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大学生持卡族的“双刃剑”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4日 14:24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雷海超报道2005年,各大银行开始在大学生群体中发行信用卡。据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等单位发布的《2006中国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校园里,已使用银行信用卡的大学生比例高达25.6%。

  学生持有信用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有的学生因为持有信用卡而养成了良好的理财习惯,而有的学生却因此成为“负翁”,更有甚者用一张卡的钱来还另一张卡的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沦为“卡奴”

  一般公众办理信用卡,除了要提供身份证外,还须提供盖有单位公章的收入证明。银行还会考察申请人家庭状况、事业发展情况等,以确定信用卡授信额度。但办理大学生信用卡没有这么繁琐,仅需提供身份证和学生证的复印件,无须任何抵押,到相应的银行领取、填写申请表,信用卡很快就寄到学生手中。

  一位还在读研究生的陆先生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一旦手中的信用卡透支额度较大,这时还款的压力就非常大,由于一些学生心理作用,这些事情还不好和家里说,只能自己想办法通过向朋友借钱或者打工偿还。”

  在陆先生身边就有过这样的事情。一个同学因为信用卡透支向同学借钱,而一般大学生都属于“无产阶级”,父母按月打钱,根本没有多少余钱。结果他只好自己出去打工还钱,耽误了一两个月的课。

  业内专家指出,一方面,合理使用信用卡能够培养消费者的信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理财技能;另一方面,对于收入水平有限,特别是生活来源主要依靠父母的大学生来说,盲目跟风办卡、高额透支消费等,不仅会使自己成为“负翁”,还会给家庭经济造成更大负担,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恶性循环最后沦为“卡奴”。

  养成科学理财习惯

  攀比、爱面子、缺乏理财能力和自制力,往往为了一些物质上的追求,是让本该安心读书的大学生成为“负翁”的原因。对于此种现象,教育界有关人士认为,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和理财知识的引导教育。同时,银行也不应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在办卡时应通知学生家长,以避免因学生大肆提前消费而由毫不知情的家长为他们埋单。

  在北京一家大学读书的张小姐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她平时经常用信用卡消费,但是每次透支都在计算着还款的压力有多大,这样的压力是不是她现在能够承担的,如果不能够承担她就放弃计划。

  张小姐认为通过信用卡的账单可以知道都买了哪些东西,而且这些东西都是什么时候买的,这样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资金进行管理,不至于迷迷糊糊的,钱花出去了,最后自己不知道都花在那里了。

  有不少大学生都说,自己每个月都面临“钱不够花”的情况,通过与之交谈记者发现,其实并非“钱不够花”、而是“不会花钱”,不懂得将自己的钱合理分配。

  大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消费,也没有理财的概念。另外,加上大学生多缺乏主见,看到心动的物品,就有买的冲动,等到结账时,才发现这个月的钱已经所剩不多。有专家指出,应加强超前消费的风险意识教育,开展消费道德及理财教育,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环境,帮助大学生合理、适度消费。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