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中国经济与宏观调控论坛 > 正文
 
姚景源:中国消费需求和价格走势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6日 19:44 新浪财经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新闻发言人

  主持人(孟春):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中国经济发展走势与宏观调控走向高峰论坛继续进行下午的内容。按照大会的安排,下午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姚景源总经济师演讲,大家都很熟悉他,他是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国家统计新闻发言人。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消费需求和价格走势的分析”,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给我们进行演讲。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姚景源:我是就按照发展研究中心的要求,把中国的消费需求和物价的情况给大家做一下介绍。我想因为各位都知道了,关于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把握现在是世界性的热点,可以说我们国内外的经济学家,绝大多数都参与和介入了这场争论。目前对于中国经济运行的总体的状况的争论最开始是意见诸多,现在大家逐步的形成了渐进的意见。这个渐进的意见,如果要表述的话大概有几点:

  一、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好的,说中国经济运行是好的,是源于今年上半年各项近来指标的有利支持。各位知道了,我们今年1—6月份我们上半年国内生产总之同比增长9.7%,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增长速度。我们的进出口同比增长39.1%,我们的经济运行质量也是不错,我们的财政收入同比增长是30%以上,是比较好的,我们效益是40%左右,企业同比都有很好的增长。总体来讲宏观是好的。

  二、我们确实在增长当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能够正确的面对这些问题,而且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些问题,还要看到这些问题发展下去会导致什么样的经济恶果。对于中国经济运行来说,从去年开始到今年,我们所有诸多的问题,但是比较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那么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同时又带来三个问题:1、就是我们讲的货币与信贷的投放的规模问题。因为,货币与信贷投放规模过大,会潜在或者导致金融风险。2、我们大家都有体会,我们现在的煤电油运全面的紧张,紧张就表明着我们运行当中各项比例的弦蹦得比较紧,所以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3、我们部分原材料的价格涨幅较高,这也是我们经济发展当中的不健康的因素。所以,我们面对整个经济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其实宏观调控的话,总体来说,我还是坚持我年初的时候,不能讲中国经济总体过热。那么,中国经济的问题应该说是局部的问题,是个别行业、个别部门的问题。如果用过热这个词的话,可以用它来表述投资过热。因为,中国经济为什么不能总体过热呢?还有冷的地方,接下来我所讲的消费问题。我们投资是热,小还是不热。就投资本身,也是不完全都热,第二产业的投资处于热的状态,但是我们一产和三产的状态仍然还是需要加以扶持和鼓励。所以我们就过度到对宏观经济的第三个认识上,针对中国经济这样一个问题,宏观经济调控应该采取什么样子的措施?回国头还是党中央、国务院讲的区别对待、适时适度,不踩急刹车,这是一个很完整的政策。

  再往下看,我们看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见到明显的效果了。我们1—2月份城镇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同比增长53%,1—5月份是43%,我们上半年是28.6%。就是说,过热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已经开始回落。而且,我们看到一些主要的原材料的价格也在回落。我们的进出口贸易从五六月份开始出现当月的顺差,整个的经济状况表明我们的宏观调控收到了明显的。

  最后我们就宏观调控大家有一个共识,目前宏观调控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要防止草率收兵、防止反弹、确实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力度小了不够,该抑制的没有抑制住。力度过大也可能伤了经济增长的元气。我讲了有一份报纸说了,不要再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我是说了,但是我还有前面一段。怎么理解是你的事,我说还是说两个方面,而且我觉得反复的可能性不是没有。我昨天上午在财政部开座谈会,大家都讲我们现在支持宏观调控,本来讲宏观调控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是法律的手段,在实践当中大家看到的是我们更多的行政手段。行政办法是这样的,我们在中国目前发展阶段不能否定行政手段,特别是本次经济生活当中出现的许多的问题特别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都是和行政行为有关,所以在这个时候行政手段确实有它的优点,比如说它见效快、发挥作用好。但是,我们确实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不能沾沾自喜,这次宏观调控、行政手段所取得的效果,从而更加留恋、热爱行政手段。解决市场经济的问题的根本手段还是经济手段,所以大家看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我们宏观调控,接着就是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总理讲“中国经济从根本上说,根本的问题还是一个结构的问题、是一个体制问题、是一个增长方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这是我前面简单的给大家说一下关于宏观调控有关的情况。我在这里主要再给大家介绍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中国的消费需求,第二个关于物价的走势。各位都知道了,我们用支出法来分析国民经济,我是负责分析的,一般来说我们分析经济是两个角度,一个是供给的角度,一个是需求的角度,是供给的角度是生产法,主要是看三大产业,看三大产业的增加价,从支出法的角度来讲是从需求的角度分析经济。需求的角度也是全世界在整个经济分析当中很普遍使用的一种很有效的办法,我们国家统计局在结算整个国民经济状态法先用生产法算一遍,再用支出法算一遍,应该是两种方法的结论是一致的。用支出法来分析国民经济就是要讲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是源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所谓支出法和投资法就是分析投资、消费、需求。我们常常说投资、消费、需求是拉动三大马车。

  出口主要是进出口,我们的出口和进口要相比之后还要出口,这个才能进入到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来,不是整个的生产总额来,而是减去进口,剩下出口。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的进口和出口在一个时期大体上是平衡。所以从需求法分析拉动增长,重点是投资和消费。用这个方式分析非常直观,比如说我们分析投资和消费来看中国的经济。前年2002年的时候,中国经济增长是8%,按照支出法来分析的话,投资消费出口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消费率呢?投资是4、消费是3、需求是1,加起来是8。去年整个中国经济的增长是9.1,投资、消费贡献率是6和3,剩下的是进出口。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这几年主要重要经济的增长是依靠投资拉动的,在8%增长的时候投资贡献率占了一半。到去年的时候我们到9.1时候投资上升到6,这几年中国的投资率也在不断的持续的上升。我们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投资率是36.4,2001年中国的投资率是一个38.0,2002年38.4,2003年是39。这说明几个问题,第一,验证了我们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定位。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给中国经济发展定一个什么样子的位置呢?就是说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时期,去年整个工业经济增长的达到62.3%,工业已经成为中国的经济的主体。在工业当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就是我们的重化工业增加值在全部的工业的增加值达到1/2之上,所以中国经济正重化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很重要,我们知道中国经济在70、80年代主要是以轻工和食品为主,到了90年代是家用电器,到现在是重化工业。重化工业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投资规模要大,现在轻工企业有20万投资就够了,现在搞一个钢铁企业、汽车企业需要200个亿。结构发生的变化了,对投资规模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了。所以,我们在今天讲到现在经济生活当中很重要的问题是投资规模过大,但是我们同时看到它也有合理性的一面,要看到这两个方面。

  我们回顾到经济生活当中我们也会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没有持续增长态势,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不可能走出前几年的通货紧缩的阴影,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大家知道,我们南水北调、三峡工程,还有我们的高速公路。这些投资都为中国经济增长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性的条件,所以说投资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不能在今天我们讲到现在经济生活当中的问题是固定投资规模过大,回过头我们再否定投资,这样不对。

  但是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告诉我们什么呢?一个国家不可能长时期的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也就是说你长时期的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的话,肯定要出现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投资即使能够产生需求、创造的繁荣,但是投资一旦完结之后是形成供给、我们形成产品,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消费不能够相适应的扩大的话,产品的积压和生产过剩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说投资消费他们两个之间应该有一个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就是说投资增加,还要形成新的供给,这个供给必须保证能够让新增加的消费把它消化掉,也就是说我们用经济学上的行话说,投资所提供的新的产品可以顺利的实现价值。如果说,消费的增长不能去消化这些投资增长所带来的产品的供给,整个社会再生产就不能够顺畅进行。我们的国民经济也不能实现良性循环,所以经济上产生大起大落的风险和危险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呢?往远看我们经济上确实存在这样的危险,每年上千亿的资金投入,但是我们的消费不能够飞速的增长去消化那些新的工业化的增长,所以就潜在着大起大落。所以从这个分析我们看,其实在整个经济形势当中,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当中,最重要的拉动力量还是消费。

  我们过去不重视消费,我们学经济学,消费在中国也确实是存在着一个不足的问题。首先,我给大家再介绍一下中国最终的消费率。刚才我给大家介绍的投资率了,我再来介绍一下消费率。我们的消费率2001年是61.1,到了2001年是59.8,到了2002年58,2003年55.4,我们看到了我们的消费率是逐渐下降的。现在我们的最终消费率已经降到25年以来的最低点,还有一个指标表示消费就是大家能够看到“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这个指标很好,他有月度指标,它能够更敏锐的反映整个的社会经济的现象。从全社会商品流通总额增加率来看,也是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在1981-1985年我们商品零售额每年平均的增长是15%,到了1986年—1990年就有15降到14,到了91—95年我们上升有一个反弹,我们到了23.2,这是全社会的商品零售总额,到了1996—2000年又回落了50%,降了10.6%。我们今年上半年是11.2,今年上半年全社会的零售总额我们给他一个平稳、趋好的评价。我们看到一个什么特点呢?中国一方面投资率是逐年上升,另一方面最终的消费率是逐年的下降。这两条曲线要是认真的研究的话,就会看到中国的经济深层次上的问题,也会看到中国经济的风险,也能够进一步的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

  当然,现在各地在宏观调控操作方面会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党中央的宏观调控的本意。也就是说我们的宏观调控不能靠投资拉动。短期呢这种方法能够产生明显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消费提供支撑,投资就可能在带来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产能闲置、产品积压、效益下降,最终肯定会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这个趋势,不用我分析大家都可以看到走下去就是这么一个趋势。所以,现在我们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把过热的投资压下来,另一方面还要把不足的消费促进上去。所以,报纸上登了这是总理讲的,在抑制部分行业过热的同时要更加注重鼓励消费,扩大消费。现在看来,消费的问题是一个大的问题,为什么消费不足呢?为什么曲线是向下的,原因有很多,我想主要的原因有这么三个,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个原因就是城乡经济收入的问题,因为收入是消费的来源的基础,所以人特别是中国人都是量体裁衣。我们城乡居民的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收入多消费就多。我们现在这样,不是我们统计局的公布数据,是我们的一个研究数据,研究数据不是法定数据,是研究也是有科学性的。你每增加一块钱城市用8.5消费,农村是7.5消费。这样看来农村大于城市居民的消费,消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高收入多余低收费的倾向。最大的消费不足恰恰就在农民,我们讲大数我们12.9亿人口,农民有近9亿,但是中国农民确实是目前收入太低。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当时有一些电视机企业的操作说今年电视机产业要涨价到20%到30%,后来媒体找我问我,我说千万别误导消费者,涨不了。现在的全国电视机的产量是6000万台,占了世界的1/3。我们现在每百户产量是去年130台,农村产量拥有的是60台。显然城市拥有的不大了,但是农村还有用量。农村还有一块非货币的收入,就是他养的猪、他产的粮食都可以自己吃,不用花钱。农民还要有一笔钱用在生产上,比如说种子、花费原料,这样的来说的话,农民剩的钱就是1800元而已,所以他买不起电视机。所以我的电视机不可能涨价,所以千万别误导消费者,实际上过去半年了,价格是在不断的下降。

  农民的收入今年上半年我再给大家说一下,我们最重要的一个经济量就是农民收入,我说了那么多的指标,最好的指标是农民的收入,今年上半年农民同比收入增长10.9%,大家可千万别小看10.9,我这儿有从97年以来到现在的每到半年什么帐,1997年的话,农民收入是6.5%,1998年是负0.2%,1999年是正2%,2000年1.6,2001年4.7,2002年5.9,2003年2.9,2004年上半年达到7.9是很高的。所以现在消费不足主要是农民,为什么大家要理解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农民的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的问题,是全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问题在这儿,现在我们全社会的商品零售总额,分析一下大数2/3的人消费1/3的产品,我们现在全社会消费总量才1/3多一点。我们不能不说我们处在一个需求,不存在供给,这是第一。

  第二,收入分配的差距,对消费也有影响。因为什么呢?一般情况下,高收入的消费倾向是低于低消费的,因为收入高什么都有了,没有什么需要消费了,消费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你有消费的欲望,第二有货币支付的能力。当我们看一个地方或者一个社会的收入悬殊的时候,或者是分配差距过大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问题,高收入有货币支付能力但是没有消费的欲望。返过来低收入人可能是充满的消费的欲望,但是他们没有支付货币的能力。为什么十六大报告有这么一条,要努力扩大中间收入阶层。因为,只有中间收入阶层扩大的之后,它才能够有利于促进消费,使消费保持在一段健康稳定的态势。

  第三,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作用,未来的收入预期十分好的话,就能够放开手脚扩大今天的消费。如果对今天未来预期不好的话,就不敢消费。现在我觉得我们确实有一些问题导致人们心理上的预期发生的作用,比如说我们的有的改革,改革很对,有一些改革出台的时机、选择、宣传舆论上面做得不够,可能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我们的消费不足,另一方面银行储蓄存款迅速增加,我们本地存款突破11万亿,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我们全部的国有资产的总额,一方面的消费不足,另一方面银行的储蓄存款循序的怎么,什么原因呢?很重要我们的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由于我们社会的保障还不健全,有的人就被迫分期了消费,把钱放到的银行作为将来的一个保障,这一点也是影响消费的很重要因素。还有人口的老龄化也会影响消费,不仅是老年人消费的比较低,也包括年轻人对抚养老年人有一个预期负担的问题,这些都涉及到人和社会学了。有一次我见到我们国家计生委的同志,我跟他开玩笑说,我说“其实说一家人强迫生一个小孩,中国的消费就上来了。”

  我们应该有两方面做,一方面把过热的投资压下来,另一方面鼓励消费。关于如何扩大消费、鼓励消费我觉得这也有各种各样的政策出台,同时各位恐怕比我知道的还会详得多,那些我都不说了。下面我们讲价格。

  价格是这样的,年初的时候我曾经说过中国不可能有恶性通货膨胀。我们改革开放25年来我是指从78年到去年,我们的GDP平均增长是9.4%,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率5.6%。我们比较公认两次大的通货膨胀一次是1988年一次是92、93、94经济过热。CPI93、94年超过了4%,通过通货膨胀要是争论起来很复杂,为什么呢?理论上说CPI是经济消费的指数,但是是正数的时候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本身又划分一个标准,就是说通货膨胀还分温和的通货膨胀还是恶性的通货膨胀。关于温和通货膨胀也是有不同的意见分歧,我说研究的时候中国的物价上涨不会超过我们25年来的平均数。现在半年过去了,我们的经济总数是3.6%,我们整个的价格同比看,五月份是4.4,六月份达到5。从价格的曲线看6月份达到了5,这是同比,很重要的要含环比。同比比今年六月比去年六月叫同比,我们在经济学上很重要的一个观察,是看走势还是含环比,环比是本月是上个月,中国的5月份到4月份环比下降5,6月份到5月份环比7。我们的同比有一个基数的问题,我们现在术语叫翘尾因素,翘尾巴的曲线到了4月迅速的上涨,我再算今年的曲线的话,我把这个台阶再加上来,这个因素是过去转移过来的,而不是今年新上涨的,今年在3.6个百分点当中,真正今年涨的因素,就是1.3%。去年翘尾是2.3,所以1.3这样的一个幅度。

  所以,我在研究中心中国经济时报上有一篇东西,我说通货恐慌比通货膨胀更可怕,不要造成这种恐慌。就像非典的一样,非典本身没有死多少人,但是对非典的恐慌给经济和社会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具体的分析物价,我们今年的上半年的物价之所以上涨,主要还是粮食,是粮食的价格上涨。大家知道,1998年临时的总量是1万亿吨,我们去年总量是8.613亿斤,我当时说粮食价格上涨是一件好事,是市场价格的回归。不能去人人喊打,有一些同志就喊打,我们全天说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涨上来之后再喊打是“叶公好龙”。现在看来粮食价格趋于稳定。

  其他的服务价格略有上涨,我们现在的经济消费指数我们是这样算的,我们食品占30%,工业消费占50%,20%的服务也是上升的。未来的趋势是什么呢?我想是这样的,今年整个价格指数应该在3—4之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大家不要有这个通货膨胀的恐慌心理。我觉得我要负责任说中国不会产生恶性的通货膨胀。中国作为整个宏观经济来说,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我们要扩大消费,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只有这样国民经济才能保持平稳、较快、健康增长的势头。

  中国目前整个价格的走势应该处于平稳和温和的状态。我们上半年是3.6,3.6当中很重要的2.3个百分点是去年翘尾的因素,而今年新增加的涨价的仅仅是1.3%,从全年的走势上看,在第三季度由于去年的翘尾的因素问题,可能还会突破5,全年是3—4%之间。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姚总就我国的宏观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消费需求和价格走势的问题进行的系统的深入的分析。下面,还有几分钟的时间和姚总交流,请大家提问。由于时间比较紧,请我们的提问的同志简明扼要。另外提问之前请大家自报一下家门。

  提问:我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注意到在2003年5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四月份的数字,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数字,前不久公布了2002年的数字,这也是出人意料的行为,我想问姚总为什么?第二个问题,我注意到最近几年中,国家统计局对中国经济的走势和趋势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包括走势的预测,国家统计局作为法定的统计部门,今天预测一个数字,六个月以后又做了一个数字,怎么样保持独立性?

  姚景源:这个事本来不该公布,当时因为作为GDP,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是按照季度进行GDP的计算,个别也有按月计算的,俄罗斯就是按月计算的。我们中国始终是按照季度计算的去年遇到非典之后,我们当时为了更加准确的把握非典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的影响,我们对5月份当月进行一个内部的带有研究性质的核算。这个数是不公开的,也不起任何作用的,我们为了准确的把握也包括替党中央、国务院分析整个的局势,因为GDP的问题上是这样的,我觉得在这个认识上是从一个阶段走向另外一个阶段。过去我们完全的崇拜GDP,现在出现个别人、个别部门出现觉得GDP不值,这是不科学的。去年5月份公布的数字这个事,这个事是我透露了,央视的小马到我的办公室坐着,我说这段时间忙,我们是好朋友嘛,我当时说最近搞了一个推算,看看非典对我们国民经济是一个什么状态。这个小伙子回去就发表了,后来我们局有人说,我跟你说这个事大到什么成为,在中南海曾培炎当面问我了,我都没有回答。但是我是说中央电视台的小马好,我说老姚讲得好,我现在一愣我就反映过来,我们是好朋友,他是记者,记者的天职是什么?就是找新闻。我报道这个是不是真的,是真的,央视的领导也觉得对不起我。这件事,应该我受到批评,确实当时的GDP科学上来讲是有问题的,作为一个技术的把握是有一个难度。小马现在还在,我说小马是一个优秀的记者,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报道季度GDP的。一般情况下都有三个数,一个是最初的统计数,一个是核算的初步数,还有一个最终的核定数。我们现在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决定完全按照国际的标准,这个叫GDDS,我们完全按照国际标准来对中国的统计数字进修订,我们对一些数字的把握,我目前说不了1—6月份的指标,它有的指标需要有一个滞后期,在这个之前我还要出总体指标我要凭经验出一个数字,这个全世界都是这么做的,调整是正常的,过去那种不调整的是不正常的,现在调整是和国际接轨的结果,过去不调整是封闭的问题。

  提问:昨天我在机场上看到一个消息,中央政治局刚刚开会,作出一个判断,本轮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初步的阶段性的成效,而且会议同时指出,十六届全会准备召开,专门研究宏观经济的形势,为什么现在说初步的阶段性,他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谢谢!

  姚景源:我说的明显的成效和初步质是一样的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我想作为一个初步的阶段,还是我刚才讲的,我是说如果我是讲用明显的角度或者是温总理用明显的词来说,我们的固定资产从53个回落到28.6,其中5月份当月回落到14.6个百分点。总体来讲,我们还是阶段的,还有一个任务,既表现在我们防止反弹,反弹的力度很大,这是用了行政的手段。同时我们还要解决我们的农业、农村的问题,这是国务院再三强调的。所以说,对于这个宏观调控还是一个阶段、初步的。谢谢!

  主持人:我们再次感谢姚总今天精彩的演讲和大家问题的系统的解答。接下来我们请高盛有限公司总经理胡祖六教授演讲。胡祖六教授同时还担任中国华容资产公司的顾问、中英国际金融的国际董事,他还兼任大中华经济战略研究室的主管,今天下午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宏观调控的建议。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