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房地产业面临资金考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5日 00:55 金融时报

  记者 徐绍峰

  在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资金还能像从前那样不假思索、畅快淋漓地继续涌向房地产业这个赚钱空间日益收窄、风险越来越大的行业吗?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没有一个便捷、通畅的资金获取渠道的支撑,那些目前看似牢固的开发商资金链就有可能在某一天突然断裂

  资金,正在日益勒紧房地产开发商的“脖子”。

  众所周知,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没有一个便捷、通畅的资金获取渠道的支撑,那些目前看似牢固的开发商资金链就有可能在某一天突然断裂。

  只是在从紧的货币政策背景下,资金还能像从前那样不假思索、畅快淋漓地继续涌向房地产业这个赚钱空间日益收窄、风险越来越大的行业吗?

  海外资金还会继续涌入吗?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以及受此影响不断恶化的国际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甚至濒临破产或清盘的国际大投行、对冲基金……惨淡的海外市场,决定了国际热钱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义无返顾地做多中国楼市。不仅无力做多,自顾不暇或自命难保的处于危机漩涡中的国际金融机构,甚至反而可能会将已在中国楼市中赚得的资金抽走。

  老百姓还会为购房而通宵达旦地排队,以至不顾一切地要将大把的血汗钱争相送到开发商手中吗?央行日前公布的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未来3个月打算购房的居民占比为14.6%,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降低1.3和1.9个百分点,并创历史可比数据的最低水平。调查的京沪穗等七个大城市打算买房的居民占比全线下跌。

  国内股市还能供房地产开发商无度融资吗?不要说此前的政策曾对那些意欲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以便大肆“圈地”的拟上市房企态度冷淡,即便现在“中国证监会发行部公开表示,将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通过IPO或借壳上市等方式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做大做强”,但目前政策也在房地产商的“脖子”上加了一道绳索,这就是“对募集资金用于囤积土地、房源,或用于购买开发用地等目的的IPO计划,将不予核准。”更何况,目前的股市已今非昔比,IPO已基本处于暂停状态。

  海外市场还会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福地吗?尽管今年排队境外上市的内地房企已多达40多家,准备募集200亿美元。但从近期赴港房企的IPO推迟可见,国际资本与中国房地产融资的对接通道正在缩窄。目前的现实是,糟糕的国际资本市场状况,已经影响甚至阻断了一些中国房企的海外市场融资之途……

  条条融资路都开始出现断流迹象,而房地产开发商们对资金的渴求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日益强烈。险象环生的中国房地产业显然正在面临资金大考。难怪京城某地产大佬最近放言:“未来100天将是很多房地产公司发生剧变的100天。”

  在未来发生剧变的100天到来前,业内最能审时度势的莫如万科。由于敏感地触觉到了房地产业的袭人寒气,万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率先举起打折大旗。这杆大旗的举起,不仅为其做了一个有“良心”的、“理性”的开发商的巨大广告,而且也通过打折快速回笼了房企最缺乏的资金。坐拥巨资、进退自如,万科已经将房地产业的资金“死结”解开。然而,更多的开发商似乎并无万科的果敢决断,甚至迄今仍对房市环境因为资金问题而不断恶化的现状熟视无睹,更不相信房市会出现什么剧变,以至仍然捂盘惜售,在观望和犹豫中等待着房市春天的再次到来。

  不过,这次寒潮可能不那么容易轻易退去。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房市的趋势已在发生变化。在这个悄然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嗅觉敏锐、有前瞻意识的开发商,已抢先一步地通过很小的折扣广告,快速将手上的余货处理得干干净净。因为他们深知,在房市转熊初期,打折销售对观望中的购房者还是很具诱惑力的。这个时候只要快速争抢,积存的购买力天平将倒向自己这边。然而,一旦房市下跌趋势确立,大量开发商为了资金而不得不被迫出货时,此时醒悟的房地产开发商们,面对无量接盘的房市,能做的恐怕只能是割肉逃命了。

  持续数年之久的波澜壮阔的中国房市大牛市,最大的贡献莫过于用事实反复教训了人们:什么时候买房总是对的,什么时候等待总是错的。经年牛市,已经让很多人不相信房市会有熊市、做房地产开发会亏本,或者买房子会被套牢。但市场培育的牛市思维,帮助过这些人赚过钱,可能也会害了这些固执的做多者。因为,在资产市场投资,最需要做的就是因时而变。一个市场由牛转熊,就像一个市场由熊转牛一样,长期的市场运行趋势往往会让大众形成很难改变的思维惯性,以至明明市场已经发生转折,但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相信。也因此,资产市场总是反复上演这样的图景:先知先觉者在市场转坏初期就果断清仓,成为市场的最大赢家;将信将疑、犹犹豫豫的后知后觉者,会在资产发生相当损失后断臂出局;而最惨的总是那些对市场抱有幻想的不知不觉的贪婪者。

  当前的中国房市,即使不考虑国内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诸多针对房市的调控政策,仅从海外市场上众多金融机构纷纷折戟次贷危机,人们就不能不这样警惕:处于困境中的海外金融机构,会不会为保命而大举收缩战线、出货套现?毕竟,在中国楼市中,海外投机资金从来就不是一股可以小觑的力量。而更值得开发商们警惕的是,目前次贷危机未有任何缓解迹象,未来还有哪些国际金融机构或对冲基金面临困境?这些海外机构的危机是否会传导到国内,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逼迫一些开发商因为资金不足而大肆抛售物业,从而最终带来房价调整?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