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老用户380元新用户300元 大数据岂能用来杀熟

评论:老用户380元新用户300元 大数据岂能用来杀熟
2018年02月28日 16:09 澎湃新闻

  马上评|老用户380新用户300,大数据岂能用来“杀熟”

  澎湃特约评论员 舒圣祥 来源:澎湃新闻

  大数据“杀熟”现象,最近被网友热议。有人在微博上披露,他经常通过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酒店的房间,常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了解到,淡季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上述微博发出后,瞬间转发破万,网友们纷纷吐槽各自“被宰”经历。“我和同学打车,我们的路线和车型差不多,我要比他们贵五六块。”“选好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价格立马上涨,甚至翻倍。”据《科技日报》报道,网络公司利用大数据“杀熟”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企业难以抗拒价格差的诱惑。

  给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这在商业世界里并不罕见。只要不是垄断销售和强迫购买,这种行为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前提是价格公开。大数据 “杀熟”,虽然也是明码标价,却通过技术手段放大了商家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让部分消费者精准“被宰”,还蒙在鼓里。 

  “杀熟”行为似乎有些不合商业逻辑,因为越是忠实顾客越是应该受到商家照顾才对,正是他们给商家贡献了主要收入。但在某些互联网公司眼中,所谓忠实顾客,似乎只是存量,来了就来了,买了就买了,而人家更看重增量,不惜“杀熟补生”。这正是商家的狡诈之处,也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吊诡之处。

  本质而言,大数据“杀熟”利用的是信息不对称:他对你了解得清清楚楚,你的喜好、你的习惯甚至你的怪癖,商家尽在掌握;消费者却对商家一无所知,完全不知道自己留下的信息会让自己成为被“杀熟”的对象。 

  互联网时代,少有个人隐私可言。个人隐私就算瞒得了枕边人,也瞒不过互联网公司。你只要进入某个APP,你只要购买某样东西,你只要阅读某篇文章,你只要跟人聊个天,或者发个微博、朋友圈……你的一切信息都会成为别人的数据库,经过数据库的挖掘,人家可以比你还更了解你。互联网已从开放走向封闭,这些数据都掌握在企业手里,成为热销的商品,成为牟利的工具。

  所谓的大数据挖掘,其实就是由机器自动完成的特殊“人肉搜索”,只不过“人肉”的目的更加商业化而已。大数据挖掘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以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做坏事,“杀熟”只是被曝光的坏事之一。 

  从法律上讲,大数据“杀熟”属于赤裸裸的价格歧视,而且这种歧视行为十分隐蔽,它滥用消费者的个人消费偏好数据,借助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掏了更多的钱。对于这样的行为,除了寄望相关部门查处,消费者恐怕很难在每一次具体的消费行为中及时发现。只能以歧视回应歧视,借助已被曝光的个案做出整体判断:既然这个平台“杀熟”,咱们以后都别用它就是了。

  最近大热的区块链技术,能否颠覆大公司对大数据的控制,真正做到去中心化,让人期待;而在新技术到来之前,对大数据“杀熟”,也绝不能无动于衷。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

大数据 商家 用户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张明 张明 焦虑的时代也不应做佛系青年在你没有尽全力拼搏足够长的时间之前,你是没有资格去指责这个社会与时代的。
  • 王禁新时期如何处理政商关系?
  • 王禁长安为何在国有车企中卖得好
  • 刘瑞明房地产泡沫带来严重社会危机
  • 盘和林区域产业结构转换须突出技术
  • 张明焦虑时代也要避免做佛系青年
  •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