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信贷结构优化 11月金融数据回暖
来源:北京商报
2020年11月金融统计数据出炉。12月9日,据央行披露,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相较上年同期多增1406亿元。整体来看,11月广义货币增长和新增社融略超预期,新增信贷基本与预期相符,体现了货币政策逐渐回归常态,信贷逐渐趋向紧平衡,但结构优化仍然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分析人士预测,临近年末,市场资金需求较为旺盛,预计央行将继续通过加大逆回购和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力度,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跨年资金需求。
居民消费贷复苏
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3万亿元,同比多增456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53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48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049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781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73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887亿元,票据融资增加804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1042亿元。
环比来看,11月人民币新增贷款需求出现明显回升。从结构上看,无论是居民贷款还是企业贷款均较上月出现明显增多,其中,居民贷款比上月多增3203亿元,尤其是居民短期贷款出现大幅增长,多增2214亿元;此外,企业贷款也较上月多增5477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多增1774亿元。
“11月信贷规模反弹,略超预期,一方面有10月信贷数据回落的对比,另一方面源自于实体经济复苏逐渐带动融资需求继续增长。”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副主任陶金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居民部门消费继续企稳,拉动居民短期信贷增高,住房需求维持高位,中长期贷款继续增长。企业部门短期贷款有所收缩,但中长期贷款继续增长,其中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预计将较前期提升,但仍然存在企业囤积现金和投资金融资产的情况。
另据同比数据,无论是居民贷款还是企业贷款,均较去年同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中本月新增中长期贷款1.0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041亿元;新增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4024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385亿元。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看来,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虽比去年同期仅多增400亿元,但信贷结构有所优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强。
不过,相较上月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382亿元,11月该数据由增转为减少1042亿元。陶金称,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减少,与前期信用债市场波动引发的信用分层和监管层金融稳定政策有关。温彬同样认为,比去年同期多减1316亿元,说明影子银行治理发挥积极成效,资金空转明显改善,更多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领域。
新增社融略超市场预期
在信贷规模持续扩张下,社融维持平稳增长。初步统计,2020年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1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06亿元。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3万亿元,同比多增1676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447亿元,同比多减198亿元;委托贷款减少31亿元,同比少减928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387亿元,同比多减71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626亿元,同比多减1196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862亿元,同比少2468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4000亿元,同比多2284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771亿元,同比多247亿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称,社融整体表现好于预期,主要受人民币贷款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强劲,抵消了信用债发行下滑的影响。11月信用债发行下滑主要是11月国内信用违约事件对信用债一二级市场构成影响,但从近期市场表现看,投资者情绪逐步恢复,信用债需求整体也在逐步回暖。另外,11月票据融资环比、同比增加明显,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部分企业取消或暂停信用债发行,转而通过票据融资。“整体看,社融高增有可能于近期见顶,并在明年一季度有所回调。”陶金说道。
此外,在货币供应方面,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2.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1.86万亿元,同比增长10%,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9个和6.5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8.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当月净投放现金557亿元。
陶金指出,M2和M1同时保持较快增速,反映了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体系创造货币的速度不减,超储率下行、货币乘数增加的情况下,信贷也在平稳增长,贷转存过程顺利,货币供给便开始增加。M1和M2剪刀差进一步缩小,意味着实体经济即时需求增加,资金距离真实购买行为变得更近,同时也意味着购买资产的资金增加,资产价格进一步抬升。
另外在人民币存款方面,11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1万亿元,同比多增7933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6334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8483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185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8516亿元。
周茂华认为,存款一般存在季节性波动,从11月存款结构变化看,居民存款和非金融机构存款同时增加,但居民存款明显,这一定程度上与11月资本市场结构性行情有关;同时,财政存款下降,反映偏积极财政政策有所发力。
如何满足跨年资金需求
温彬指出,近期信用债违约事件对市场形成了一定冲击,流动性分层导致信用资质较弱的民营企业、中小金融机构压力有所增加。而临近年末,市场资金需求较为旺盛,预计央行将继续通过加大逆回购和MLF操作力度,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跨年资金需求。
不过,陶金进一步指出,货币政策在疫情期间留有相当大的余力,这些余力不是为了用在此时经济复苏相对较好的时候。由此预测,总量调整空间已经很小,除非经济复苏进程受到了新的外生冲击。即使是在资本市场出现了流动性明显紧缩,央行大概率也不会通过降息的方式来应对,这意味着MLF等政策利率的调降空间也极其有限。
“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次提出‘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未来,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和窗口指导、维持金融稳定,都将是明年上半年的主旋律。”陶金称,在未来,很可能会看到信贷和货币供应量的增速逐步下降,回归到2019年的水平,即人民币贷款增速为12%左右,M2增速为9%左右。
展望后续货币政策,周茂华则称,接下来,从金融数据看,国内货币信贷环境保持适度宽松,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完善,货币政策继续对实体经济构成有力支持,但从其他物价等指标看,国内整体上需求复苏仍滞后于供给,而生产供给端也面临复苏不平衡,以及海外需求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整体看,国内托底内需政策尚不具备退出条件,货币政策也不具备转向收紧条件,但货币政策需要避免过度宽松风险,因此,接下来仍是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精准滴灌,提升政策效率。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刘四红
责任编辑:张文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