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21世纪年终特刊 > 正文
 
公共产品:淮河治水 给水出路就是给人出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27日 10:03 21世纪经济报道

  淮河治水新思路:给水出路就是给人出路

  见习记者姚峰

  实习记者田凌凌

  安徽报道看,这条最难治理的河

  “看,这就是淮河。”12月21日,村民余厚平站在自己正在建的移民房面前手指前方说。冬日的江淮大地,一片晴朗,前方的一条大堤在2003年的淮河破堤蓄洪后只看到依稀的残迹,余厚平说,“从我们所站的位置到大堤之间,已经全部被淹了”。

  余厚平是安徽省霍邱县宋店乡古城村的村民,记者在2003年7月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和家人在急急忙忙将家里的粮食往拖拉机上搬,“要蓄洪了,乡里面让我们赶快搬”。他说。宋店乡位于城东胡蓄洪区,区内耕地面积24.9万亩,蓄洪区总人口17万人,其中区内居住人口12.95万人。在准备蓄洪之前,居住在低洼地区的10.56万人连夜紧急转移。

  “这是中国最难治理的一条河。”于祖卫指着墙上的淮河流域图说。于祖卫是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和淮河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很明白淮河的脾性。

  淮河最难治理,除了其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天气复杂多变,以及特有中下游落差的倒比降(注:处下位的水位反高于上位)等天然原因外,更有“人水争地”的原因。

  自古以来,沿淮就有连绵的湖泊洼地,作为大洪水备下的天然临时仓库。而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与水开始争地。人们围湖垦田,对淮河不断地侵占,使周边河湖的调蓄能力大大降低;也使河道变窄,行洪能力下降。淮河变得暴躁了。据记载,近500年间,淮河流域共发生大水灾350次。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每隔11年左右,淮河就发生一次大洪水。

  与天抗争,与水争地,但结果却是民扰水,水更扰民,“以前是把淮河当作敌人,现在这种思维要转变。”于祖卫说。“科学防洪”之后:移民安置

  2003年入汛以来淮河流域发生了超过1991年的大洪水,但淮河流域无论是灾情还是经济损失都远远小于1991年。

  总结2003年淮河水大灾小的原因,淮河防汛总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淮河委员会主任钱敏说:“科学的力量在今年淮河的防汛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认为,2003年的淮河抗洪从战略思路到具体措施都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初步改变了单纯依靠“人海战术”的传统抗洪方式,实现了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引导的重大转变,抗洪过程呈现从容应对、忙而不乱、有序推进的新特点,给洪水以出路,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防洪新理念。

  22个行蓄洪区使用的9个,全部是主动有序行洪,区内20多万群众提前从容安全撤离,无一伤亡。科学防洪让来势凶猛的洪水一直处于调控之中。

  在淮河科学防汛抗洪取得胜利后,人们在考虑淮河的更为彻底解决之道。

  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的年份有17次。每次淮河泄洪,对生活在行蓄洪区里的居民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牺牲。安徽省省长,同时也是淮河防总总指挥的王金山坦承,开闸、启用蓄洪区是在“坚决执行了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命令”。之所以这样说,因为老百姓今年“肯定损失很大”。

  淮河水利委员会防办主任徐英三说,本应用来调蓄淮河洪水的28个行蓄洪区,却住上了195万人口。195万人生活在这里,紧急转移、灾民安置、经济损失等一系列问题,不得不让决策者慎之又慎。

  治淮新思维:“淮河移民”

  安徽省水利厅厅长吴存荣认为,在防御淮河常遇洪水的过程中,要转移行蓄洪区上百万人的方案越来越难以实现。因此,必须按照给洪水出路、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新理念,调整行蓄洪区规划思路,该退的退,该废的废,确需保留的行蓄洪区要提高启用标准,让行蓄洪区人民彻底摆脱经常性作出巨大牺牲的不安定局面。

  淮河行蓄洪区的移民如果能成功实施,国家可对行蓄洪区实施统一管理。平常年份可在行蓄洪区保持一定的水位,这些水对于缺水的江淮和淮北地区,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汛情需要时,则可及时进行行蓄洪,使群众少受损失,也使国家、省和当地的各级政府不用再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动员群众转移、调动救济物资等工作上。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的一位官员说:“水灾以后,发改委农经司会同有关部门和安徽、江苏、河南、山东四省,对2003年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情况进行了调查。”

  据他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2003年汛期中,安徽、江苏、河南沿淮地区的农作物受灾面积5770万亩,成灾3887万亩,绝收1694万亩,受灾人口3730万人,因灾死亡29人,倒塌房屋77.14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286亿元,间接经济损失也很严重。这位官员透露:“今年淮河大水后,我们同水利部门共同上报国务院的治淮思路,随后已经国务院同意并下发执行。”

  新思路同1991年治淮规划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提出了“淮河移民”的思路。报告认为,当务之急是今年运用的行蓄洪区和滩区中房屋被淹的灾民,不要再在受洪水威胁的原居住地建房,搬迁到高岗地或堤防保护区内建房。据悉,经与安徽、江苏、河南三省研究,今年内拟安排40万受灾群众建房。

  为了防止灾民返迁,报告要求“被安置的灾民,原有住房必须拆除,并要认真做好原有宅基地的整理复垦工作”。有关省应尽快制订有关法规和政策,对已迁出原居住地的群众,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要切实加强管理,并在多方面给予支持,使他们“迁得出,稳得住,逐步致富”,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随后,该报告得到批复,10月28日,国务院专门召开治淮工作会议,提出“在编制好规划的基础上,按程序报批后实施,使行蓄洪期间大量群众的安全转移,逐步变为安全居住”。这意味着淮河移民工作正式启动。

  新“淮河移民政策”

  余厚平刚刚登记完县里统一下发的受灾损失表。2000年我国颁布施行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是在安徽第一年施行,办法中规定,使用蓄洪区后,政府将对区内农作物给予补偿,补偿的标准按照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50%~70%。

  霍邱县灾民补偿办公室主任蒋永亮说:“这次国家给安徽适用的是最高的70%。”不过他表示,蓄洪行洪政策保护了下游的重要工业城市,谁受益、谁付费,是不是不仅国家要给予补偿,受益区域也应该给受害区域进行财政补偿呢?

  这次淮河移民建房,参照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移民建镇的做法,按平均每户1.7万元的补助标准,将投资下达到省,任务和相关责任落实到省。

  1.5万元移民建房款以余厚平的名字在县里的邮政储蓄所设立了专户,这笔钱除了他,谁也不能支取。“但我也不能随便用,必须要到乡里和村里开证明,证明的确是建房所用才能取出来。”据悉,截至目前,安徽省第一批4.5万多户移民迁建资金,已拨付到各县移民建房资金专户3.6亿元,各地正在抓紧实施。

  安徽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农村经济发展处处长李树龙认为,与长江流域的移民建镇规划相比,这次淮河移民规划只提“移民”不提“建镇”,鼓励村民自建,移民专款专户,一人一户,这是对长江移民建镇工作经验的总结。

  2003年7月份,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多个部委对已基本完成的长江流域移民建镇进行检查。当时一位参与检查的官员说:“农民在田退了、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维持生计?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徽长江流域有些实行移民建镇的地方,由于没有其他致富手段,农民再移民后,还是要去十几里之外种地,种地都带着饭,“如果回家吃午饭,一来一回就没有时间种地了”。

  李树龙认为,淮河流域,特别是行蓄洪区土地肥沃,首起移民40万,今后4年整个流域超过120万,这么多人一下子不种地,根本不现实。这次淮河移民鼓励就近安置、建房,“长江流域是退人退田,这次淮河流域是退人不退田”。余厚平的新房离自己的耕地不到3里,他认为种田基本上不受影响。

  还有一个不同就是,这次淮河移民鼓励村民自建房屋,而尽量避免统一建房。统一建房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寻租机会。李树龙认为,即使统一建房,执行招投标没有层层转包,统一建房仍需要慎重考虑,以免招标等附加费用引起农民的不满。

  总体来看,李树龙认为这次的移民政策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更切合实际。他说:“被水淹的只是耕地,灾民安置的工作量小多了,如果是行蓄洪区,国家在启用后,会有补偿,收支相抵,即使农民有损失,也肯定比以前小多了。”

  2007:淮河应无恙

  淮河移民的思路其实早有人提出来,但难度就在于所需资金庞大。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之前表示,移民安置工作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现在行蓄洪区内居住着195万人,4年内准备移民120万人,配套每户1.7万,需要超过200亿元的资金。

  这次淮河移民建房标准和长江流域一样,每户为1.5万。李树龙说:“没想到本届政府的决心这么大。”在7月份见到记者时,他表示,淮河的移民建房的标准可能不会和长江流域一样,“有人预估能有1万左右就不错了”。

  除了移民工作,一切迹像表明本届政府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来加大对淮河的治理。

  10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淮河治理问题,决定把治理淮河作为近期全国水利建设的重点,10月28~29日,国务院召开治淮工作会议,强调要抓紧做好灾后重建工作,加快治淮工程建设,提出力争在2007年前基本完成原定2010年前完成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项目。

  据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介绍,从现在起淮河水利委员会确定了治淮三大任务,并为任务的实施进度制订了详细的时间表。

  第一,抓紧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用3年时间解决120万行蓄洪区及淮河滩区群众安置问题。今年入冬前先期安置好40万房屋倒塌群众的生活,确保受灾群众有房住;第二,用5年时间完成19项治淮骨干工程,到2007年底全面发挥其防洪减灾效益;第三,5年内完善淮河流域防洪除涝体系。

  19项治淮骨干工程估算总投资447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08亿元,地方配套139亿元。

  钱敏称,如果能在5年内按计划完成上述三大任务,淮河防洪标准将大大提高,干流中下游的防洪标准将达到百年一遇,部分沿淮洼地和里下河地区也将达到1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同时,在启用低标准行蓄洪区时,不会再出现大规模撤退转移群众的情况。”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都市生活掌中搜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结识新网友,短信免费发,就来了了吧!
  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捕 订阅新浪新闻随时掌握最新动态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身体与身体对话
爱要这样做出来
非常笑话
酷辣笑话过足瘾头
让生活特别有滋味
图片
铃声
·[阿 杜] 坚持到底
·[和 弦] 我愿意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索尼数码相机
  • DSC-P2 超低价
  • 索尼 DSC-P72
  • 淑女疯狂
  • 火辣露乳装新上架
  • 买内衣送性感大礼
  •   理财新时尚-收藏
  • 网上钱币卡市场热
  • 邮品一族交易社区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