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宁波局将对美国问题大豆下脚料进行监督销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 02:24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许凯 黄婧 实习生 许鹏 发自上海

  “基本情况就跟网站上公布的一样。”7月13日,当记者致电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检处时,温处长对记者证实说。

  温说的网站,指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官网。此前,该网站出现一条名为“宁波口
岸首次检出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的消息,称“6月29日,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应用PCR-RFLP技术,从美国进境的大豆中检出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这在中国尚属首次”。

  7月9日,这条新闻被新华社正式发布。这是继6月21日在广州口岸检出大豆疫霉病菌后,美国大豆再次中国“翻船”。

  未入册的危险病菌“南方茎溃疡病菌,既不在有害生物名录I、II、III类,也不在双边协定中。目前我们还没检验出来过。”7月15日,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助理调研员洪雷边指着他办公桌电脑中Excel格式的《有害生物名录》边对记者说。

  随着洪雷的指引,记者在这份名录中,发现了与该病菌相类似的大豆茎溃疡病菌。据上海局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专家易建平介绍,南方茎溃疡病菌是大豆茎溃疡病菌的变种,同样的变种还有北方茎溃疡病菌等数种。目前,还没把变种病菌列入检验名单。“听说马上要公布最新名单,估计会有这种病菌。”易说。

  这一说法得到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植检处的认可:粮食作物和杂草共生,会带有很多种类的病菌,有的属于检疫性病菌,在检查范围之内。中国目前在植检方面明文公布的有84种检疫性病菌,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并不在这84种之内。

  中国目前在植检方面明文公布的有84种检疫性病菌,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并不在这84种之内

  尽管不在名册,这种病菌却不能小觑

  尽管不在名册,这种病菌却不能小觑。据了解,其已被列为中国重点关注的大豆13种检疫性病原菌之一。1973年在美国首次报道,上世纪80年代广泛传播,目前遍及美国南部各省,某些地区损失达100%,是国外大豆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经济影响很大。

  据说,该病菌侵染幼苗可引起幼苗枯萎,成株期侵染常在茎部较低的位置,形成轻微凹陷的红褐色溃疡斑,严重时导致生长中期至成熟期大豆植株死亡。

  检验出该病菌,看起来有些偶然。6月14日,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植检实验室在对一批大豆下脚料进行检测时,发现豆杆上有可疑的子囊壳。出于职业敏感,技术人员立即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及致病性测定,并依据其子囊、子囊孢子量值及菌落形态特征比对,最后经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认,鉴定为大豆南方茎溃疡病菌。

  据宁波方面介绍,早在2003年5月,宁波检验检疫局实验室就开始对大豆种子和茎杆中的病原菌进行检测。2004年3月,实验室国内首次检出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并撰写和发表了《美国进境大豆杆中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的检验鉴定》、《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研究进展》等论文。其中数次成功运用PCR技术进行检测鉴定。

  宁波港可能并非孤例“其他港口可能也有带菌大豆,至今尚未发现有两种可能:第一,没有注意;第二,技术不到位,查不出来。”宁波局植检处温处长分析。

  温处长的猜测,是有道理的。据记者从国家局和宁波局、上海局调查显示,中国每年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进口大豆约2000万吨,其中宁波港年约70万-80万吨(美国40万-50万吨),上海港40万-50万吨。除却宁波、上海,几乎各大港口都有大豆进入。

  如此大的进口量,让各大港口的检验检疫工作显得尤为困难。上海局助理调研员洪雷告诉记者,该局对大豆类病菌病毒等检验特别严格,像大豆疫病菌、大豆茎褐腐病菌、大豆茎溃疡病菌,都在I、II、III类重点检查名录中。“去年就查出好几批大豆疫病菌。”他说。

  另据宁波局专家透露,目前中国受到的病虫害威胁也不断增加,已发现大豆病虫害达33种,每年造成的损失占总产量的20%左右。

  技术检测不到位的说法,也得到国家局的重视。国家局要求下属机构对该病菌加强监控,必要时可请国家局帮忙:“通常带菌大豆有表征体现,检查时能够发现,必须送实验室;如果当地不具备检验技术,按照规定,应送国家总局检验。”

  加强检测的同时,这次发现南方茎溃疡病菌,中国却无计可施。国家局植检处透露,由于该病菌未入册,则不能和美方交涉。宁波局温处长也认同这一说法:由于这种病菌以前没有检验出来过,未编入名录,不能向美国方面追究法律责任,只能通报。而且是由国家负责和美方交涉,宁波已经上报,具体进程不清楚。

  据说,宁波局近期将对该批大豆下脚料进行监督销毁。“此次检验结果不会影响继续从美国进口大豆,同时,宁波港会更严格地检查。其实从各国进口的大豆都可能带菌,并不只是美国。”温处长说。

  影响不大风险不小“基本上没什么影响。”7月15日,中州期货研发中心分析师张立轩对记者说,“出消息后,国内大豆盘面稍微涨了一些,然后就下来了。主要因为美国那边没什么影响,进口量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大豆出口销售报告表明,截至6月30日的一周大豆净销售比前一周下降5%,但仍高于四周平均水平11%;巴西方面,有6艘船在前一周装完大豆后开往中国,这6艘船的装运总量为33万吨;阿根廷港口有2艘船开往中国,装运量为12.8万吨。

  影响不大的原因,张立轩认为,除了进口量未受影响外,这一病菌未得到扩散也是主要原因。“只是在宁波发现,并没有得到扩散,就及时处理了。如果说同时在其他港口发现,或者直接影响到美国等国家大豆的进口,那么国内大豆所受的影响肯定就会大一些。只要中国不退订单,就没事。”张立轩说。

  中国每年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进口大豆约2000万吨,其中宁波港年约70万-80万吨(美国40万-50万吨),上海港40万-50万吨

  如此大的进口量,让各大港口的检验检疫工作显得尤为困难

  这种风险不可小觑,如果加工过程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就很容易感染,造成大豆种苗受到污染

  国家局植检处分析了没有退订的原因:目前对进口大豆主要采取监管加工的方式,即对进口大豆进行管制,只能榨油,不能作种子。用带有非高风险病菌的大豆榨油,不会产生危害。本来就有大多数用于榨油,很少用于作种子,因此进口的大豆带菌不会导致重大经济损失。也有极少数大豆可能带有高风险病菌,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取退货或者销毁的解决办法。

  而事实是,中国目前也确实没有发生该病菌为害的报道,但专家认为这种风险不可小觑。“如果加工过程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就很容易感染,造成大豆种苗受到污染。”易建平说。

  事实确实如此。据了解,该病菌可通过种子和病残体远距离传播,口岸卸货、运输过程的撒漏以及油脂加工厂的筛下物如管理不当均可造成病菌进入农田而定殖,传入可能性较大。并且,该病菌以菌丝和子囊壳在大豆植株残体上越冬,在零下15℃至零下18℃时可存活14个月,抗逆性很强,中国大豆产区具备该病菌定殖的条件。该病菌一旦传入中国,将对中国的大豆生产产生严重影响。

  如果一旦发现病菌怎么办?易建平告诉记者,发现病菌后,他们的操作方法一般是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管,以避免被检查出的病菌流到大豆产区。当然,根本的措施是各地检验部门加强检验,“一方面,名单中有的有害生物,会被重点检查;另一方面,检验成效也与实验室的重点有关,比如深圳局技术中心的大豆实验室水平就比较高。要加强针对性的培训”。

   进口大豆频频“翻船”

  美国大豆在宁波被检出南方茎溃疡病菌,在检验检疫部门看来,并不奇怪。“在进口货物中检出有害生物,很普遍。只是其他检疫部门不像宁波局,把这个事情通过媒体报道出来。”洪雷和记者说。

  进口大豆中,大约85%以上都带有叶霉病。大量的进口,除了增加有害生物检验的难度外,也已经影响到中国自身的大豆产业

  事实确实如此。2005年6月21日,广州局就曾公布,其新沙办事处在对一船来自美国的重达5.9万多吨、货值1631万美元的进口大豆进行检疫时,再次截获大豆疫霉病菌,这是该局自2003年以来第6次从进口大豆中检出该病菌。

  关于从国外进口大豆中检验出有害生物的报道,屡见报端:

  2003年11月24日,深圳局对外宣布,从美国进口大豆所夹带的豆荚和豆杆中检出大豆疫霉病菌。

  2004年初,检验检疫部门从巴西、阿根廷进口的大豆中检测出大豆疫病。大豆疫病一旦进入中国,将对中国的大豆等植物的繁殖带来危害,属于中国严防入境危害性最高的有害生物。此前,中国只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中发现过这种疫病。

  2004年5月15日,厦门海关决定,禁止5.89万吨巴西大豆进口,原因是这批大豆经检测含有萎锈灵、克菌丹等有毒农药。这是中国首次禁止大宗粮食进口。海关实施检验时发现,这批大豆中有一部分含有萎锈灵农药,已被染上红色警示剂,这表明这是不能食用的有毒大豆。有关部门拒绝这批大豆入境。遗憾的是,这批大豆的国内买方,由于对相关法规不了解,在合同中没有注明巴西方违规时可终止合同的附件,遭受了重大损失。

  2005年3月,烟台局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中截获菜豆荚斑驳病毒,并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植物检疫所病毒中心复核确认。

  与此同时,是中国对南北美大豆的庞大进口量。7月11日,据国家海关部门透露,2005年上半年大豆进口1201万吨,同比增加33.6%。数据显示,中国在前5个月进口935万吨大豆,显示6月进口大豆266万吨,远远高于2004年同期的146万吨。

  另据美国农业部经济调研处6月13日称,由于消费量增加,2005-2006市场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预计将为2700万吨,大大高于2004-2005年度的2280万吨,占世界总进口量的41%。豆粕消费量预计将增长15%,达到2560万吨。

  “进口大豆中,大约85%以上都带有叶霉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中心理事长夏友富教授说。夏教授认为,大量的进口,除了增加有害生物检验的难度外,也已经影响到中国自身的大豆产业。解决的办法是,“成立大豆协会,来平衡美国大豆与中国国家利益的关系”。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7月20日 第八版)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