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型官员周小川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 记者 孙璐璐
“学者型官员”也是外界对周小川的标签式评价之一。一位在央行系统工作多年的官员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这五个字既概括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又说明他是一个务实的政府官员。这两种特质能统一在一起,与其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简称“体改委”)的工作经历密不可分。由于身处体改委这样的高平台,他研究的都是国家亟须解决的各种经济领域改革问题。这种研究本身就是对策性的,有很高的务实性,需建立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
周小川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兴趣,最初主要得益于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其父周建南曾任一机部副部长兼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副总局长,参与制定了一系列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的方针和政策,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奠定了基础。周建南之后从事调查研究和参谋顾问工作,是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顾问。
周小川早年的求学经历几经波折,高中毕业后正值“文革”开始,在当时的时代大潮下,周小川只能与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上山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接受锻炼,在冬天极寒的东北农村一待就是4年。
4年建设兵团的锻炼经历让周小川在工程设计方面有所接触,这也对他在后来的求学之路有所益处。他曾说过,“这4年中,除了劳动,也有一些其他的接触,比如,对电话系统、载波广播系统进行一些工程设计,对机床做一些技术革新”。1972年,作为第二届工农兵学员,周小川被送到北京化工学院读书,学习仪表自动化专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自动化技术研究系统研究室工作。两年后中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周小川考上了机械科学研究院计算机应用与系统工程专业的研究生。
在机械科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期间,也是周小川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分水岭。此前,他对经济问题只是停留在感兴趣的层面,但这期间开始逐步走向对经济问题的学术研究,初期是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经济领域的最优化、预测等技术层面的问题。
1985年,周小川于清华大学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毕业论文是《国民经济模型与经济大系统的分解途径》。毕业后,周小川进入体改委下属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工作。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体改委汇集了一批有抱负、有能力的青年。大家都在为谋划中国经济发展路径挥洒着青春,从这里走出的学者后来都成为中国经济金融领域响当当的人物。这里面既有像周小川、楼继伟、李剑阁、郭树清这样的技术型官员,也有如张维迎、曹远征等著名经济学家。
1991年,周小川从体改委调至中国银行任副行长,开启他的金融生涯。
不论是早期的研究成果,抑或中后期的学术思考,周小川的总体观点是相信市场的,他也一贯主张推动市场化改革。作为坚定改革派的代表,周小川后来无论是担任证监会主席,还是掌舵央行十五载,都始终不遗余力地推行金融领域的各项改革。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