外部客户,最初主要集中于公募基金公司,此后逐步扩大到社保基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QFII、私募基金、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其他券商资产管理部等。《新财富》进行“最佳分析师”评选的五年来,基金规模一路高歌猛进(图2、表1)。买方队伍的壮大,成为卖方分析师地位提升、影响力扩大的催化剂。因应分析师服务对象的变化,“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的投票主体也不断增加。

  研究地位:由成本中心到研究先行

  对公司内部各项业务的支持,是考核研究部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2007年的评选中,我们对各券商的总裁、分管研究的副总裁、研究机构负责人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投行、经纪、资产管理、研究、自营等业务的重要性排序中,将研究业务排在第一、二位的券商副总裁各占50%,而研究机构负责人中,仅不到三成将研究放在第一位,有43%将研究排在第三,居投行和经纪业务之后。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券商还需加大对研究业务的支持力度。

  参与调查的副总裁和研究负责人全部认为,研究近年在公司业务中重要性得以提高,主要原因是证券市场竞争激烈、专业化要求提高,需要研究先行;与之相对应,来自券商内部经纪、投行及资产管理业务的研究需求日益增多。对券商总裁的调查反映出,研究已经成为券商创品牌的一颗重要棋子,研究业务的创新点除了要引领券商其他业务发展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打出品牌和影响力。

  调查中,有八成机构提及,已经将反映市场影响力的《新财富》排名结果作为考核研究部门的重要参考指标和依据。

  对于制约研究地位提升的障碍,调查对象提到最多的还是产出的效益无法合理量化,特别是在致力于研究质素提高过程中,投入巨大,但收益往往是隐性的。

  流动加剧,团队扩张

  在市场行情高涨和母公司支持力度加大的前提下,大部分研究部门加强了分析师队伍的配置。调查显示,超过六成机构目前的分析师人数已处于历史峰值,在此基础之上,各家机构还都有扩召计划,扩召的人数为10-30名不等。扩召后,人数最少的研究机构也达50人,最多的将达到110人以上。各家机构的扩张态势,正是今年以来大量分析师发生同业间流动的最好注脚。

  对历届上榜分析师的去向统计显示,共有145人发生过流动,占总上榜人数的44%,其中,一些老牌券商人员流动最多,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人员流动居首,有35人;国泰君安证券次之,有24人(表2)。从去向上看,除8人去向未定或移民海外之外,其余137人中,50%流向其他券商研究部或本券商其他部门,剔除流向本券商其他部门的分析师,这一比例降至40%;另有36%流向买方,其中,28%流向基金管理公司;流向国外投行和私募基金的各占7%。流动最频繁的上榜分析师是现任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的李晨,他曾任职于申银万国证券、博时基金、光大证券、安信证券等机构。

  流动性加剧,是随牛市启动而出现的新变化。回顾历届情况,2004年分析师行业的流动性还比较低,且流动者80%转投基金公司;2005年以来,分析师流动性逐年递增,直至2006年,发生流动的分析师中,70%左右流向买方,不过,当时国信证券、中信证券等大手笔招揽人才已经开始引起业内关注。也就是说,同业流动超过向买方流动的逆转集中发生在2006年底至2007年。这段时期,上榜分析师卖方间流动人数达到18人。

  综合来看,分析师流动性加剧的原因有三:一是业务发展需要,研究机构在熊市的人才储备显然无法应对牛市爆发性增长的需求,导致分析师的流动也呈爆发性增长;二是一些新设的券商大量平移了成熟机构的研究力量,典型如招商证券、光大证券的研究团队基本上平移到了中投证券、安信证券;三是研究品牌成为二线券商突围的支点,令其加大了对优秀分析师的需求。

  对于这一现象,研究机构负责人的看法可分为两派,一种认为这种现象是过激的,未来流动将继续但程度趋缓,甚至认为今年的现象只是特殊时期的异化现象,不会持续太久。但更多人则认为,前些年过低的流动性,是市场低迷下的非常态,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是市场化的正常表现,也是凸显分析师价值的好事。未来,对优秀分析师资源的争夺可能还更趋激烈,正如优质的投资品一样,优秀分析师也属于紧缺性资源,值得投资。

  不过,七成研究机构负责人承认,短期内集中的人员流动扰乱了研究所的工作计划、人才培养计划,短期内使很多研究领域出现人才空缺,从而直接影响到研究所的业绩、服务乃至品牌。因此,不少机构开始出台预防措施,如在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以研究团队取代单一分析师。在“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中,自2004年以来,获奖的研究团队数量就不断增加(表3)。从而一方面保证了新人的培养,另一方面保证行业不会因为一人的离开而出现研究空缺。

  由于牛市的到来,使得全部研究机构都认为分析师存量严重不足,因此,现有人才的卖方间流动远远不能满足团队扩张的需求,补充新鲜血液势在必行。从来源看,应届毕业生、具有相关从业经历的非金融从业人员、海外归国人员是研究机构比较青睐的。这与我们2003-2005年调查中,研究机构将从业经验作为招聘新人的首要指标有了很大转变。有研究机构就表示,这是牛市来临和人才储备有限条件下的必然选择。目前时值年底,正是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研究机构间的应届毕业生争夺战也已经开始。不过也有机构则仍然坚持要争取所有研究领域都配备国内知名分析师。

  分析师流动影响券商佣金收入

  从目前的研究看,“最佳分析师”的流失已影响到部分券商的基金佣金分仓量。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基金交易佣金虽然在2005-2007年中分别取得两次第一名和一次第二 名的好成绩,但是,其佣金占基金交易佣金总额的比例则趋降。近年研究机构出现人才流失的光大证券、招商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等,佣金占比也呈下降趋势。

  以光大证券研究所为例,自2004年参评“新财富最佳分析师”以来,其成绩一直比较稳定,2005年其在“本土最佳研究团队”和“最具影响力研究团队”排名中分列第7和第5名,2006年在两个奖项分列第8和第5名。事实证明,发生在2007年上半年的“离职事件”对其排名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今年,该所在上述两个奖项中分列第13和第15名,排名出现较大滑落。与此同时,光大证券在基金佣金分仓量上的占比也从2006年的3.66%下降到今年中期的2.69%,其排名则从2006年的第10位下降到第13位(表4)。

  与此同时,近年在营建研究团队方面有显著举措与投入的中信证券、联合证券、国信证券,其今年中报显示的交易佣金占比则有所提高。综合来看,基金分仓量占比提高的机构,大部分在今年实现了2006上榜最佳分析师的净流入(表5)。这表明,虽然随着分析师身价的水涨船高,研究部门的成本相应增加—调查显示,今年分析师薪酬水平涨幅平均为44%,涨幅最高者可达250%—但相比这一投入为券商带来的收益而言,则属超值。

  研究模式:股评—数理模型—公司调研

  中国证券研究起源于股评家,以至于现在仍有散户投资者将证券分析师与股评家混为一谈。事实上,在研究方法上,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最初的股评家多采用技术分析法,而分析师则使用西方主流的基本面分析法。从2000年开始,在分析师的应用推广下,基本面分析法逐步影响到机构投资者,带动了2002年“价值投资”理念的兴起和2003年“五朵金花”的辉煌。

  分析师对所跟踪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分析,主要包括数理模型分析、实地调研两种方式。调查显示,2003年,分析师更偏重数理模型的建立,对上市公司的调研不足,其调研对象最初只是上市公司董秘、财务经理、高管,后来逐步扩展至生产、销售和规划等部门相关人员。目前,实地调研不仅成为行业分析师做公司基本面分析的重要一环,宏观分析师也对田野调查重视有加。典型如中信证券,其宏观经济分析师不满足于“坐在办公室分析数据”, 于2007年年中起,先后对浙江、湖北等省进行了实地调研。

  在调研对象上,也已远远不止企业内部人员,国金证券研究所分析师谢刚表示,被调研公司的上下游客户、所属行业协会专家、营销一线人员等都可能成为调研的对象。调研对象的扩展和对上市公司调研重视程度的提高,使得分析师每年平均调研次数和平均每次调研天数都呈增加趋势(表6)。并且,分析师与上市公司是否有良好的关系也被买方所看重。

  在本轮牛市中,由于一些股价水平远超预期,现有的分析工具已经不太适用,行为金融学等新的方法也被引入券商的研究中,进一步凸显了与时俱进的特色。

  销售服务:从无到有,与国际接轨尚需时日

  2005年,《新财富》首次推出“最佳销售服务团队”及“最佳销售服务经理”排名,以推动本土券商销售交易的发展。最初,大多数券商的销售交易隶属于研究部,负责对分析师的报告进行推广、销售,形式上主要是通过券商各地营业部形成研究产品的销售、咨询服务网络。中金公司是首家按照国际惯例单独设置销售交易部的机构。2005年开始,各券商才陆续将销售交易部单列出来,整合包括研究在内的各项业务资源,服务机构客户。

  这两个奖项首届评选时,进入前十名的“最佳销售服务经理”一半来自中金公司、中银国际、中信资本等有外资背景的券商。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壮大,目前,多数本土大券商,如中信证券、申银万国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国信证券等已经对销售经理进行了专业化分工,每人负责一个区域内数家机构客户的服务。在服务模式上也更加专业和多样化,除了日常沟通、组织路演外,一些销售经理会在总结研究员报告心得的基础上,经常通过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将自己的策略点评或时事要闻点评发给客户。

  目前,多数本土机构对销售经理的定位是及时向客户发布分析师的最新报告和观点、联系路演,从而把分析师“推销”出去,形成“强销售、强研究员”的关系。这方面的成功代表是中信证券。该机构在“第四届最佳分析师”评选中取得“本土最佳研究团队”和“最佳销售服务团队”两项第一,很多基金经理在点评中提及,这与其此前组织大规模的联合调研活动有一定关系。

  中金公司、中银国际这类有外资背景的券商,则完全采用国外投行销售交易部的设置原则。如中金公司的销售服务团队在《新财富》推出的首届和第五届评选中均名列第一,但是相对应的反映分析师排名情况的“本土最佳研究团队”排名则相对弱势,两次均位列第五。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中金公司的模式是研究在后台、销售在前台,分析师原则上不需要直接与客户沟通,报告观点由销售经理统一对机构客户进行推介,加之销售经理又都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和综合分析能力,机构客户很可能在认可某个分析师之前,最先认可的是销售经理,因此出现了“强销售、弱研究员”现象。但是,如果销售队伍较弱,同样水平的分析师可能很难受到机构投资者认可并脱颖而出,从而导致“弱销售、弱研究员”。

  分析师估值大幅提升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的初衷,是通过寻找中国最优秀的证券分析师,推动投资向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五年来,《新财富》共从全国2000位候选分析师(含各年度重复报名者)中评出了332位(已剔除重复获奖者)“最佳分析师”。通过相互挑战与借鉴,分析师们不仅提升了中国研究的水平,同时,众多上榜“最佳分析师”的职业轨迹也被改变:有的成长为研究部门的领袖,有的转投私募基金、QFII或上市公司,更多的是在“转会”中身价大幅提升,从而提升了整个分析师行业的估值水平。

  年薪平均增幅44%,分析师估值提升

  2004年,国信证券成为给分析师定价的首家机构。参照“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榜单,他们以年薪30-50万元公开招募首席分析师,并在2004年底吸引到10余人加盟,如当年获得行业第一名的原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肖利娟、郑东等。2006年,中信证券也大张旗鼓招募到包括原海通证券赵雪芹、原兴业证券潘建平、原联合证券马晓立等众多优秀分析师。据业内人士称,目前分析师的年薪已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调查显示,大部分研究机构分析师年薪最低级别在10-20万元不等;最高级别在100-150万元不等,处于券商同类员工的较高水平。行业研究主管级年薪平均在50-100万元不等,同样在券商主管级员工中处于较高水平。此外,今年也有机构陆续抛出“股权激励”、“年底额外分红”等奖励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很多机构还不惜重金为分析师提供各种培训。

  2005-2007年的调查也显示,分析师薪酬水平在逐年提高。2007年,首度出现了百万年薪分析师,并且50-100元万年薪的分析师也增加了两倍,20-50万元年薪者增加了1.75倍,且其中有一半人都处于40-50万元年薪区间。相应地,10-20万元年薪者减少了一半多,年薪10万元以下者已属凤毛麟角,多是资历较浅的新毕业生(图3)。这也与历年调查中,满意分析师职业的人数一直超过90%相呼应。从具体满意的原因看,“理想的收入水平”首次超过“兴趣所在”和“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成为分析师提及最多的原因。

  七成分析师感受到了2007年薪酬水平较往年有显著提升,本年度年薪较上一年度平均增幅为44%,增幅最高者达到2.5倍。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行情向好,券商盈利增加,研究部门工资也水涨船高,同时与同业竞争和研究地位提高也有很大关系。

  人脉关系、公司实力更能成就最佳?

  在对全体分析师进行的调查中,55%的人认为,广泛的人脉关系、公司实力较之个人专业水平更能成就“最佳分析师”。另有6%的人认为,专业水平和人脉关系同等重要。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分析师的真实心态,并且在“分析师希望自我充实哪些能力”的问题上得到印证。“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是排在第二位的分析师认为需要继续学习和改进的,仅次于“全球视野”。对比2003年的调查结果,原先被排在前三位的“行业经验”、“对行业市场的分析能力”和 “财务分析师能力”,今天已经排名比较靠后,而当时鲜有人提及的“全球视野”及“与客户交流和沟通能力”,则是目前分析师最看重的(图4)。

  牛市中分析师成就感和压力并存

  2007年是中国资本市场牛气冲天的一年,牛市中的分析师如何看待自己的作用?被调查者基本分两派,一派认为牛市中分析师作用更重要,因为分析师是公司价值的发现者,也是坚持基本面研究的重要力量;另一派则认为“牛市无研究”,分析师价值得不到体现,特别是在牛市中后期,市场根本不需要分析师。延续2006年我们对某券商研究机构行业分析师推荐公司股价走势情况的统计,今年的数据显示,28名分析师推荐的288只股票在报告撰写日前后5天(共10天)的平均涨幅为11%(2006年为5.88%),有九成(2006年为七成)股票推荐后上涨,这其中有47%(2006年为50%)的股票涨幅达到10%以上,最高涨幅达41%(2006年最高涨幅未超过20%)。对比显示,今年处于牛市中的分析师推荐股票的成就感更强。分析师作为证券市场上代表有效定价的重要理性力量,在牛市中其报告对证券价格及投资者的行为仍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在调查中,一些投票的机构代表提出,由于牛市中价格与价值背离比较严重,因此有些分析师报告在研究方法论、推理过程、业务分析、估值方面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下降,甚至有一部分报告受到了市场浮躁情绪的影响。可以说,本轮牛市给分析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操守带来严峻挑战,有分析师指出,追求短期绩效的浮躁心理已经成为目前阻碍分析师群体发展的突出问题,市场的不理性也一定程度上带给分析师压力感。

  提及职业的压力,分析师提及最多的就是客户的评价,其次是预测是否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其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牛市中,股票价格与价值脱离较大,分析师预测不足也在所难免。高盛的梁红就提出,分析师要敢于承认预测错误,并能够在出错的时候把预测的前提假设、逻辑框架进行重新梳理,“有面子”地认错。在本届“新财富年度论坛”上,本届“最佳分析师”宏观经济第一名、安信证券的高善文就公开承认对于今年的债市小牛预测不准。

  还有分析师提出,客户需求不断增长和个人精力有限、时间紧迫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此外,保持独立性也是造成分析师职业压力的重要来源。

  独立性困局考验分析师

  对于分析师尤其是“最佳分析师”而言,报告越是一言九鼎,其保持独立性的压力越大。来自券商内部、服务对象、所跟踪上市公司以及自身欲念等因素,时时刻刻考验着分析师的职业操守,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某些股票的客观判断。

  卖方分析师与其所属券商有着天然的利益关系,在新股发行承销、上市定价、券商自营、经纪业务等诸多环节,都有研究部门的支持,未来,研究向其他业务的渗透还将日益加深,这在我们对券商总裁和分管研究副总裁的调查中得到了印证。同时,研究部门的薪酬考核指标也主要依据其对其他业务部门的贡献度和这些部门的满意度来衡量。对分析师的调查中,有64%的人表示参与过公司的投行业务,他们感觉在参与过程中基本可以保持独立,但常常也受到压力。

  另一方面,分析师服务的买方是基金等各类机构,因此,买方重仓持有的股票很可能与分析师的推荐息息相关,研究机构和分析师可能因为担心失去机构投资者的支持,而不发表影响机构投资者证券组合的负面报告。调查显示,当观点与其外部客户发生利益冲突时,近六成分析师表示“不撰写相关研究报告”或“与有关方面进一步协调”。我们对2007年以来42家证券研究机构的657位分析师所做的投资评级统计显示,其中82.6%的投资评级为“增持”、“买入”或“推荐”;“持有”或“同步大市”评级占16%;“减持”、“卖出”或“回避”评级仅占1.4%。诚然,由于信息不对称、牛市环境等客观因素,唱多者众也属正常,但是,如此压倒性单边唱多的确可能隐藏着道德风险。海通证券研究所的郑卒认为,“分析师的投资评级中隐含着直接的利益关系,为了维护与机构客户、上市公司的关系,分析师纵然认识到某只股票严重高估,也不给或尽量少给‘减持’和‘卖出’建议,这已经是国内外证券研究界心照不宣的惯例”,“对于一个具有良好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的分析师而言,压力不仅来自体力和脑力的辛苦,同时来自如何在利益漩涡中选择各种平衡”。

  此外,分析师与其所研究的上市公司也是关系微妙。在上市公司重视市值管理的今天,股价至上的管理层往往希望分析师提供对本公司股票的乐观报告。否则,他们可能在未来拒绝和提供负面报告的分析师沟通,或拒绝将自己的投行业务交给其所在券商。

  同时,也有少数受到利益诱惑的分析师,在潜规则下变相介入股市交易。如2006年,刚从浙江大学毕业的研究员宋华峰参与交易广济药业(000952)的股票,在20多天内连发4份报告,对公司业绩进行极为乐观的预测,并从中获利12万元。

  在国外投行中,独立性问题也一直是悬而未决。统计显示,海外投行的研究报告也普遍存在乐观偏向,仅不到2%的分析师建议为“卖出”,并且不同分析师之间的建议日趋雷同。上世纪末,美国证监会在网络股泡沫破灭后,对分析师进行了一系列调查,以确定他们是否通过发布过度乐观的研究报告误导投资人,司法部也对分析师进行评级和推荐的股票中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查。最终,以美国证监会重罚10家知名投行14亿美元而告一段落。

  对于如何保持独立性问题,分析师们认为基本上很难,但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尽量保持独立。此外,也有分析师提出应该从外部加强监管,如设置“防火墙”,规定分析师的报酬不得直接或间接取决于券商其它业务的收入,其他业务部门不得对分析师进行考评等。

  全球视野与全球影响

  当前,随着中国资本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证券研究行业也须向国际水平靠拢。在国外,知名分析师的报告发表后可以显著影响股价,甚至影响公司的发展策略。长远看,这仍是中国分析师的努力目标。至于目前,随着中国股市与海外市场联动性增多以及QDII的大举出海,从研究方法到研究范围上,卖方研究机构和分析师也面临着具体的挑战。

  首先,分析师在研究方法上要具有全球视野,宏观经济、策略研究以及一些纳入全球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行业,如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子、机械等,都需要分析师及时跟踪全球经济动态和市场运行规律,放在全球市场框架下进行研究。

  此外,在研究范围上也要进一步拓宽至H股乃至全球市场。目前,国内已经覆盖H股研究比较领先的多是具有外资背景的券商研究机构,如中金公司、中银国际证券等,其分析师大部分具有香港证券分析师的执业资格,并且一直是兼顾两个市场的研究或是分别有港股分析师和A股分析师。今年中金公司成绩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受益于QDII放开、A-H股联动和海外股回归A股。此外,高盛高华、瑞银证券等国外投行成立的合资券商也正在大举布局国内市场,其全球市场研究能力也是最大的优势。高华证券继去年在“最具影响力研究机构”排名中崭露头角后,今年又在“本土最佳研究团队”、“最佳销售服务团队”中分列第17和13位。

  不过这方面,本土券商研究机构也相继开始布局。九成研究机构负责人表示,已经有研究覆盖H股的计划,开始实施的占80%以上。具体操作上,多数机构是由研究A股的分析师兼顾其研究领域的H股,也有机构表示将单独组织团队专门研究H股。在招聘新人时,海外归国人员也成为各机构的重要选择,排在应届毕业生和有相关从业经验的非金融从业人员之后。

  75%的分析师表示,公司已向其提出覆盖H股的要求,其中一半则已覆盖H股公司。但九成分析师还没有香港证券分析师的执业资格。

  当前,A股市值已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纽约证券交易所。随着中国股市的不断壮大,中国本土分析师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强化,而全球视野的拓展,无疑是其增强对全球资金影响力的基石。2007年2月27日,深沪股市放量暴跌,双双创下1997年以来单日最大跌幅,随后,亚欧美主要股市相继重挫,令众多中外机构惊叹中国股市的“蝴蝶效应”。尽管嗣后的主流观点分析,深沪股市下跌并非此次国际股市下挫的主要原因,但是,该事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随着更多的中国企业海外上市、更多的QFII进入中国和更多的QDII投资海外,中国股市与海外市场的联动必将日益增多。相信随着中国研究的崛起,中国本土分析师的定价权、影响力将不仅影响中国,还将进一步影响全世界的资金流动。至于目前,与国际知名投行相比,中国证券分析师的影响力乃至研究机构的整体水平仍有上行的空间。

  本文数据来源出自于《新财富》、巨潮资讯网。

    主题链接:

 56人夺冠最佳分析师 影响资金超过30000亿 19日
 第五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榜单及简历 19日
 牛市挑战中国分析师 19日
 什么才是好的研究 19日
 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五年历程 19日
 许小年:市场需要不同声音 19日
 梁红:中国变化的观察者 19日
 邵健:基本面扎实更受欢迎 19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