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止务工收入过快上涨和减少农产品出口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6日 20:10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史晨生报道3月22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8年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谈到如何应对当前物价过快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时语出惊人,并引起争议。其一是:要调整理顺务工和务农收入的比价关系,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防止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降低劳动力成本所推动的通胀压力。其二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的进口,严格控制农产品出口,建立健全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农产品的供给。争议的焦点是:上述措施有可能导致农民收入下降,不利于扩大内需和解决三农问题。那么,防止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能抑制通胀压力吗? 务工收入不宜过快增长 Jade&Hi(佳得海)金融机构王茂总裁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凡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对于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大体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需求拉动型;另一类是成本推动型,其中工人的工资是构成产品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同时很多时候需求因素和成本因素共同作用也会产生混合性通货膨胀。在工资推动的成本型通货膨胀中,工资上涨,引起成本上升,成本上升造成物价上涨,而物价的上涨又会要求工资的增加,如此周而反复推动物价持续上涨,这就是所谓的“工资——物价螺旋”。如果近期我国CPI高企是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而致,那么,防止务工收入的过快增长,则可以从需求和供给成本两方面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缓解成本压力 西南财大金融学教授李伟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劳动者收入是劳动力价格。各行各业比价协调,意味着劳动力配置优化,务工和务农也不例外;通胀是货币现象,无论需求拉动还是成本推动,都根植于货币增速超过商品增速。有无通胀都需要比价协调,而比价协调与否都可能存在通胀。 所以,应理顺务工和务农收入的比价,这毫无疑问。但政府政策层面,以“防止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来缓解成本推动通胀,作为遏制通胀的手段只能是暂时的。 李教授说,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就在于,给定经济环境,包括物价、工资、利率在内的全部价格由市场充分调节,可得到最富效率的资源配置结果。就实践而言,市场经济先行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反复证明,除了改善经济环境而间接作用于价格走势,不到迫不得已,政府不轻易插手价格运行,即使解燃眉之急也动作审慎、幅度有限。 北京社科院金融所阿批博士告诉记者说,成本推动的通胀,有工资推动型、利润推动型和两者合力推动型,就中国实际情况而言,政府即使要强力降压,也应开出防止利润过快增长的药方,对务工人员的收入“设防”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精神相悖,目前,我国包括务工收入在内的劳动力成本,不是高,而是太低廉。“防止务工收入的过快上涨”只能是暂时行为。 对农民直补更实际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每个国家必然出现生产率高的现代工业部门和生产率低的传统农业部门,不同的生产率自然会获得不同的报酬。假如整个社会的平均报酬与低生产率的部门相符,则无法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就会阻碍现代化的进程;如果整个社会的报酬向生产率先进的部门看齐,则会造成社会平均收入的增长水平高于社会平均生产率的增长水平,由此造成通货膨胀。 清华大学教授王昊告诉记者说,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理想方式是劳动力人口全部转移到现代化的生产部门,但显然这不切实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是重中之重,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必然要求部分人口进行粮食生产,但是因此产生的问题是农民收入的低下。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法从国际上看,美国、欧盟的做法是由国家对农民进行直接补助,这种方法一方面使农民收入的增长,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另一方面保证国内农产品市场的价格稳定,国民通过政府税收分摊了发展农业的成本;另一种以日、韩为代表,由于两国粮食生产有限,政府制定高关费壁垒政策,限制农产品进口,维持国内农产品的高价运行,成本由消费者直接承担,这也是很多人到日韩两国感觉农副产品价高的原因。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用欧美政府补贴的方法似更加实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莫女士也向记者表示,防止务工收入过快上涨和减少农产品出口不失为控制通货膨胀的手段,但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则要看近期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中国物价的上涨虽然从短期来看有恶劣天气造成的农副产品供给不足,长期有城乡差别待遇造成的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但是更重要的深层次原因是,国际上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以及外汇储备增加和央行汇率制度操作困境引起的人民币升值、利率上升带来的流动性泛滥。所以防止务工收入过快上涨,虽然不啻为一种手段,但是终归治标不治本。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