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房价上涨根在住房理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6日 09:44 深圳商报

  今日话题

  日前,新上任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首次以部长的身份公开谈住房问题。姜伟新认为,解决住房问题“除了增加供给,满足需求,还要在引导人们心理预期上采取措施。”他举例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大学毕业生也要工作几十年以后才能够买一套房,我们为什么一毕业就要买一套房?姜部长对中国人住房理念的看法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读者表示,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代际相助的传统以及户口与社会福利紧密相关,使中国人“偏爱”买房。读者诚恳地希望,新部长只有真正了解了中国人住房理念的形成,才能真正解决好中国的住房问题。

  主持人:胡蓉

  中国人为何“爱”买房?

  程绍德(辽宁读者):自古以来,国人就有置业的偏好。其实,与西方人相比,爱买房可说是亚洲人的“通病”。韩国总统一次在回答德国总理“为什么亚洲人爱买房”的问题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亚洲的社会保障普遍比不上西方国家,所以人们才爱买房,考虑更多的是养老……”时至今日,虽然社会保障机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并不足以让老百姓产生绝对的安全感。因此,多数国人哪怕牺牲其他消费,也要想办法购买最具保障功能的住房。

  管春晖(河南读者):很多家庭都是父母在为孩子买房建房,不像西方国家儿女十八岁父母就撒手不管了。这种代际相助的方式是我们的社会特点,恐怕不能简单以对错来论。如果说住房理念确实需要改革,那么政府的宏观调控更不能缺位,否则,收入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房价的上涨速度,我们就永远买不起房。

  吴江(南京读者):中国人急于买房,与住房保障的缺失不无关系。在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廉租房的供应相当充沛,大学毕业生即便不买房,也可以享用到条件相当不错的廉租房。而在国内,大学毕业生要想租上这样的房子,每个月的开支恐怕不会低于几千元。从经济角度讲,与其花大笔钱去租房,倒真不如一鼓作气买房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毕业生若是生在中国,或许也会做出“尽早买房”的选择。

  买房,不仅仅是为了居住功能

  杨菁(江苏、财务部门职员):至今还记得2005年的那张告示——某小学贴在我租住的小区门口,上面写着入学条件必须具备房产证、本市户口等。那时我刚怀孕,在这座城市漂了两年,其间搬了六次家,一直没下决心买房。就在那一刻为了孩子,心软了。和老公打电话给两边的父母,他们支持了按揭买房。虽然有专家说,现阶段租房比买房更合算。但是买房不能光算经济账。大多数城市都有规定,买了房可以迁入户口;像我这样的财务专业人员,用人单位更信赖有本市户籍的人;子女入学,也是凭户口说话的。

  梅广(湖北读者):假若我是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外地人,让我选择是买房还是租房,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哪怕因此而债台高筑。君不见,每逢节日来临或发生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租房者要被反复清查和排查,而针对出租房的治安整顿标语,更是司空见惯。出租房简直就成了藏污纳垢的代名词。这种情况下,但凡有一线希望,谁还愿意待在出租房里?何况,一些城市还专门针对外地人出台带有倾向性的政策,明文规定购房即可自动“入户”,上学、看病、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也能得到优先解决,有如此的好处摆在面前,人们不想方设法去买房才怪!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