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图文]“粽子有标准”当然是进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5日 07:09 中国质量新闻网

  

[图文]“粽子有标准”当然是进步

  都是包子?赵维明画

  关于“国标馒头”的讨论还未平息,油炸食品、粽子等国家标准也要相继出台了。对于“国标”并不十分了解的一些市民反应跟上次出台“国标馒头”如出一辙,引来一片热议。赞成者为之叫好,指责者斥之为“脱离生活实际”、“伪科学”、“无稽之谈”,等等。如果就这个问题表态,我明确地要投一张赞成票,因为有标准总比没有强,标准化也是一种进步。

  馒头,作为北方人的日常主食,有上千年历史,一般都产生于老百姓的灶台。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在“低标准、瓜菜代”的年代中,能够填饱肚子已是万幸,有馒头吃就是过节,谁还有心思去考虑用什么面粉、添加什么辅料,谁还计较外观、口感、滋味和气味等“感官质量要求”,又有谁知道馒头也要检测重金属含量、微生物含量等卫生指标呢?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一家一户蒸馒头逐渐被个体作坊的馒头商贩所取代,但质量明显参差不齐,出现了面粉以次充好、滥用添加剂、熏硫磺增白等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也有的馒头缺斤短两,消费者明显吃亏。在这样的情况下,制定指导性的馒头标准,不是很有意义吗?这无疑是生活好了以后的一种讲究,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问题在于,明明是一件对大家都有利的好事,却为什么有那么多冷嘲热讽,甚至有人大唱反调呢?我们的传统文化心理也许是原因所在。传统农业大国的子民们,习惯的是粗放式经营和管理,凡事差不多就行,不大愿意进行精确的计算和考量。表现在饮食文化上,我们津津乐道的中华美食,那厚厚的一本本食谱里,菜名甚是精美,可一到添加调料,常常见到“精盐少许”、“加适量高汤”之类的说明。这少许、适量是多少?模模糊糊,只能靠厨师来掌握,有相当大的随意性。于是,同一个饭馆里的同一道菜,不同的师傅炒出来是两个风格。多随意而少约束,可能有利有弊,可以生活得舒心、自在一些,但弊端也显而易见,那就是缺乏精细而难以攻克尖端,难以超越自己更上一层楼。

  举相反的例证,可以去考察一下西式餐馆包括麦当劳、肯德基之类的快餐,那里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标准化。店面、服饰、菜品、服务规范的统一就不用说了,食物的制作严格按规定来,如一只鸡要切割九块,鸡块在蛋白液里浸七下,在裹粉里翻动十次,再按压七次,方可放入炸锅。就是这些近乎刻板的规定,保证了在世界各地的连锁店都能达到相同的质量。这就是精确管理带来的好处。倘若他们不那么“较真”,就不可能走向世界占领那么多的市场了。

  馒头标准的公布,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馒头本身,对整个食品加工行业都有导向意义。如标准中关于馒头的检测方式、检测依据、包装方法等具体规定,甚至细微到斑点、气味、水分含量,这就为其他食品起到了示范作用。入口食品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关系人们的身体健康,一点也马虎不得。尤其在作坊式生产方式占据市场供应渠道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有标准比没标准好,有检查比没检查好。随着这些标准的贯彻和检查的深入,大众食品卫生存在的问题才会逐步得到解决,老百姓才有可能吃到越来越多的放心食品。这样“标准化”的结果,我想,受益的最终还是老百姓。《中国质量报》

□ 刘绍楹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