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WTO:外力与内力 82版
WTO外力与内力——进化与变异
城市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两个行业——零售业和电信业,因为政策次序的不同,展现了天壤之别的图景。
对本土零售业“恨铁不成钢”而大开城门,依“以开放促改革”的思路,结果外资巨鳄摧枯拉朽的攻势,才知道喧宾夺主实乃违背初衷;对本土电信业望子成龙而逼迫其苦练内功,秉承“以改革促开放”的决断,证明了即使按照WTO承诺顺次开放,中外运营商和制造商仍有机会同台竞技。加入WTO便是一场中外经济全方位对弈的持久战,下棋的先后次序无疑是决胜的关键点。个中成败,耐人寻味。
零售业嬗变:过度开放与激烈反弹
本报记者郭莉北京报道
在两年前那个沸腾的日子,中国在欢呼,多少年梦想成真,中国终于加入世贸组织,整个世界向中国彻底打开了财富之门。
然而,早在1995年,家乐福和万客隆这两个名字横空出世,随之而来的,是名头更大的沃尔玛和数不清的实力强大的对手。在世界向中国敞开大门之前,外资零售商早已深入中国市场腹地,与比他们实力弱小上百倍的中国零售商短兵相接。
中国零售商没有选择地被推到中国开放第一线,进入了一个永远不能退缩和逃离的战场。
强大的对手使出18般武艺,包括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还有一些不够光彩的手段,有违规操作,甚至空手道。
苦熬将近10年,中国零售商终于盼来了2004年。这一年,一份将本土零售商、违规操作外资零售商和守法操作外资零售商拉回公平起跑线的法规即将出台;这一年,也恰是中国零售业全面开放前的最后一年保护期。零售商受保护的时间剩下不多,政府建立公平游戏规则的时间也所剩无几。
从与狼共舞到第一次整改
北京最大的零售企业——物美集团董事长张文中是个温文而雅的人,但在各种论坛或者与零售界业内人士或专家探讨的时候,只要有人提到和外资零售商“与狼共舞”的话题,这位曾在美国留学的博士,就会毫不犹豫地表示反对,他总是清晰地提醒人们,外资已经占据中国流通业高端产品——大型综合超市80%以上的席位,在一些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外资更是包揽了销售额前三位。
直到2002年之前,张文中的这一观点并没有被大多数人重视或赞同,在整个零售领域占据主流的,是与外资零售巨头一起发展——“与狼共舞”。
那是怎样的一段日子啊。家乐福等外资企业迅速在北京、上海、武汉、成都、沈阳等重要商业城市排兵布阵,开店数目很快攀升至数十家。人们潮水般涌进宽敞的卖场,地方政府忙着接待到此投资的外资零售商,甚至不惜打出比对待本地企业更优惠的政策来“吸引投资”。
外资商业企业得以进入中国源于从1992年开始进行零售业对外开放试点,当时地域只限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六个城市和深圳等五个特区。1999年7月,当时还未合并的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联合发布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将开放城市由原来的11个扩大到所有的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中心城市。并且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开设连锁店。该文件规定,如果能够获得国务院特批对出口有较大贡献的企业,外商也可以控股,但股份不能超过35%。
到1999年底,正式获得中央批准,能够合法进入中国的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只有21家,但实际上进入中国的外资商业企业近300家。
2001年7月,国家经贸委公布调查数据,称各地擅自越权批准设立316家非试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其中65家转为内资、不再经营商业或已经注(吊)销,还有251家正在经营。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和国家工商总局再次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做好清理整顿工作。
从文件下发时间来看,这次整改实际上已经是国家对违规外资企业的第三次整改,早在1997年8月国务院就已经下发26号文,对合资零售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并禁止地方擅自批准这类企业的进入。2000年11月份国务院再次下文重申禁令。
但2001年的整改被业内认为是“第一次”,是因为这次整改针对商业企业,并且列出了详细的企业名单。
名单上赫然在目的,有在中国发展最早最快的企业——家乐福。家乐福因此一度停止开设新店,不少城市已经选好的店址不得不暂时“撂荒”。直到现在,这场整改真正的结果依然无人知晓,坊间盛传的消息是,家乐福为此付出了数百万的罚金。人们只是看到,进入2003年,家乐福开始频频开店,目前已经突破30家。
中国零售商忙“做大”
面对劲敌,本土零售业思变。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北京。
2001年12月18日,位列北京超市排行榜亚军和季军的“超市发集团”和天客隆正式签订了《资产重组协议书》,2002年12月31日正式并账。合并后的企业定名北京超市发天客隆连锁股份公司,总资产8亿元人民币,店铺达101家,成为北京最大的连锁企业之一。
2002年11月7日,由物美、小白羊、燕莎望京、京客隆、北京西单等13家商业零售企业共同出资组建了首都商业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个新成立的商业集团被称为“北京商业航母”,集团总资本近10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预计超过30亿人民币。
可惜的是,这两个带有政府撮合色彩的组合并未维持很久。先是首联集团大股东物美抽回1000万资本金,退出首联集团,后是“超市发集团”和天客隆公堂反目,互相指责。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零售大鳄沃尔玛、家居超市大王百安居等近40家外资零售商合法进入北京市场,并大有开始建设第二轮新店之势。北京商业主管部门欲借助合并做大零售企业的美好愿望却没有实现。
在上海,这一梦想已经成真。2003年4月,联华和华联两家企业合并。它不仅是一个零售集团,还涵盖了几乎上海所有最优秀的流通和商业领域企业,新组成的企业叫做——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对上海一百(集团)有限公司、华联(集团)有限公司、友谊(集团)有限公司、物资(集团)总公司4家企业的归并整合,实现了商业、流通企业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合。百联集团成立后,总资产规模近280亿元,销售收入近700亿元,拥有遍布全国的4000多家营业网点,基本涵盖了国际商贸领域的所有业态。
还有一些企业,没有选择像百联那样轰轰列列的合并,而是谋求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迅速壮大实力。11月21日,北京物美集团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电器零售商北京国美,也在为准备在国内和香港上市而努力。
谁来划定公平起跑线
严厉的整改令和政府促成“大型零售集团”的努力并不能帮助站在开放最前沿的本土零售商。他们真正需要的帮助,是一个公平的秩序,一个真正能令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游戏规则。
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人送外号资本猎人,但他更应该被零售业记住。2002年7月,张宏伟针对外资违规进入中国的种种手法,做了一些详细的调查,并倡议由中央统战部牵头,组织各个党派的专家学者在威海搞了主题论坛,并将论坛形成的报告通过统战部递交给国家领导人,这个报告得到了国家领导的批示。
2002年下半年起,细心的人们开始察觉到,商业主管部门开始提出“过度开放”的观点,于是,部分消息灵通人士开始预测:新一轮整改即将开始。
2003年10月,一份文件从商务部发出,来到各中外大型零售企业的案头,这份《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回应了本土零售界对国民待遇的强烈要求,也打消了外资零售企业担心的“第二次整改”的顾虑。
正如商务部官员在公开场合做出的承诺,根据草案来看,政府依然在严惩那些曾经藐视中国法律/采取违规方式进入中国的企业。新的外资商业法规定:在中国投资商业领域过程中没有违规行为的外商投资者列入A级管理;在中国投资商业领域过程中虽曾有违规行为,但其违规行为已经全部经国家有关部门予以规范的外国投资者,列入B级管理;目前在商业
领域仍有违规行为未予规范的外国投资者,列入C级管理。
列入C级管理的外国投资者将丧失一系列投资资格,包括不得申请投资设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不能申请开设新的店铺等。家乐福式的扩张已经成为历史。新的法规还对外商开设新店过程中保证资金真实和充足提出一系列要求。
在新的法规还没有正式颁布前,说它一定是个公平的起跑线还为时过早,但按照WTO规则已经处在开放前夜的中国零售业,确实需要一个平等的游戏规则。而如何使这个游戏规则在WTO规则允许范围内给内外零售商以真正的公平,是摆在商业主管部门面前的难题,也在考验着中国政府的决策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