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尤依露上海报道
“2004年出现十个八个民营银行都很正常。”
美国洛杉矶,电话那端的徐滇庆话语铿锵有力。此时是北京时间12月22日的下午,美国的夜晚。
被称为“中国民营银行积极倡导者”的徐滇庆,谈及中国民营金融和民营银行,总是显得一往情深,似乎比谁都有耐心:“现在还处在研究阶段,不能着急,要慢慢做,把典型做好。”
第一批民营金融家悬念
《21世纪》:民营金融,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这不仅是民营企业家自身发展的要求,更是时代所趋。您认为哪些人能成为中国第一代民营金融家?
徐滇庆(以下简称徐):民营金融家一定要在实践中出现,就像最早的民营企业家,经过多年的波折,最后才成为现在非常优秀的民营企业家。民营金融家也一样,不是谁封的,只有通过市场竞争,从中成长出一批民营金融家。
《21世纪》:就您来看,哪些民营企业家更容易成为民营金融家?
徐:首先他经营企业必须是成功的,具有一定的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很虚心地学习金融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能与金融专业人才相结合,便很容易转型为民营金融家。
另外有一批人,他们现在已经是国有金融机构的骨干力量,如果他们能走出去,与民间资本结合,创建一些新的金融机构,他们也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批民营金融家。
《21世纪》:这些民营企业家成为民营金融家必然会在身份上有一个转变,将来这些民营企业家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像李嘉诚那样产业、资本并举,还是成为一个纯粹的银行家?
徐:要通过竞争才能确定哪种才是适合中国某个地区的形式。我们做了3年研究,发现东北、广东、浙江、江苏虽然民营经济都十分发达,但地区情况差别很大,广东和浙江的特征就完全不一样。因此不能限定一个框框,让所有的地区都照办,应该尊重各个地方的创造性,给当地的金融业较大的空间,允许民间以不同的方式来创建金融机构。
银行倒闭不可怕?
《21世纪》:允许多样化,但也不可避免带来多样化的风险,怎么能保证这些不同形式的金融机构都能在制度之内运行呢?
徐:我们的责任是对这些不同形式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并且让他们中的竞争失败者有序地退出金融业,不造成较大的冲击。美国每年要倒闭三百家银行,因为退出机制健全,不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大的冲击。而在国内,一听说银行倒闭,人们就吓得面无人色。如果能有效地监管,那么关闭一家银行和关闭一家饭店造成的冲击应该是差不多的,关键是不让它损失储户的钱。如果说不良贷款小于自有资本,那么所有亏损的都是这些股东的钱,储户的钱转到别的银行去就可以了。
《21世纪》:有人认为民营银行由民营企业家来经营很容易失控和倒闭,成为民营企业家自己的提款机,给金融市场造成危害,您如何认为?
徐:这需要有制度,要有很好的准入规则,监管规则,退出规则,特别是退出规则。要告诉这些民营企业家,必须要有这样的资本充足率,吸收存款后要放贷,必须严格按照五级分类的监管制度,一旦不良贷款接近自有资本,就要关门,这样就能保护储户的利益。
《21世纪》:怎么控制关联贷款呢?
徐:从现在的情况看,有几个试点的民营企业家说:所有的股东保证在前三年一分钱都不贷,不要说关联贷款,是根本不贷,以后股东的贷款不超过其投资额的70%,如果想通过创办一个银行来圈钱的话,根本不可能。
时势造英雄
《21世纪》:民营金融家要成为与跨国资本、海外资本并雄的一股力量,其实现的路径是怎样的?
徐:只有让他们先诞生,在诞生后,通过实践,让他们发展,而不是在岸上不下水,来讨论游泳有多少条规则,这是不可能的。
《21世纪》:这些民营企业家该怎样提高自己成为民营金融家呢?
徐:(笑)现在出生都还没有出生,怎么让他们提高?先让他们出生,第一批10个、8个,成功了扩大到30个、50个,再成功了扩大到300、500个。
《21世纪》:20年来,民营企业家和民营资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您是否可以预测一下,在20年后,民营金融是否也会对中国经济起到如此重大的作用?
徐:我敢断言,20年后,中国最大的十家银行里面,至少有五家是民营银行,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全世界成功的银行,全是民营银行,没有一家是国有银行。中国走向世界,也必然要走这条路。
《21世纪》:民营银行的方案最近有什么新的动向?
徐:当然有啦,这些银行都在做方案。有报道说民营银行难产,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你知道一个银行做一个方案需要多长时间吗?做一套制度出来,要装一纸箱呢,可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民生银行自从拿到批文,也还用了两年半到三年的时间才开始营业。
《21世纪》:您预计什么时候能有正式营业的民营银行?
徐:到2004年,出现十个八个民营银行,这都在预料之中。以前政府就准备把一些比较好的农村信用联社转制为民营银行,其中完成三家,江苏的张家港、常熟、江阴,还有几家没有来得及完成。当时到张家港考察,我就发现一个问题,这些农信社本身确实很好,也应该转换为民营银行,但由于对制度创新的研究不够,换了牌子不知道怎么走。对于新的管理制度,它们缺乏学术和研究单位的协助,没有走出新的路子。简单地翻牌子,并不代表金融制度创新,以它们作为民营银行诞生的样板,是不合适的,所以后来的转换就停止了。
历史不会重演
《21世纪》:1980年代国内开发农信社、城信社,曾造成金融混乱的惨痛局面。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民营银行会重蹈覆辙吗?
徐:这是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当时搞农信社,城信社是自上而下,一声令下,没有合适的制度,没有合格的人才,全国上下一下就搞了几万家农信社、城信社,很多农信社的不良贷款超过40%。这不可避免要出事,出事后就把它们应该享有的权益剥夺,把贷款业务给封了,只能做存款,这对当时基层的金融活动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是遏制的作用。这些错误以后坚决不能再犯,自上而下是完全错误的,没有制度,没有人才,农信社大多是指定的,根本选不出合格的金融人才。今后的民营银行宁可发展得慢一点,也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21世纪》:会不会一哄而上,产业企业“转行”使民营企业家成为金融家?
徐:这种可能性不太存在,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不一样,它是高度监管的行业。金融行业有一个很强的外在性,在替别人管理财产,银行的自有资本一般都不超过8%,银行90%以上的资产来源于储户,资产的所有权不属于银行,老百姓将钱交给银行经营,从中获得一些利息。银行对社会稳定起着极大的影响,如果银行倒闭或携款潜逃,就会影响一大批储户的利益,引起社会不稳定,对社会生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为金融业有很强的外在性,所以必须监管,审核批准,不是张三李四都可以做,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哄而上不太可能。
《21世纪》:如果中国有民营银行,您认为先期有多少家为好?
徐:中国真正开放民营银行,三五百家都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