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中国经济与宏观调控论坛 > 正文
 
2004年下半年经济走势分析和政策建议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6日 19:37 新浪财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谢伏瞻 刘世锦

  报告执笔人:谢伏瞻 卢中原 张立群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报告吸收了中心集体讨论的意见)

  一、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走势分析

  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正在朝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回落,工业生产增速逐步放缓,夏粮丰收,市场物价涨势有所减弱,进出口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势头正在趋缓,财政基本建设支出大幅减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说明,中央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是及时的,必要的。

  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政策环境看,预计下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将继续平稳回落。主要理由是:第一,4月份以后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对政令统一的要求比较严格,调控领域深入到具体的行业和投资、贷款项目,地方政府、银行和企业的自主行为空间缩小。土地和资金等关键生产要素供给增长减慢,各类微观主体对政策环境的预期改变。第二,部分基础产品的短缺状况正在缓解。去年一度供给偏紧的产品,主要包括钢材、水泥、有色金属等,今年以来供给增长较快,需求增速减缓,市场供求关系正在改变偏紧的趋势。3月份以后,这些产品的市场预期先后发生变化,抛售库存的现象开始增加,价格水平也明显回落。这一变化将继续影响企业对市场前景的预期,抑制各类微观主体扩大生产和增加投资的活动。第三,货币供应和投资增速减缓对经济增长和物价存在滞后影响,预计在下半年将进一步显现,因此经济增长率会继续趋于回落,物价走势也将趋稳。第四,住房和汽车销售增速渐趋平稳,对产业升级的拉动有所减弱。第五,我国开始进入存货投资周期的下行期。存货投资波动是经济短期波动的重要先行指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2001年存货投资(主要包括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和商业企业库存)进入新的波动周期,通常上升期为两年多,接着将进入回落期。2004年上半年应是存货投资周期性波动的波峰,按模型预测,三至四季度存货投资增速会持续回落。

  当前,市场需求约束正在加强,已经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还将继续产生效应,而且经济运行的短周期波动因素将进入回落期,因此,即使不再采取新的紧缩性调控措施,下半年经济增长也将呈现回落态势。综合上述分析和模型预测结果,预计全年投资增长率将达到25%左右,GDP增长率将达到9%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可能保持在3-4%(考虑到去年消费价格涨幅仅为1.2%,前些年甚至出现绝对下降,目前的消费价格回升仍是恢复性的,全年即使达到5%,也不能算过高)。这些指标可以看作比较符合“软着陆”要求的宏观经济运行前景。

  二、经济运行失衡的深层原因

  投资规模偏大,信贷增长偏快,部分行业增速偏高,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温度偏热,环境、资源、社会承受的压力偏大,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产业结构剧烈变动导致市场供求出现新的失衡

  新一轮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的过程。此次增长起源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房地产、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汽车作为代表消费升级方向的终端产业,与食品、轻纺、家电等传统的终端产业比较,对重化工业和能源运输产业的需求要大得多。根据1995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建筑业的影响力程度(“影响力程度”是指当某一部门增加单位需求时,通过直接和间接联系对其他部门所要求的生产量)为2.9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力程度为3.26,可见这两个部门对其他部门的影响力在各生产部门中居于较高水平。住房、汽车所需的钢材要远远高于服装、彩电、冰箱等产品。2003年与2000年比较,钢材产量翻了一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从产业联系的角度看,住房、汽车是终端产业,重化工业是中间产业,能源、运输是基础产业,相互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房地产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对钢铁、水泥、有色、石化、机械装备等重化工业产生巨大需求,打破终端产业和中间产业原有的供求平衡;重化工业的加快发展也必然对煤电油运产生巨大需求,并打破中间产业和基础产业之间原有的供求平衡。新一轮产业结构失衡导致新的市场供求缺口,并引起价格上涨,形成利润丰厚的发展空间,刺激相关产业迅猛增长。重化工业、能源运输产业都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其加快发展必然导致投资高速增长。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剧烈变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很大程度上,这一轮投资高增长是对新出现的市场供求矛盾的适应性调整。同时也要看到,如果缺乏完善的信息环境和政策导向,各类市场主体的适应性调整可能付出过高代价,从而加剧产业结构失衡,导致未来几年出现新的市场供求矛盾,不利于经济平稳增长。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突出反映了原有的产业均衡被打破、新的产业均衡尚未形成的结构性矛盾。

  2.体制缺陷导致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

  最近两年经济迅速升温,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倾向比较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相关的机制和规则不健全,经济活动尤其是投资扩张的成本偏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土地开发成本很低。土地通常以协议方式转让,不能通过市场化交易反映真实地价,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不健全或不能严肃执行,一些地区甚至以零地价进行招商。第二,资金使用成本很低。最近三年多来,外贸盈余迅速达到700亿美元,外资流入达到1789亿美元,外汇储备骤增2930亿美元。由于汇率相对固定,中央银行被动买进美元,大量投放基础货币,银行资金供应大幅增加,信贷增长加速,而在经济升温、物价上涨以后,利率却没有变化。第三,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很低。环保和资源利用方面缺少必要的准入标准和补偿标准,建设项目几乎不计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我国矿产资源税目前还是按照实物量征收,在煤炭等资源价格大幅上涨时,对资源开采的补偿明显偏低;而且煤、电价格脱节,资源型产品价格的上涨没有相应传导到最终产品。凡此种种,难以形成相应的替代、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经济运行和投资扩张成本低的背后,潜伏着一系列体制缺陷,如政府干预过多,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不稳固,市场机制不健全,价格不能反映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投资风险约束不到位,等等。

  我们面临着经济增长空间扩大和经济活动成本偏低的矛盾:一方面,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产业升级和剧烈的结构变动,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新的增长内容使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都形成新的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土地、资金、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使用成本又很低,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不利于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妨害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的问题,本质上是结构、体制和增长方式问题,是结构矛盾和体制缺陷的综合反映。因此,要达到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增长质量的预期目标,不仅需要加强宏观调控,更需要协调推进市场导向的各项经济体制改革,为促进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打好制度基础。如果政策引导得当,体制和机制创新能够跟进,则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政策建议

  针对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结构特征和体制方面存在的缺陷,需要对经济的过快升温进行适时适度控制,否则严重的结构失衡、粗放的增长方式将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既威胁经济短期增长,也损害中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也应当注意保护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把地方、银行、企业、个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当前的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并且采取了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的对象既包括总量指标如投资规模、信贷及其增长速度,也包括在结构方面控制某些行业过快增长,对抑制宏观经济尤其是投资过快升温起到明显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到具体行业和投资、贷款项目,缺少必要的弹性,对地方政府、银行、企业自主性经济活动影响较大。在经济显现回落迹象时,应该适时减少行政性的直接调控方式,更加充分地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间接调控手段,注意培育和恢复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节,需注意统筹兼顾,与经济市场化方向、产业发展导向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相协调。在总量政策上,宜密切关注物价和投资的变动态势,适当控制投资需求,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对总需求进行合理引导,保持总需求相对稳定,不搞急刹车和一刀切。在结构政策上,宜加大供给方面的政策引导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供求的作用,注意扶优限劣,促短限长,避免“逆向调节”,以促进供给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提高。在改革政策上,应以投资体制改革为重点,协调推进其他改革。

  1.密切关注总量指标变化,短期内暂不出台新的紧缩性调控措施

  宏观经济走势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虽然调控的预期目标还未完全到位,但已经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仍将产生后续影响。目前宜稳定现行调控政策,巩固已有的调控成果,不再出台新的紧缩性措施。同时,加强对宏观经济总量指标的监测和预警,为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时机和力度提供准确依据。

  2. 目前不宜调整利率,但需要抓紧研究如何建立利率、汇率、物价之间的关联机制,完善市场调节手段

  利率和汇率是资金和外汇的价格,也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传导机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利率、汇率与资金、外汇供求关系和商品价格缺少内在联系,既影响了市场对资金、外汇供求的调节,也不利于通过市场实施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当前投资、货币信贷和物价增幅趋于回落,可暂不调整利率。存贷款利率的调整时机、幅度,取决于下半年投资、货币信贷和物价的走势,应当密切关注这些重要指标的变化。目前外汇储备增长很快,人民币升值的内部经济压力有所加大,对人民币的投机炒作比较活跃,汇率政策的着力点应当放在放松外汇管制、舒缓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同时,需要抓紧研究如何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如何建立汇率、利率和物价之间的联系机制,以便在适当时机进行相关改革。

  3.加快建立土地等重要资源的使用付费机制

  在土地规范整顿阶段,加快制定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土地补偿标准,作为法律文件公布执行。同时抓紧制定与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土地管理的制度性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对于不按照标准补偿的征地、拆迁活动,应依法追究相关政府部门的责任。加快制定中长期的国土资源总体规划,各城市应在国土规划的框架下制定城市发展规划。这些规划都需经立法机构批准,作为法律文件在土地开发中发挥作用。制定各行业的污染排放、资源利用、生产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和付费标准,依此规范各行业和企业的经济行为。

  4.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抑有扬,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对投资过度的行业应当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加强引导调节。对煤电油运的供给紧张和钢材、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投资过热,宜采取适当政策促进供给增长,使之与需求增长相互适应。政府应主要致力于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减少对企业投资规模、经济规模等经济指标的审批,而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指标(如环保、安全、质量、能耗、技术等)加强规制,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发挥好市场择优汰劣、平衡供求的作用。

  对于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导向的行业、产品和投资项目,则需要大力发展,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步伐。例如,对于那些有利于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具有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特点的产业,能够替代进口、国内紧缺的技术装备产业,以及有利于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的投资项目(包括钢铁、水泥、纺织等),应当在行业准入、兼并重组、上市融资、产权保护、加速折旧、财政贴息、税收调节和信贷支持等方面,制定明确的鼓励政策。一方面,广泛吸引社会资本,使新增投资更多地投向这些行业和其中的优势企业;另一方面,引导存量资本进行市场化重组,使之向这些行业和优势企业集中,优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通过配套的投资鼓励政策,达到促进产业升级、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目的。

  5.协调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和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政府、企业和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意识

  我国投资领域反复出现低水平扩张、结构性失衡的顽症,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干预过多,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不稳固,市场机制不健全,投资风险约束不到位。要达到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增长质量的预期目标,应当协调推进市场导向的各项经济体制改革。

  当务之急首先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缩小投资审批范围,将大部分投资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明确投资风险责任,以加强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和市场引导投资的作用;同时,应当把政府的投资范围严格限制在公共产品领域,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再者,需要规范和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让企业按市场导向自主调整资产结构和投资方向。此外,还应推进银行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健全独立审贷制度和风险内控制度,加强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协调推进投资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和企业兼并,形成支撑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的内在机制。

  6.继续努力扩大居民消费

  近些年消费增长相对缓慢,不利于消化投资快速增长带来的中间需求。今年4、5月份消费增幅分别达到13.2%和17.8%,看起来较高,但如果考虑去年同期因“非典”影响而使消费增幅基数较低(分别只有7.7%和4.3%),再剔除今年以来消费物价回升的因素,目前消费增长缓慢的状况并未根本扭转。下半年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鼓励消费增长。

  一是以城市为重点进一步拓展消费领域,增强消费热点的带动效应和扩散效应。适应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加快发展工业品消费和服务类消费,鼓励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消费方式。充分发挥中高收入阶层的消费示范作用,大力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活动。

  二是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重点是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促进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稳定增长。在城市,应当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落实相应的财政资金,随经济发展适当提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在农村,应当加大对农民减负增收的支持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尽快取消农业税。给农民的种粮补贴务必直接发到农民手里,防止并及时纠正截留、挪用行为。继续抓紧清理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并建立健全防止拖欠工资反弹的有效机制。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可以积极探索符合当地条件的农民社保制度。通过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支持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实实在在地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三是改善居民收入和支出预期,引导居民增加即期消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增强居民对养老、医疗、再就业和子女教育的安全感,改善未来支出预期,逐步扭转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上升的趋势。此外,可以考虑适当调整税收政策,以引导居民改善收入预期,增加即期消费。例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适应收入来源多元化的趋势和调节收入差距的要求,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且适当降低边际税率,同时加强征管,堵住税收漏洞。再如,改进消费税,使之有利于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对于已经大众化的所谓高档消费品,应降低税率;对于需要限制的耗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可以加大消费税的调节力度。

  四是继续清理限制消费的政策,并制定有利于住房、旅游、汽车等消费热点发展壮大的鼓励政策。商品普遍短缺时期制定的一些限制消费的税费政策,特别是不利于新的消费热点成长的税费政策,需要进一步清理并取消。应当鼓励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的商业赊销、消费信贷和带薪休假等消费方式,同时需要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以利于商业、金融业加强对商业赊销和消费信贷的风险控制。

  五是继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信心。各级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守土有责,切实行使好市场监管职能,坚决依法打击假冒伪劣、欺行霸市等行为,打破地方保护,避免行政不作为和相互推委现象。特别是对关乎人民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医疗行业,老百姓往往倾其一生储蓄来消费的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以及垄断性行业,应当加强卫生检疫、质量监督、合同规范和反垄断规制,消除欺诈和各种不正当竞争,解决药价、房价和垄断性服务收费虚高等问题,让老百姓能够放心花钱,扩大消费。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